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玲,颜 莉
1.江阴市人民医院敔山湾院区,江苏 214400;2.江阴市人民医院城中院
急诊科是医疗体系中重要的职能性科室,是整个医疗系统中为急危重症病人开展集中性救治与集中监护的场所,因此,借助前沿的医疗监护设备、先进的护理理念,及时为急诊病人介入优质且规范化救护举措,是提高病人临床救治成功率的关键[1]。而气道管理一直是急诊科重要的救治方案,但因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开放气道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为病人实施气管内置管是急诊救治中构建人工气道、维护基础性氧气供给的重要举措[2]。在相对危急境况下,气管内置管的失败率为5%左右,但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以及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设备可用于气管内置管的辅助工具,但是,若操作者并未做好各项置管前准备工作,将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其中,置管前有关物品准备不当、病人置管中配合度不高,可能导致置管时机受到延误,置管过程中所用时间较长,进而诱发病人缺氧境况[4]。根据最新的《气道管理急诊共识》原则,认为急诊科病人的首要救治原则在于优先保证其获得充足的氧合状态,通过快速评估与强化干预的原则,为病人制订科学、有效、创伤性最小的救治方案[5]。在该背景下,气道管理车在急诊救治过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将临床上常用的急诊气道管理用品置放于气道管理车上,能将预先设置的气道管理预案加以实践性应用,并将具体的气道管理设备进行集中性摆放[6]。本次调研拟对常规性气道管理车进行改良处理,以探究改良式气道管理车应用于急诊救治决策过程中的效果。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急诊科收诊的45例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气道管理车展开急救护理;以2019年5月—2020年4月急诊科收诊的45例病人为观察组,实施改良式气道管理车急救护理。纳入标准:均符合气管内置管适应证;至少有1名陪护者;病人或家属了解本次调研,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人或家属存在精神性疾病者;病情相对稳定,未发生脑死亡;气管内置管时间超过10 min;置管次数超过3次仍未成功者。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病人均取相对舒适的平卧位,由专人负责口腔异物的及时处理,为其开放气道,予以高流量面罩通气管理,对无法配合气管内置管者予以丙泊酚注射液治疗(静脉推注1.5~2.0 mg/kg),推注速率相对缓慢,待病人趋向于平静后,立即开展气管内置管处理。在实行气管内置管进程中,若出现心搏骤停,则立即予以心前区心脏按压操作。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性气道管理车展开急救护理。护士将急救车推送至病人旁,急救车中备有必要的急救药物,急救车上放置气管内置管托盘。其中,托盘中包含常规型号喉镜、不同型号类别喉镜片、牙齿护垫、不同型号气管内置管用导管、3M胶布、寸带等。护士将急救车推送至病人床边,由主管医生负责气管内置管操作,待成功置入气管后,护士再借助3M胶布与寸带予以妥善固定。当遇到气管内置管困难时,护士再为医生取可视化喉镜展开气管内置管。对于需接受机械通气病人,护士取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与湿化瓶,待两者妥善安装后再连接病人口鼻。
1.2.2 观察组
实施改良式气道管理车展开急救护理。
1.2.2.1 改良式气道管理车组成
①台面处:包含简易呼吸器、简易式吸引器、吸痰盘。②第1层抽屉:手套、吸氧管、吸氧面罩、压舌板、吸痰管、痰液收集器。③第2层抽屉:普通喉镜、可视化喉镜、气管内导管、导引钢丝、开口器、牙垫、胶布、绷带、口咽部位通气管、注射器、棉签、人工鼻、可吸痰延伸管。④第3层抽屉:一次性气管切开用套管、灭菌气管切开包、气管切开其他用设备。⑤第4层抽屉:小儿可视化喉镜、小儿气管内导管、小儿吸氧面罩、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小儿胃管。⑥第5层抽屉:气囊压力检测仪表盘、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检测设备、转运呼吸机连接相关配件、可视化喉镜充电设备、喉镜电池、连接扳手、物品清单、管理规范宣教册。⑦第6层抽屉:一次性呼吸机管道、一次性吸引器连接管。
1.2.2.2 改良式气道管理车的优势
气道管理车采取万向轮,具备可移动、轻巧的特点;要求定点、独立摆放,由专人管控,每日定时由专人检查管理车有关物品,并及时补充添置;在管理车的醒目处粘贴好具体设备的名称;根据气管内置管处理宣教手册,拟订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气管内置管处理手册。另外,对气管内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气管内置管困难、无法置管、置管后无法通气等突发情况的处理意见予以书面化,并形成指导手册添置于气道管理车醒目处。另外,对急诊科每位医护人员展开气道管理车培训,定期开展实地演习,每个月展开考核,使每位人员知晓有关仪器设备的摆放位置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1.2.2.3 改良式气道管理车的应用
护士将气道管理车推送至病人床旁,该管理车中包含常规型号喉镜、3M胶布、寸带、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湿化瓶。由主管医生统筹气管内置管操作,待成功连接上管路后,护士用3M胶布、寸带对气道管理车予以妥善固定。对于接受机械通气病人而言,护士直接从管理车中取出一次性呼吸机管路仪器与湿化瓶,待安装测试成功后,再将两者妥善连接。
