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遍尝成药圣

2022-04-13 13:55余玮
中华儿女 2022年2期
关键词: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

余玮

被后世尊为“药圣”的李时珍,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为修订本草,他白天寻药行医,夜晚挑灯著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本草纲目》享誉世界,不只在于李時珍建立的药物学分类体系,比西方林奈建立双命名法早了近200年,更在于其承载了中医躬亲实践的求知精神、继承发展的创新精神。

行走在鄂东蕲春,仿佛在历史的天空与李时珍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眼前的李时珍墓鲜花簇拥,掩映在苍柏中。不时看到民众向李氏雕像敬献花篮。不远处,童音响起,身着古装的孩子们诵起《拜医圣文》:李时珍精神,民族之魂;华夏子孙,万代感恩……

据考证: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黄州府蕲州东门外瓦硝坝(今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冯(冯天驭)、顾(顾问、顾阙)、郝(郝守正)、李(李时珍),史称“蕲州四大家”。

李时珍的祖父为铃医,也称走方郎中、走乡医、串医,就是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作为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他常身负药箱,手摇串铃,成年累月地于村市街巷往来奔走,为百姓除灾治病。李时珍的祖父恪守“扬仁义之德,怀济世之志”之教诲,屡化沉疴恶疾,深受群众信赖。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继承了其祖父之衣钵,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著有《四诊发明》《蕲艾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

蕲春一带流传着有关佳话:早年,在李家后院,种着很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起,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可是,民间医生当时被豪绅贵族视为“下九流”,社会地位卑微,生活艰苦。李言闻对所受歧视刻骨铭心,自然不愿让聪慧的小儿子李时珍再学医药,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身上。

人教版第七册《李时珍》课文中写道:“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北师大版第六册课文《李时珍》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儿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相传: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李时珍14岁时随父亲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但他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乡试失利后,李时珍跟父亲的好友、理学名家顾日岩学过经学。22岁那年,李时珍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即主管王府的医疗保健。次年,李时珍以宋人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药藉之不足、继承中国本草研究的传统,独辟蹊径,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写着写着,李时珍意识到自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自己出生前,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人教版第七册《李时珍》课文中写到:“……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楚王见李时珍医术高超,推荐他进京到太医院。于是,他从武昌来到北京,任太医院院判之职。

嘉靖皇帝朱厚熜一心想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药,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取悦嘉靖皇帝,从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还翻遍了历代本草古籍,企图从中找到长生不老之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他以自己对中医药的研究,断定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于是,李时珍在太医院受到多方排挤,有职无权。

赋闲下来之后,李时珍正好有时间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并“借职务之便”经常出入药库、药房,认真仔细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材,特别是从中获得了大量民间的本草信息,看到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眼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

此外,李时珍还寻访京城著名的药堂、药铺、医馆,向老先生请教医术、学习药理知识。元末明初医学养生大家丁鹤年创建的鹤年堂,李时珍就多次慕名而去,在这里识得上千种中药饮片,学会了鉴别、筛选、炮制丸散膏丹技术,并由此结识了京城一些颇有名气的郎中,虚心向他们请教,对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和阴阳五行八纲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了解。在京期间,李时珍还不时到西山一带采集过苍术、桔梗、白芷等草药标本。

一晃在太医院已一年有余了,李时珍为修草本医书,托病辞职。不久,他的辞呈得到批准,于是他打点行装,返回蕲州。走时,他将自己从鹤年堂抄录的药方和在西山采集的多种草药标本一并带回故乡。

在辞官返乡的路上,李时珍投宿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他,他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下来: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回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东璧堂,让儿子建方跟自己学习医术,又招收了两个徒弟。诊病余暇,李时珍就整理已经搜集到的药方和资料。在整理同时,他特别注意去观察、分析和研究,如发现以前的说法不对,便给以纠正。

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药名混杂。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在父亲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李时珍跟妻子商量,留下一个徒弟应诊,自己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伴随下外出考察,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足迹遍及湖广、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直隶等许多名山大川。 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寻药问方,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为幕阜山余脉,跨湘鄂两省四县,赤壁、崇阳、通城、临湘毗邻,方圆200余平方公里,由7峰、10岭、11山组成,森林茂密,云雾缭绕,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号称“江南天然药库”。这里的药物种类繁多,计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动植物1700多种,是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一个重要基地。他足迹踏遍药姑山,曾云“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莲”。

研究每味药,李时珍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有一次,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药物宝库”武当山。九仙子、朱砂根、千年艾等名贵药物一一被他们采集下来,制成标本。一天,庞宪发现了曼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名药,李时珍非常兴奋,指着花对庞宪说:“可惜,麻沸散早已失传。这种花有毒,究竟如何配药,还得重新试验。”为弄清曼陀罗花的毒性、取得可靠验方,李时珍冒着生命危险,亲口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手术用的麻醉剂。李时珍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丰富了本草学知识。

