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策略探讨

2022-04-13 13:07范丹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汉字传统语文

范丹妮

摘 要:论文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角度出发,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传统文化元素匮乏、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进行问题解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内在精神影响来推进教学升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文化精神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20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悠久传承的见证,也是中华文明传续不绝,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根源。传统文化内涵广博深渊,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精神遗存,包罗万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在全面育人教育当中的重要性。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展示生命魅力,产生重要的人格培养价值的窗口,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优势,通过不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来提升语文教学的丰富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支持。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1.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为鲜明的人文色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方式能够获得人文引导作用,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成长阶段,他们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较为强烈。在这一时期利用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礼仪规范和处事态度。传统文化本身的文化内涵十分深邃,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教育能够起到“唤醒作用”,为学生的后续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带领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文化感知能力,能够在文化感受当中获得熏染,养成健全人格,受用一生。

2.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小学语文当中渗透的传统文化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仍然是中国传统精神文明内核,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小学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历史传承当中所形成的独特魅力和核心价值,进而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产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于此后学生的生活成长来说,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文化的优劣,能够自觉甄别筛选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糟粕文化,在文化认同当中,形成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水平

相关儿童心理专家研究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在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中会以无意识的记忆作为主导,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忆会逐渐取代无意识记忆,占据主导地位。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有意识记忆,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记忆力水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根据学生记忆特点,采用直观记忆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记忆能力。事实上,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能力,能够短时间完成成年人无法完成的文言文等内容,在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后,教师要注重这一阶段学生的记忆特征,尝试引导学生凭借强记忆力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内容记忆习惯,提升记忆力水平。

4.提升语文教育的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課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选择开展教学的资源内容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教材之内。随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工作能够更加主动有效地融入更多新颖的教学资源内容,使语文教学的资源禀赋得到全面的扩充。近年来一些知名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在社会上热播,一些教师开始尝试利用其中“飞花令”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学创新。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教师教学方式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帮助语文教学得到全面升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编排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仍然不足

部编版教材在教材内容编纂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在传统文化的选择和融入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方面,部编版教材以及部分地区语文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相对集中,主要是以古代诗词和传统蒙学教育为内容进行选编,选择方面缺少与学生成长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内容,导致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相对一般。其次是内容融合方面,就目前教材内容来看,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融合不够。部编版教材在内容编纂中意识到了文化生活的价值,增设了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内容,尝试与学生生活进行结合,其他地方教材则缺少文化生活意识,内容只是传统文化资料的简单罗列,没有真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和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2.小学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水平有限

传统文化类型庞杂、覆盖面积极广,很多传统文化研究者皓首穷经尚不能够做到对于传统文化的完全掌握。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师范教育中,高等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人才,则缺少传统文化的融入。走访观察中笔者发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甚至缺少传统文化的常识性认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来源于他们未经过系统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庞大的传统文化望而却步,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没有主动地进行文化常识的积累,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难将传统文化有效地结合到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来,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下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要求。

3.小学生缺少文化环境,未形成文化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虽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中产生着深远影响,但是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日用而不知,并不能够真正从系统的角度对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文化的作用进行描述。小学学生他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接触不深,同样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意涵所在。同时学校中小学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认为学习是完成教师、家长指定的任务。在这样的认知环境中,小学学生在面对新增加的传统文化内容时,会根据教师家长的判断,无法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畏惧和厌烦。观察显示,大部分小学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同时也没有产生学习兴趣。小学课堂学习任务繁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探索的精力和热情,导致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融入遇冷。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

1.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力相对较浅,无法从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角度,形成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更多以“点到为止”方式推行开展,教师只是对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古诗文进行简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背诵,并不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想要提升传统文化的质量,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这里的深度挖掘可以不必进行思想挖掘,而是从生活层面、学生兴趣爱好层面来进行文化联系。例如部分地区有着传承悠久的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将文化习俗作为关键点,与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关联,以此来实现文化整合,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文化与自身生活之间拥有的牵连和羁绊。

