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列举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依据,分析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情和目标,提出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教学内容职业化和模块化、教学方法信息化和多样化、教学设计精准化和规范化、教学资源时代化和颗粒化、教学条件平台化和智能化、考核评价过程化和立体化。
【关键词】智能时代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建设 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3-0071-05
人工智能技术是机器对人类思维过程和认知功能进行模拟的方法与手段。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推动下,人类社会正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以下简称“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是人与智能机器和谐共生的时代。当前,社会各领域都在经历智能化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同样受到智能时代特有逻辑、思维方式、技术要素的多维渗透和深刻影响,日益成熟的智能技术带来了基于网络平台和虚拟仿真的独特思政课教学模式,促进了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智能时代对思政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构建、教学方法运用有何影响,教学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转向何方,是思政课建设应对时代变革亟待解答的问题。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与职业核心思想政治素养联系最密切的思政课程,在教学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符合高职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心理特点,顺应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对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形成“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结合为要”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满意度,提升作为新一代网络原住民的“00后”高职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实现教学过程、教学状况、教学成效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本文整合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依据,分析高职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重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内容职业化和模块化、教学方法信息化和多样化、教学设计精准化和规范化、教学资源时代化和颗粒化、教学条件平台化和智能化、教学考核过程化和立法化等六方面提出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依据
智能时代的来临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流程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人—机—环境”交互设计,实现“协同创新、交互认同”转型。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要求《思想道德与法治》等高职院校思政课主动顺应智能时代的发展,探索课程建设新路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进数字資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的共建共享”“提升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等重要精神。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文件的印发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迈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建设、以质图强的新阶段。《行动计划》在第3项重要举措明确指出:“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遴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活动式等教法,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程。”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完善教材建设机制,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支持、鼓励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
以上文件为高职院校在智能时代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依据,也为将该课程打造成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思政课提供了明确的思想引领和宏观指导。
二、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情分析
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是构建智能、高效和个性化的教学体系。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学生生活背景不同、个性不同,学习过程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鉴于此,准确把握高职学情特点,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岗位和职业需求,适当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前提。高职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情况大致如下。
(一)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
高职学生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道德和法治相关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但对艰深晦涩的概念和理论有一定的学习障碍和畏难心理,难以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内核和精髓。
(二)认知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保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排斥说教式、灌输式的呆板教学模式,善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安排生活、查找资讯和进行交往,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操控应用能力,能够迅速获取最新案例资料和信息,并能够借助既有知识判断和评价是非曲直。但高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对道德和法治的认知停留在粗浅的理解和碎片的记忆层面,缺乏逻辑论证、实事论证、比较分析、阶级分析等能力。
(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思想道德”和“法治”是高职学生耳熟能详的词汇,他们成长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时代,明德守法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高职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和走上工作岗位,對社会现状与职业关联缺乏感性体验,因此难以结合中国国情和自身实际准确地理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理论内涵。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具有鲜明高职特色和专业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简明高效、精准教学,方能促进职业适应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真正落地,高效达成课程育人的目的。
三、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重构
精准的目标能够让职业核心素养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生根发芽。智能时代教学目标的精准意味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使教学目标的实现可检测、可衡量。精准的教学目标应与职业素养相衔接、与育人本质相辉映、与时代背景相契合。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借助网络信息技术重构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智能时代,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而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达成不同的知识目标。例如,通过在线平台慕课,系统、便捷地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律、社会主义法治、法治思维等专业知识;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加深理解并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个层面24个字的内容,掌握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了解法律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历史发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记忆更多框架复杂、内容繁多的知识体系,如人生观三方面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精神两个组成部分及其具体内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等;通过企业调研和平台数据分析,掌握本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求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二)能力目标
互联网具有海量的信息与资源,网络信息技术功能广泛、强大,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与工具,使学生各种能力均获得良好的训练。例如,通过观影后组织分组讨论和话题辩论,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以及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友谊与爱情等关系的能力;通过搜集和讲述大国工匠的事迹,培养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的意识;通过参观考察红色基地、参观线上红色教育展厅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能力;通过拍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创新创造的能力;通过在线平台检索相关法律法规分析现实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纠纷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网络广泛了解各行各业的就业情况和职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态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技能型人才必备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依托职业需求积极投身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实践;在新闻报道、校园展示屏展示的各种杰出人物的示范带动下,鼓励学生自觉弘扬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立足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冲浪”中,敦促学生自觉摒弃不良网络信息,增强底线意识,遵守网络空间的道德要求,遵守网络时代的法治秩序,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四、智能时代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创新路径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和模块化