编著《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不但读过800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本草纲目》收录的医案医话有关的诗多达400首,每一首都是李时珍医术与文学故事相结合的作品,开创了科技著作、文学艺术有机结合之先河。

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学道路上艰难跋涉,倾听了千万人意见,终于在60岁那年实现他梦寐以求的理想: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本草纲目》初稿脱稿。

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于1580年、1590年兩次前往太仓和金陵(今南京),请曾任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作序。其间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定稿,前后共计近40年。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定书名为《本草纲目》。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地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遗憾的是,李时珍生前并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终身为之呕心沥血的这部巨著印行。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初秋,75岁的李时珍去世,被安葬蕲州竹林湖村。三年后,几经波折未能面世的《本草纲目》由书商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在金陵正式刊行,史称金陵版,被称作《本草纲目》的祖本。这部旷世名著共52卷、约192万字。规模之大,超过了过去的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

去世后,李时珍被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本草纲目》自1596年首次刊行之后,就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世人的关注,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称之为“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17世纪中叶,《本草纲目》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在那里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18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李时珍不仅是个医学家,而且是个博物学家。达尔文从该书中引用了大量动植物变异、定向培育、杂交、人工选择等资料,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0世纪,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等众多语种100多种版本,成为中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医药学专著。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列入“世界记忆名录”。除了著名的金陵版之外,《本草纲目》还有江西版、湖北版、杭州版、本立堂版等多种,同时还有一些简编本出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本草纲目》有很多创新之举:一是开创“纲目”体系,解决了药物分类与检索问题,使其“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二是取材广博,不局限于医药学,包含药物来源、形态,相关人文知识等,受到近现代国内外动植物矿物学、化学、物候学、农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家重视;三是作者坚持真理,立言破惑,抨击陋习,纠正药物品种来源、功效等错误,对后世本草发挥了积极指导作用,在保证药物安全有效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是科学的史诗,李时珍在书中记载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与临床经验,同时也留下了众多未解之谜,有待后人去继续探索,这正是《本草纲目》的魅力所在。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典医学集大成者,为后世中医药应用及研究留下众多宝贵的借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地巧用艾灸进行防治的方法,便是得益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留下的“锦囊妙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把新冠肺炎归属于“疫病”范畴,其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中医治疗疫情有着悠久的历史,采用芳香辟秽法,因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古人巧用艾熏、艾灸等防疫保健的智慧让我们受用至今。为助力广大国人运用中医药方法进行新冠肺炎预防,一些蕲艾企业捐献大量相关物资用于一线抗击肺炎。

李时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经常救治百姓,“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为著成《本草纲目》,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上下求索、考古证今,“远穷僻壤之乡,险探仙麓之华”。李时珍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在战疫中,中国的医护人员弘扬李时珍精神,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李时珍不仅是药物学家,他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一分子。

近500年前,一代名医李时珍在千年古邑蕲州玄妙观设置医案,为人治病,一部盖世药典《本草纲目》成就其“医圣”美名;近500年后,以“李时珍”名字命名的医院、企业、医学院、药房以及全产业链遍布鄂东大地,名扬五湖四海。湖北蕲春是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作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不断深化拓展文、药、农、旅联动,为发展大健康产业作出积极贡献。近些年来,蕲春积极擦亮李时珍品牌,做响“养生蕲春、户外天堂”旅游名片,努力建设华中地区中药材加工和现代制药基地、药物集散地、中国著名养生旅游目的地,大做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文章。当前,蕲春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突破,其中蕲艾已基本实现产业化,夏枯草利用价值也在蕲春被重新发掘。

在李时珍陵园守了大半辈子的宋光锐深有体会。1980年,李时珍墓文物保管所成立之初,“一栋孤零零的房子,两座清冷的坟冢,偶有当地人来坟堆铲一抔泥土,扯一把青草,带回去消灾灭病”。如今的李时珍陵园,青山环抱,碧水相映,前有纪念馆,后有百草园,留下人们纷至沓来的足迹。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回望,植根于华夏沃土的中医药,在风风雨雨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枝繁果豐,守护着华夏民族的健康。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可以仰望的一片星空;每一个人,都在寻觅自己最闪亮的那一颗明星。真正的明星,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人们共同的精神仰望。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李时珍星”在历史的星空中,引领着人类社会前行。他大医精诚、济世救人,实事求是、不懈探索,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永恒的光芒。李时珍精神早已融入民族精神,成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纪念李时珍,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这种精神,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

猜你喜欢
本草纲目李时珍本草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本草博物志》
《本草纲目》享誉欧洲,靠的竟是“博物”
《本草博物志》
中国药神李时珍
秒变戏精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曾经没人要?
李时珍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