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超立,张树鹏
(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 252000)
竖炉工艺用于熔化电解残极、不合格阳极板。竖炉设备的特点是烧嘴设置在竖炉底部的周围,物料在底部熔化后料柱不断下降,同时高温的烟气在上升过程中对料柱持续进行预热,从而降低能耗,节约成本。阳谷祥光铜业的竖炉[1]主要用于熔化电解残极、不合格阳极板,熔化的铜液杂质含量少,不需要氧化还原作业,主要用于浇铸阳极板及圆盘浇铸使用的铜模[2],但是因长时间上料冲击,炉体耐火砖极易脱落,造成竖炉被迫停产检修。
竖炉炉型为立式圆筒形,高度达37m,主要有竖炉本体、上料装置、水冷烟道等组成,如图1所示。祥光铜业的竖炉正常生产期间在炉体下部设有2排烧嘴,采用顶部上料的方式。熔化的铜液经溜槽进入保温炉,熔化的物料杂质低。铜液进入保温炉后无需进行氧化还原作业,待保温炉内储存铜液达到一定量后,通过浇铸溜槽至圆盘浇铸机[3]浇铸成合格的阳极板或铜模。竖炉本体是竖炉最主要的部分,分为上筒体及下筒体。为增加加料期间的抗冲击性,上筒体上部设置1圈1.5m的防撞铜块;下筒体由耐火材料砌筑而成,由外向内依次为钢壳、耐火纤维板、尖晶石耐火料、粘土砖、碳化硅砖,如图2所示。正常生产期间由于频繁的上料冲击及烧嘴区域的铜液冲刷,顶部耐火砖、烧嘴区域耐火砖及炉底耐火砖极易出现损耗脱落。一旦出现工作层耐火砖脱落极易出现炉体坍塌,造成停炉事故。
图1 竖炉结构示意图
图2 竖炉砌筑图
通过对竖炉耐火砖损耗区域梳理发现,炉顶区域耐火砖极易出现断裂损耗,炉体中部易出现脱落,烧嘴及炉底区域易出现脱落。结合现场作业及炉内检查发现,炉顶区域耐火砖的损耗,主要由于防撞铜块防护范围小,员工在作业期间不能准确控制料位在炉顶1.5m范围之内,料位低于防撞铜块后,残极或废阳极板直接冲击顶部耐火砖,频繁的冲击造成顶部耐火砖断裂损耗,甚至出现脱落。炉体脱落的耐火砖随炉料落到底部,造成竖炉出铜口堵塞,底部铜液无法流出,熔化铜液液位升高,倒灌下排烧嘴,造成竖炉停炉,严重影响了残极处理计划。
对影响竖炉使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对砌筑方式和炉顶结构进行改造,包括增加1.5m防撞铜块、筒体耐火砖砌筑方式修改、耐火砖改型[4]、增加防撞铜块及冷却风管等,为后期竖炉处理废铜模、溜槽铜等大块物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1)炉体砌筑方式的修改。原炉体及烧嘴区域采用2层宽度为114mm的耐火砖进行砌筑,内部采用耐火料填充,如图2所示,整体砌筑高度在10.97m,竖炉运行期间炉体强度差,频繁出现炉体砖脱落,竖炉被迫停炉检修。改造后,每间隔15层通体砖采用2层长度为450mm的大砖进行固定,增强整个筒体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对烧嘴区域耐火砖进行改造,砌筑过程中采用硫酸灰,如图4所示,含水分较少,搅拌后会膨胀发酵,砖缝之间会挤出气泡,内部能填充均匀,高温加热耐火砖粘接更加牢固,增强了烧嘴区域稳定性及抗冲击能力,延长了废阳极板、废铜模等大块物料入炉后炉体使用寿命。
图3 改造后竖炉砌筑图
图4 竖炉烧嘴区域耐火砖改造,采用硫酸灰砌筑
(2)防撞铜块的修改。竖炉炉体原设计在顶部加料口有1层防撞铜块,如图5所示,主要用于上料期间防止物料撞击炉体。由于防撞铜块防护范围小,员工在作业期间不能将料位准确控制在炉顶1.5m范围之内,料位低于防撞铜块后,残极或废阳极板入炉期间冲击点位于铜块与炉顶砖连接位置,冲击力造成炉顶砖松动、脱落,严重时出现筒体砖脱落,造成竖炉停产。改造后在原铜块底部增加1层自主设计、自主浇铸的铜块,如图6、图7所示,从而延长铜块的防护深度,保护炉顶耐火砖;同时增加1圈冷却风管,如图8所示,对铜块及固定螺栓进行降温,减少高温烟气对铜块及固定螺栓的影响。
图5 原设计防撞铜块
图6 自主设计、浇铸防撞铜块
图7 增加一层防撞铜块
图8 增加环形冷却风
通过对竖炉炉体砌筑方式改造、耐火砖改型、防撞铜块及冷却风的增加,做到了对炉顶防撞铜块、耐火材料的零损伤,大大增强了炉体稳定性,延长了炉体使用寿命,全年竖炉挖补检修次数由5次降低至目前的3次,竖炉每次检修后的作业时间由原来的70d延长到120d以上,每次检修后的物料处理量由原来的15000t提高到了24000t,见表1所示,有效地提高了竖炉作业率和产能。同时竖炉改造实施后,竖炉-保温炉具备了对废铜模、溜槽铜等大块物料的处理能力[5],经过工艺人员的不断实践、总结,解决了高能耗的固定式阳极炉[6]停炉期间废铜模、溜槽铜等大块物料的资金占压问题,同时降低了大块物料的处理费用。
表1 竖炉作业时间及物料处理量记录表
祥光铜业的竖炉改造实施后,提高了炉体使用寿命,延长了竖炉作业时间,降低了停炉检修频次,同时具备了处理废铜模、溜槽铜等大块物料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竖炉作业率和产能,降低了能源单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