课程团队须通过详细的企业调研获得各专业对应岗位关于从业人员职业理想、职业精神、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需求的可靠资料,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课程团队应将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社会焦点、人生节点、学习兴趣点有机结合,努力使教学内容凸显职业化和模块化特点,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课程。例如,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突出每个模块主要解决的难题,巧妙处理重复性的知识点,有效解决教材内容庞杂和课时有限的矛盾,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信息化和多样化
课程团队须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和开发适应人工智能的教学方法,运用网络平台的发布通知、签到考勤、随机选人、问题抢答、课堂投票、多屏互动、话题讨论、单元测试等功能激活课堂,让学生在享受便捷的智能服务过程中,提升体验,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与任务驱动法等方法融合,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和活跃的课程学习形式,创造观点碰撞、思想激荡的良好空间,实现教学方式与内容的交互提升。此外,利用网络平台与交际软件的交互性,促进学生深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升学生联动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设计精准化和规范化
在智能时代,能够较好实现精准而规范地设计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课前设计:线上自主学习阶段
此阶段教师要把微课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测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平台,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并积极与教师、同学进行在线交流。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参与活动情况,适时与学生在线互动,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帮助学生构建基于网络空间的有效学习模式。
2.课中设计:课堂互动学习阶段
该阶段以互动式学习为核心,涉及环节包括归纳总结、案例分析、学生讨论以及成果展示等。就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合作小组推荐代表将课前的学习成果通过口头陈述或PPT展示的形式在全班汇报。成果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提出问题、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就案例分析而言,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生动鲜活的案例进行讨论,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辩证思维。就归纳总结而言,教师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和归纳重难点,以思维导图展示知识脉络,或尝试指导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有效厘清学习思路,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3.课后设计:巩固实践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的学习中,既可以采取简单的单元测试和话题讨论形式,也可要求学生通过人民网、学习强国App、国家数字博物馆、广西爱国主义教育网上展馆等网络平台开设的红色影视、时事浏览以及经典阅读等板块,进行自主在线拓展学习,并将学习结果作为评判这一环节实践教学成绩的依据,由此实现知识的巩固。
(四)教学资源时代化和颗粒化
根据前述《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精神,全国高校自2021年秋季学期起使用国家统编的新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课程团队须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同步更新有关资源,做到教学资源时代化。具体而言,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四史”知识等新思想、新理论、新制度及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确保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同时,关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普法网、广西新闻网、中国大学慕课网等网站,搜集最新的金课、案例、视频等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有效分类整合,开发遴选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并设计成问题供学生进行互动探讨。
在智能时代,教学资源呈现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对其选用提出优质性的要求,因此教师须对网络教学资源类型和组织形态做好规划,实现教学资源的颗粒化。教学资源的颗粒化是指在保障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结合课程知识点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短小精悍的学习单元。颗粒化资源的特点是学习灵活度高、教学针对性强、知识吸收率高。结合“00后”高职学生热衷于使用微媒体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微媒体,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话题探讨,这既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能拓展教学空间,优化教学效果。此外,依托提质培优思政课示范课项目,结合教学重难点制作系列微课,将系列微课作为核心的线上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展开微课在线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条件平台化和智能化
为适应智能时代《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条件的改善应当包括教学空间、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
1.教学空间
高职院校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努力改善网速,确保教学场所网络运行正常,各类线上平台能够顺利进入,较大程度延展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智慧互动式、情景体验式学习环境,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增强学习效果。
2.教学设备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场所供给,建设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借助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全息成像、自然语言对话等智能感知技术,更好地支持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政教学主题的虚拟实践。如参观虚拟仿真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与虚拟成像的革命英雄对话,体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某一历史时段的虚拟场景等,在高度仿真、人机交互的模拟体验中将道德和法治的理论内化于心。
3.师资队伍
课程团队应适应智能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支兼具理论功底与信息化素养的精良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人机互动能力。组织课程团队的教师按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广西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暨精彩一课比赛的要求,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六)考核评价过程化和立体化
课程团队须进一步探索、建设内容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考核体系。结合高职学情,强化过程性评价,将日常表现、实践教学和期末考试权重科学配置。日常表现应涵盖签到、课堂纪律、课堂活动、平台互动、小组合作、单元测试等内容。以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例,课程团队可以通过“管理”功能设置各项线上活动分数,学生参与活动后,系统自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教师据此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整个学期的积分作为评定其日常表现的主要参考。
8个课时的实践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分组考察高职院校所在城市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以让学生参观网上红色展厅或参与线上奠基革命先烈的活动,最后以PPT课件、微信推文、小视频等形式呈现考察过程及收获;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真实的现场庭审、参加“三月三”法治山歌擂台赛以及广西宪法边疆行活动,还可以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宪法知识或者民法典知识竞赛,根据系统分数评定成绩,结合答题用时设置排行榜,评出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
期末考试通过平台无纸化进行,由课程团队组建试题库,根据高职学情把握试题的容量和难度,从海量题库里按照各部分教学内容合理配比,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组成多套不同的试卷,每一名学生随机抽取一套试卷作答,系统自动评分。同时,根据考试场景的不同,支持不同模式应用和多种终端,根据实际需求和学校软硬件基础实施考试和进行严格监督。
在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适应智能化需求的建设路径,让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智能化传递形式上焕发新的活力,让呈现的课程贴近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职业和岗位实际,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思想引领、理论滋养、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切实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进而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冬颖,刘雅文.智慧课堂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2]赵炎,张飞龙.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大理大學学报,2021(3).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线四维六化’智慧教学的优化与升级”(编号:GXGZJG2021A017);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微时代‘智能互联网+高职学生法治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编号:2019SZ044);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编号:2021JGA4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菀阳(1986— ),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治教育、法治文化。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