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勇,孙媛媛,张倩怡
(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部,江苏 无锡 214035)
脑卒中患者由于脑组织和神经功能受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偏瘫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治疗多以康复训练为主,其中常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由于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多数患者临床需求[1];而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是指通过音视频播放与讲解,督促患者进行模仿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但对于行动能力较差的患者疗效欠佳[2]。经颅直流电刺激由阳极和阴极两个电极组成,阳极刺激通常使皮层的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皮层的兴奋性,适用于脑卒中后出现偏瘫、认知、言语及吞咽障碍等症状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3]。但目前关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及对其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江苏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45~80岁,平均(62.84±8.53)岁;病程1~5个月,平均(3.42±0.76)个月;病变部位:左侧28例,右侧27例;病变性质:脑出血25例,脑梗死3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45~79岁,平均(62.03±8.45)岁;病程1~6个月,平均(3.46±0.81)个月;病变部位:左侧31例,右侧24例;病变性质:脑出血22例,脑梗死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4]中脑卒中与偏瘫的相关诊断标准者;首次发病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等。排除标准:伴有假性偏瘫、多发性硬化及压迫性脊髓病者;伴难治性癫痫者;伴有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入院后给予两组患者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与导向性作业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40 min/次,1次/d[5]。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即:通过佩戴式双路音视频资料反馈训练系统依次播放肩、肘、腕、指等部位运动视频,分别从正前、上、内侧方向拍摄患者日常生活、手指握持物品及使用日用品等30个动作视频,每个视角记录3次;嘱患者取坐立位佩戴式双路音视频资料反馈训练系统,在观看的同时尽力模仿练习,动作轻柔适度,由浅入深,20 min/次,1次/d,6次/周。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患者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选用经颅电刺激仪(南京沃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VC-8 000 D)进行治疗,使用两块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正极放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对应的初级运动区M1的大脑半球C3/C4处头皮上进行刺激,负极放于健侧眼眶上进行刺激,刺激密度设置为0.08 mA/cm2,电流总强度设置为2 mA,20 min/次,1次/d,6次/周。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①肢体诱发电位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患侧N20波幅、潜伏期,重复测定2次并取平均值;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与下肢功能部分(FMA-L)[6]评估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其中FMA-UE总分66分,FMA-L总分34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越差。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7]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评估,总分21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满分42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轻。③步行功能分级。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10]评估两组患者步行能力,共分为5级,级别越低,提示患者步行能力越差,统计两组患者分级情况。④凝血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抗凝处理后以3 5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血浆,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 二聚体(D-D)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肢体诱发电位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患侧N20波幅、FMA-UE、FMA-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潜伏期均显著缩短,且试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诱发电位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肢体诱发电位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FMA-UE: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L: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
组别 例数 N20波幅(μV) 潜伏期(ms) FMA-UE评分(分) FMA-L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55 0.84±0.31 1.98±0.67* 27.38±3.57 21.03±1.67* 29.44±3.75 41.57±7.45* 15.43±7.87 20.48±7.15*试验组 55 0.81±0.29 2.83±0.79* 27.76±3.51 17.35±1.23* 29.76±3.72 53.97±8.14* 15.21±7.83 25.56±8.03*t值 0.524 6.086 0.563 13.158 0.449 8.334 0.147 3.50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评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SQI、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s , 分)
表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s ,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MBI:改良Barthel指数;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MBI评分 PSQI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55 26.51±10.32 53.97±19.54* 13.73±2.39 9.17±0.68* 15.79±5.63 9.47±3.58*试验组 55 26.32±10.35 64.84±25.77* 13.54±2.36 4.39±0.63* 15.56±5.61 6.19±2.25*t值 0.096 2.493 0.420 38.242 0.215 5.7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步行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AC分级为1、2级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FAC分级为5级的患者占比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FAC分级为3、4级的患者占比组间、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AC情况比较[ 例(%)]
2.4 凝血功能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PT、APTT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且试验组显著长于对照组;血浆D-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FIB:纤维蛋白原;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D:D- 二聚体。
FIB(g/L) PT(s) APTT(s) D-D(g/L)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55 3.56±0.79 2.69±0.37* 9.51±1.02 11.54±1.69* 22.84±3.45 29.47±6.12* 0.24±0.04 0.48±0.15*试验组 55 3.45±0.73 2.01±0.23* 9.37±1.01 12.87±1.12* 22.67±3.39 32.64±4.12* 0.23±0.05 0.83±0.16*t值 0.758 11.576 0.723 4.865 0.261 3.187 1.158 11.8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卧床状态,缺少活动量且患侧肌肉节律性收缩较差,肌肉泵丧失对静脉的挤压作用,导致血流缓慢,从而使血液循环减慢,引发血栓形成,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最为常见的方法,其中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是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与导向性作业的治疗基础上,予以音视频康复动作模仿与指导训练,通过具有映射功能的镜像神经元,在患者大脑中映射他人的动作和意图,并参与动作的理解和模仿,能够帮助患者实现脑高级功能自上而下的康复,但单纯使用该方法,无法使已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且肢体功能较差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不能较好地配合,因此治疗效果不够理想[11]。
经颅直流电刺激属于一种利用低强度、恒定的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刺激阳极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增加患者手部力量,进而使患者肢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刺激阴极将健侧未损伤半球区的兴奋性降低,使大脑两半球运动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达到平衡,亦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增进患者大脑半球运动区、运动前区、感觉运动区的功能连接,促进相关神经突触发生功能重组,从而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提高患者的动作执行能力,较大程度地改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2]。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N20波幅、FMA-UE评分、FMA-L评分、MBI评分、FAC分级为5级的患者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PSQI评分、FAC分级为1、2级的患者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睡眠质量。
脑卒中患者存在局部血供不足的情况,患者血液循环减慢、血液黏度增加,会引起血栓的形成,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大脑对肢体的控制出现障碍,造成偏瘫的发生。血浆FIB水平降低,则表明纤溶酶原活性增强,加快纤维蛋白原的分解,有效减少新血栓的形成;APTT、PT可反映机体的凝血时间,在血栓性疾病中均显著缩短;D-D可反映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其水平降低会使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程度加重[13]。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阳极可使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使两侧脑半球达到平衡;且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变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或γ- 氨基丁酸的活性,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形成[14]。本研究中,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APTT、PT均显著长于对照组,血浆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凝血功能。
综上,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机体肢体运动功能与凝血功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睡眠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