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彦峰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性的、实践性的学科,涉及的许多知识、内容和技能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此外,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技术变革、信息繁荣、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与以前相比,在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有许多与时代不一致的内容。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相对单一,课堂内容不够丰富。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课程内容难度大,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使小学生感到无趣。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很好地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而只是把教学目标放在本学科中,以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利于增强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此外,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存在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的问题。由于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屏幕共享的形式,先进行操作练习,然后让学生自主操作。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提升教学效果。信息素养低或者没有接触过电脑的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操作和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不多。另一方面,电脑室的计算机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教师无法看到学生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的掌握。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坐在电脑桌前进行教学活动。必要时,应该在教室里走动,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
二、信息技术教学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创新,而且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教师应做好信息技术的学习工作,以便更好地描述小学课程的课堂内容,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因年龄小而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只有教师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才会有更多的人继续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也有必要开设相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人生存的重要支撑。因此,每个人都要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这样才不会在这个时代被淘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在小学学术课程中设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对未来小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课程非常受小学生欢迎,这不仅使教学过程更加简单愉快,也减轻了小学生正常学习的压力。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还能使他们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把握小学生的特点可以使小学生牢牢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因此,教师应做好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以便更好地传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内容,更好地解决小学生理解能力差的问题。只有教师注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才会有更多的人继续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结合。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蓬勃发展。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丰富课前辅导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的信息技术讲解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使学生逐渐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实现形式,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在讲解相关知识前,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看一些信息技术应用。通过不同的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前指导和相关知识讲解,学生能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教学视野,结合创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既能惊叹于科技的发展,又能迸发更多的创新思维,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加强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學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思考习惯,并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许多小学生逐步形成固化思维模式,阻碍了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这方面,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培养,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形成学生不同实际学习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来源。基于此,在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并将其作为主要的发展契机,尽可能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在保证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的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以非常合理有效的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如果发展成既定的模式,就会逐渐形成内在的牵引,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和学习动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拓展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虽然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但受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个性特征和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影响,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提升创新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以教材为基础,还要延伸教材的内容。有些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与社会发展和小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材,进行与时俱进的适当调整,从而将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当学生练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写过的最满意的文章进行练习,完成汉字输入后进行排版设计。由于学生输入了自己的文章,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进行较为大胆的美化和创作,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依托教材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方面,在教学游戏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需求,尽量让那些有趣、富有感染力的游戏资源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游戏热情,确保教学活动深度服务于学生创新潜能的激发。另一方面,在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不同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加强指导和监督,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其中。必要时可以反馈部分学生的经验,及时调整游戏难度,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在“打字指法练习”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资源,如“打仓鼠”和“拯救苹果”,小学生第一次接触键盘熟练程度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不同学生的游戏“结果”,实时渗透相应指法教学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的潜移细化指导下,逐步提高指法熟练度和准确性,为创新潜能的激活铺平道路。
(五)通过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认识必须通过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应用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中,从而达到真实教育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取得更好的进步,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才能更加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作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基础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为指导,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因此,在不同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教学问题的设计,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索、分析、应用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问题与学生的需求和教学活动,突出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和吸引力所在,使学生迫切希望解决具体问題,积极参与探索和实践,以确保其创新意识的增强。其次,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常识错误和习惯性错误,与学生一起检查、分析和处理,使学生能树立学习信心,完善技能结构,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愿。最后,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力、理解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六)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操作计算机,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出创新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积极创新和操作,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创新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操作电脑和鼠标,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要积极创新思想和观念,主动操作。在这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展示动手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呈现创新思维成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美丽的自然”时,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一幅自然山水画,为学生详细讲解教材的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介绍图片编辑器中的菜单栏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颜色可以一起形成新的颜色,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更好地了解计算机的操作。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心中的自然,将其介绍给全班同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充分发挥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依托网络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资源、媒体、材料密切相关。此外,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不同的教学指导策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和作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及时规范和调整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保证具体知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不同的教学措施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发展和学生实践,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一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利用多媒体PPT、音频、视频、微课等多种形式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演示,使学生在生动的视觉刺激下了解不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优势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教学活动的组织,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一些探索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竞争、合作和尝试中感知信息技术知识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的丰富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Flash卷轴的开启效果时,慢慢打开一卷卷轴,将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动画是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分组教学,合理设计实践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小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帮助,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可以进行创新学习,互相启发,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但是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也要注意优、好、差相结合的原则。假设一组有六个人,教师应分配两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两个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两个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一起,起到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尽可能安排一些与合作学习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并向小组成员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学生答对后,学生也能获得更强的学习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和发展趋势不仅符合新时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这也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小学生认知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应加强研究分析,科学引导和推动,给予学生更多认知创新的机会和空间,在考虑学生认知需求和充分重视知识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技能创新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