闫鑫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是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环节,具有知识传授、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作用。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的实施效果,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媒体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领域,同样也具备着传播知识信息的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广大高校师生自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强青年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为社会主义服务本领是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心和宗旨。
一、新媒体时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势条件
新媒体作为网络互动载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媒介相区别,它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向受众提供海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多元性、共享性等特点。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媒体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发展和深度融合,使思政活动实现嵌入式、融入式到渗透式层层递进的教育效果。
1.优化高校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先进知识的理论传授到校训、班风的积极建设等都具有影响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倾向的作用,通过增强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约束力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使工作活起来,使思政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 1 ]新媒体目前已经占据了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社交领域,成为了他们获取知识、人际交往,甚至是获得情感满足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群体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对推动构建和谐、积极、友善的校园文化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只有不断地整合教育资源、统筹全局、协调管理,运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隐性教育因素增加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将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2.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是公民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交流的同时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交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国际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大肆宣扬普世价值,甚至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对我国青年进行精神层面的渗透,通过贬低和弱化传统文化的作用,企图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政治生态、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都受到剧烈冲击。高校学生作为时代浪潮的先行体验者,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导。在此背景下,高校工作者只有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克服网络冲击带来的消极因素。
3.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就必须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优化网络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等都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模式,延伸了课堂活动的方式载体。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视频、图片展示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时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风险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开放性和获取资源的便捷性充实了教学素材,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多维展示方式也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独特视角,但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的风险挑战。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信息选择难度加大
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播成本低和舆论导向混乱现象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加了德育和智育的难度和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难以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案例,缺乏对数据系统的研究与整理导致呈现的信息是片面、单一的;另一方面,刚成年的大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差,难以甄别信息的准确性,容易受他人蛊惑误入歧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掌握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否则教育就会出现“两层皮”现象,即要么教师理论灌输痕迹太明显,要么学生被动参与的状况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直接导致课堂主渠道作用大打折扣。目前,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够,教育内容泛化以及授课方式滞后等大大降低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灌输使受教育者存在抵触情绪的同时也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3.大学生群体学习动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足够重视,高校思政课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比如,大多数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抱着一种混学分的态度,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以后就业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即便是对课堂有一点兴趣也会被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随波逐流,究其原因是学生认知上存在偏差,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其次,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不再是信息资源的主导者,學生利用互联网提前获取信息和知识,不愿以传统的方式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思想以及忽视自身思想层面的需求也是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三、新媒体时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目前,网络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观念和工作方法。因此,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全方位推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理念信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愉悦轻松的教育环境具有吸引、感染、强化的作用,无形中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学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校园物质环境的投资力度,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实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而有力的外界环境。另一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包括课堂环境、班风和校风建设,健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内部整合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氛围,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2 ]此外,高校还应该建设与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教育沟通机制,这样不仅能帮助思政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又能够丰富思政元素,整合教学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不断凝聚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合力。
2.积极提高教师素质
新媒体素养作为当代合格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要求教师具备信息筛选、资源整合、分析运用的综合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党政理论宣传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其新媒体素养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堂体验。注重教师运用大众传媒形成的网络环境进行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的三重目标。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定期开展培训和比赛学习,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巩固、网络教学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信息的整合与编排以及视频图片技术的剪裁等方面。新媒体时代下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具备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使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其次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搜索、筛选以及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坚持主体性原则
坚持主体性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高校开展思政课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运用科学、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党委要把握政治方向大局,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将思政课打造成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同时,也要发挥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协同育人效应。思政工作者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骨干力量,应该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并及时更新课堂内容,深刻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深度和温度,防止形式化和表面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外,还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设计与管理中来,深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认识,使正确的理论信仰在学生心中扎根并开花结果。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十分必要。网络技术是机遇也是挑战,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有利因素和优势条件,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和信任,优化思政课堂的教学路径,紧跟时代潮流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共同助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
[2]屈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C].陕西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