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人际交往研究

2022-04-14 18:18谭昆智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同理心同情心人际交往

摘要:同理心是站在他人视角和立场去感受其感情和认知并作出相应的行为,这对于品德养成、经济活动、社会性工作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同理心是一个历史悠远、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最先被认识并被强调的成分是同情心,同情心也是同理心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两千年前,先哲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又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里的“恻隐”就是一种同情心。同情心是仁的开始,从“同情心”到“同理心”的人际交往研究,是公共关系素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同情心,同理心,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引言

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和上一代相差很大,以至于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变得很不一样。相比于老一辈,新一代青年更注重心理健康,内心也更加细腻、敏感,就会产生很多从前根本没有过的心理困惑。年轻人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友谊、社交、人生与爱情”。

一、同理心概念

人际交往是公共关系素质的重要要求,将同理心教育理念融入人际交往中,有助于提升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一个孩子在充满宽容的环境下成长,他学会了有耐心;一味纵容孩子的无理取闹孩子变得任意妄为,使孩子变得极端自私和任性,甚至会使孩子的心理扭曲。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要让学生明确界限,教师坚守底线。与此同时,教师要有同情心与同理心。

1.同理心含义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学生为什么会有心理困惑呢?从个人成长来说,目前的成长环境(小家庭结构,飞速发展的社会),的确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心理问题。价值观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的发生。这一代人,越来越追求自由,我们不再压抑自己,使得很多原来被埋藏住的心理和情绪都暴露了出来。

2.最美丽的心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现代人最基础的适应性心理品质,是良好个性成长、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内部资源。以同理心沟通开启心扉,下面我们以一个小故事:“最美丽的心,就是同理心”来剖析同理心概念。

某天,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睡眼惺忪地醒来,赫然发现自己迟到了!他从床上一跃而起,没时间刷牙洗脸上厕所,就慌慌张张地往学校跑去。同学们还在早自习,他于是偷偷摸摸地溜进教室,本来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不料,小男孩才刚坐下,老师就突然大吼一声,斥骂道:你怎么又迟到了!给我过来罚站!

只见小男孩打了一个冷颤,接着满脸通红;但他彷佛是要故意激怒老师似的,仍旧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就在老师准备发怒的时候,突然间一阵骚动,坐在小男孩隔壁的女孩,不小心打翻了水壶,满满的一壶水全都泼在小男孩身上!

很多年之后,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小男孩成为杰出的企业家,女孩则在一间慈善机构服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重逢了,进而相恋相爱,最后决定携手共度一生。

婚礼上,邀请了不少小学同学,新郎在致词的时候说:“其实我在小学时,就已经爱上我的妻子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将水壶翻倒在我身上的那一次。……”在座不少人还记得那段小插曲,纷纷发出笑声。

“今天我要借机宣布一个隐藏很久的秘密!其实,那天她不是不小心翻倒水壶,而是故意的”。台下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新郎继续说:“因为当时她坐在我旁边,发现我被老师突然一骂,吓得尿裤子了”。新郎深情地望着新婚妻子,微笑地说:“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她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新郎说完,现场立刻爆出热烈的掌声!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认为“一个人的同理心或许力量很微小,但众人若能一起发挥同理心,就可以成为提升社会的惊人力量”。而最能展现一个人教养、内涵的情操,莫过于同理心。

二、同理心展現的是教养与情操

同理心就是个体应用经验、理解力与想象力,尝试置身于他人的处境或位置去思考,借此识别、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觉、情绪、思想及动机的能力。简而言之,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与处理问题,从而使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1.同理心关键是换位思考

同理心是一个人认识、理解他人情绪的基础。缺乏同理心,人就无法正确表达情绪,传递关怀和理解,也无法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如大学生随着身心发展,自主意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待人和待事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在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时,习惯站在自我的立场,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很少从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从而引起人际沟通中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即培养同理心,学会感知他人的感受与想法。

2.学会聆听——从同情心到同理心

同理心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求生本能,他(她)们还在孩子阶段,就能“察言观色”。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作了策略探析:学会聆听——从同情心到同理心。