两组病人成功完成气管内置管所需的医务人员数量、成功完成气管内置管所需时间。成功完成气管内置管时间是指镜片进入口腔起,至成功完成气管内置管、导管固定为止。两组病人气管内置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两组病人2周存活率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总分为45分,病人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明显。
表2 两组完成气管内置管所需医务人员及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气管内置管发生相关不良事件比较
表4 两组病人2周存活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比较
急诊科是医疗体系中重要的职能科室,是临床上集中收治急危重症病人开展临床救护的重要场地[7]。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监护系统、救护工具等为急危重症个体介入标准化且规范化的生命支持,进而有效提升个体的存活率[8]。气管内置管是急诊科常见的急诊救护手段,在临床救治进程中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可靠性[9]。有学者指出,越早期开展气管内置管,越能帮助个体获得充足的氧气供给,使心脏、肺脏、颅脑等重要脏器得到充足的血氧供给,进而挽救个体生命[10]。在2016年,哈利逊国际医疗机构急诊部门以《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为范本,结合机构的实际现况,配置了气道管理车,使得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度、气管内置管时间、临床救治成功率、病人病情转归等层面均取得了较佳的成效,且能有效降低气管内置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1]。
急诊科是医疗卫生机构中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科室,病人往往因病情出现迅速变化,导致个体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况,引起重要的组织脏器机能受损,严重者可发生生命危险[12]。所以,为病人构建高效、科学且快速的人工气道开放渠道,是快速救治心搏骤停、呼吸衰竭、窒息等急危重症病人的基本保障,亦能有效改善机体不良呼吸功能及缺血、缺氧症状[13]。在本次调研中,观察组引入了改良式气道管理车开展急诊救护,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完成气管内置管所需医务人员数目少于对照组,气管内置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说明急诊科救治过程中引入改良式气道管理车能提高气管内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在既往的气道管理车中,通常将气管内置管相关物品或设备放置于气管内置管托盘中,而托盘容积相对较小,导致托盘放置的物品相对有限,一旦临床医生在急救过程中需循环多次用到气管内置管有关物品时,需要护士再次拿取,这不仅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又延长了气管内置管所需时间,给急诊救护带来困难[14-15]。该改良后的气道管理车的储备容积相对更大,使得气管内置管所需物品种类更加齐全,这不仅缩短了气管内置管反复插入所需的时间,也保证了急救物资通过气道管理车一步到位,使得各项临床实操更便捷、工作量减少,能便于护士统一管理气道管理车中的物资[16]。另外,改良式气道管理车的应用,不仅能呈现出更为齐全的物资供给,也能提升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配合行为,巩固病人手术后的治疗信心,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气管内置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17]。本研究比较了气管内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表明改良式气道管理车能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缩短临床救护所需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以及改善病人的病情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周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发现主要与改良式气道管理车具有以下优势有关:①结合最前沿的学术文献、他人设计思路,对气道管理车进行本土化改良与优化,保证气道管理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及性[18]。②急救设备与器材更加齐全,在管理车处放置好不同类别、不同型号的器材,能规避临床急救进程查找急救物品时浪费时间,提高了医生的急救效率,为急诊病人的临床救治赢得宝贵时间[19]。③改良式气道管理车物品便于管理,其车身可借助底部的万向轮随意滑动,且便于携带。④改良式气道管理车上的物品摆放具有规范性、逻辑性、条理性,能对低年资护士、实习护生、轮转医生展开系统化学习与培训[20]。
改良式气道管理车应用于急诊科临床救治中,能提高气管内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存活率及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