2.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小学学生进入到传统文化世界的重要领路人。教师本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文化教育能力,直接決定了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中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的决心,同时意识到自身在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尝试不断进行自我提升,通过阅读相关文化书籍、聆听传统文化讲座等,丰富自己的文化视界,增强对于文化理解。在组织学习中,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资源现象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之间进行联系分析,尝试解析出哪些文化内容适合学生学习,哪些文化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关注等,更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教学能力成长,使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更加专精。

3.利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生活中传统文化现象不关注不理解,无法产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是目前较为典型的教育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自主性是实现教育质量的前提。语文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多元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到外部事物信息更为多元和多样。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渠道来进行习惯引导,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场景,利用桥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感受中,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动画作品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动画作品创作,其中较为典型的动画作品如《京剧猫》《雾山五行》等兼具了故事性和文化内涵特性,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氛围。以《京剧猫》为例,它主要讲述了在一个猫的国度中,京剧猫创立十二宗净化魔物的故事。其中趣味性的故事与京剧形象彼此结合,给人以新奇的文化体验。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这样的文化形象和易于接受的动画载体,能够不断拉近文化距离,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中,形成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理解。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利用神话故事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从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来看,各国神话传说有着一定的异同。例如在大洪水神话中,中国神话以大禹的形象为代表,展现出了不服输、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品质。通过神话故事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强烈的感受文化精神,形成文化信念。

首先,教师在开展神话故事教学中,应当认识到神话故事本身蕴含的民族精神,能够从人物形象、生活风俗以及自然变迁等角度,帮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基础上,形成情感态度,获取价值观。例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深化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和人生这里。教师可以从牺牲自我、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等品质中进行资源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感受。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注重巧妙的课堂设计导入。可以采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对故事内容进行直观展现。例如在讲述《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可以采用地球、宇宙或者自然界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对于世界环境的理解不多,在获得问题后,会产生联想,形成好奇心。随后教师再引入神话故事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故事聆听当中感受盘古的形象。随着教师对于故事的讲述与演绎,学生逐渐在故事当中投入情感。当教师讲到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最终倒下,身体化成了万事万物时,学生的情感也到达了最高潮,开始产生了对于盘古的敬佩之情。

教师在神话故事教学中,要注重以故事情节为“表”,精神感染为“里”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故事关注和故事投入当中,感受神话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在面对神话人物所作出的种种选择时,产生敬佩、理解、敬仰、感动的情绪,并受到伟大的精神感召,形成内心的力量。

2.利用多媒体开展汉字文化教学

小学语文学习中最早接触到的可以被视作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当属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化内核。汉字文化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蕴含着先民无穷的智慧和对于世界的探索。透过汉字,能够直观感受到文化精神,体会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完成从零到一的认知过渡。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传统汉字文化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强化对汉字的理解,并尝试引导学生接触汉字背后的文化精神。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小学阶段所学习到的汉字,绝大多数是象形文字,有着对应的现实图形。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图形的展示来引导学生对图形特征进行观察。例如“山石田土”这四个汉字,就分别对应了高山、石头、农田、土壤等不同的事物,这些事物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所接触,了解它们的直观形象。汉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动态变化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到汉字对于自然现象的抽象过程。通过动态图片的方式,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现从真实图像到文字的转变过程,使学生对汉字当中的各个部分与实际真实事物的对应关系有更强的理解。

与此同时,教师在汉字文化教学中,还应当以汉字为窗口,展现汉字内部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例如在“人”“立”两个汉字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从传统文化对于“人”的价值出发,引导学生强化文化思考。在了解了“人”的形象后,教师可以对“立”这个字进行拆分,着重讲述上面一个横代表“天”、下面一个横代表“地”,中间站着一个挺拔的人,来介绍顶天立地的精神信仰,使学生感受到汉字文化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念和精神品质。在识字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震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霞《内容选取,呈现方式与发展趋势——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比较》,《语文建设》2019年第8期。

[2] 陈燕、徐华军《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10期。

[3] 崔凤琦、康凯《语文S版与统编本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比对研究》,《语文建设》2019年第16期。

[4] 辛阳《对语文教学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考——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202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