(1)学会聆听

大学生正值20岁左右,正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大学生外在表现为光鲜亮丽,可细品却透出青涩滋味:从人际心理角度分析,大学生正在褪去行为的粗糙和心理的幼稚,是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若想促使自己的心智健康发展,就需要从大学阶段为自己积累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自己蜕变得更加成熟和智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能缺少阅历丰富的朋友,更不能缺少人际交往。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干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乘客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到底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刹那间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要听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会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2)从同情心到同理心实操训练

在大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学生犯错,老师自责,实质是想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可是我们必须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如果学生认为老师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本班的优良学风班,同情心就会破产。最重要的是,学生因为同情心而不犯错,并不代表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正确的认识,一旦同情心的条件消失,错误就会卷土重来。因此,作为教师,与其绞尽脑汁去博取学生的“同情心”,还不如帮助学生树立“同理心”。下面介绍我们帮助学生树立“同理心”的实操训练:学会聆听——从同情心到同理心。

当学生碰到困惑,心理出现问题时,他一定会来找他信得过的老师咨询。如果他找到你时,作为老师,你应该这样做:

①职位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让学生感觉到与老师交流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这就是同情心的体现。作为咨询老师,你千万不能够居高临下地说:你找我干什么?而应该亲切地问他:同学,你今天来找我,肯定有事,请坐,咱们随便聊聊(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以同情心的方式打开话题)。

②学生叙述了自己的困惑后,你就会想到,他肯定想过要怎么解决自己的困惑。所以,你不要马上谈你认为他要解决这个困惑应该怎么做?而是问他,既然问题出现了,你肯定想过要解决的做法,请你谈谈你的想过的做法。(这样可以了解他要解决困惑的方法)。

③学生谈了自己要解决困惑的方法后,你会发现他的方法里面有许多“盲点”。这时你就要帮助他梳理“盲点”时候了。(梳理“盲点”,就是同理心的具体做法)

④帮助学生梳理“盲点”也要有方法。千万不要与学生面对面说:我认为你应该怎么!(这种方法往往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又被老师“说教”了)。作为咨询老师,你应该以第三者的角色进行交流:我介绍一个与你的困惑相同,经过与我交流后,解决了困惑的同学的经验与你分享,下面我俩详细交流分享一下。

⑤一般有困惑的学生,咨询交流做到以上4个步骤后,困惑已经基本解决了。但也有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惑还不可能很快解决,这是不奇怪的。我们咨询教师应该清楚知道:人是高级动物,心理困惑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解决的过程。所以,当每一位前来交流的同学离开时,我们都应该反复强调,咱们是朋友,希望可以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老师。

结语

人际交往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同理心又是人际交往的构成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是公共关系学素质的基础和起点。诸多研究表明,富有同理心的学生更具有亲社会行为的倾向,也更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对社会有益。

同理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上理解与响应他人体验的一项综合能力,是和他人沟通协作、建立信任和影响他人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知道,理想的教师教育观是人之发展的自由和教育規律的必然统一,是止于至善与行为世范的相互渗透。教师运用同理心在沟通中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树立教师威信,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同理心对师生沟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教育内涵的发展并非向悖于教育规律的使然,而是对大学生心灵的体验及内在的聆听,此乃人之发展的应然,亦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我们在师生沟通中运用同理心:换位思考、善于倾听,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措施。

培养学生“以人为中心”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同理心”而非“同情心”思考问题。在设置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中构建“同理心”思考方式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人际相处与情感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PR

参考文献:

[1]张莹《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及应对策略》心理月刊,2020年第6期。?

[2]骆思华、张彩凤、殷彩欣《感性素质工作坊在新护士同理心培养中的效果评价》继续医学教育,2022年1月 第36卷 第1期。

[3]韩思佳、郭宗盛《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华东业,2022年第52卷第1期、

[4]吴贤华《情绪调节技术:情绪情境分离与结合法——以人际交往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23卷第6期。

[5]孟祥欣、徐湜清《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5期。

(作者简介:谭昆智,广州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科建设顾问、公共关系学专业教师)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同理心同情心人际交往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浅淡“同理心”在高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爆款青春剧 玩的就是“同理心”
推己及人,事半功倍
50岁女性最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