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促思·善用

2022-04-13 00:47杨晨霞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思维

杨晨霞

摘 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环节存在学前思维零散化、学中思维浅表化、学后思维片面化的问题。本文借助案例,采用“唤醒已知,以导学引思维关联度;激起欲知,以提问激思维纵深度;沉淀已学,以任务促思维宽廣度”的策略,开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阅读学教提问策略研究,达到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发展 阅读学教 提问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01

一、缘起:小学语文阅读学教提问之窘境

思维,是新时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学主阵地的阅读,为教师的思维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提问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状审视】一次教研课,年轻教师执教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堂中存在以下问题:该教师在学习本课前仅关注字词;学习本课时围绕课文学习共提问42个问题,其中关乎文本内容的主线问题4个,小问题12个,根据学生生成的即兴提问7个,“好不好”“对不对”等无效问题19个,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都是按部就班。在学完本课后,只是要求学生完成语作本内容等。

(一)学前思维零散化——零敲碎打

从数据分析看,其中只有20.8%的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大多数学生自己没有联系文本内容去体验,说明学前的“导”忽略了“以生为本”,没有连贯而系统地引导思维关联,思维呈现孤立化、零散化。

(二)学中思维浅表化——浅尝辄止

由上图可知,有一定概括性、推断性、深刻性、高阶性思维特性的学生均未达到10%,本课主要表现为:学生反复回答问题,不同题型的提问方式均以教师口头的“一问一答”为主等;说明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多停留于浅表层。

(三)学后思维片面化——顾此失彼

由数据分析看,具有一定思维创造性的人数占17.6%,其余两项人数更少,具体表现为延伸活动只关注语作本,思维的整体宽广度不够,说明轻视了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特性的全面培养。

二、笃行:小学语文阅读学教提问之策略

本文旨在通过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的研究,分别提升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关联度、思维的纵深度和思维的宽广度。其中关联度包括思维的关联性、预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纵深度包括思维的概括性、推断性、深刻性和高阶性;思维的宽广度包括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

(一)学前启智:唤醒已知,以导学引思维关联度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自身经验与阅读内容之间的桥梁,明确阅读目标和方向,彰显思维的关联度,初步推进思维的发展。

1.设计“预学”——启迪思维的关联性

课前“预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就是凭借“预学”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在设计“预学”时,应该是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体现导学;学生在已知的情况下,再去展开学习,能够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1)有序关联,自我质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提前做好有序的准备,能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自主去思考,自主去学习,自我质疑,步步深入,能够建立学生思维的关联性。

(2)综合统整,相互质疑

学生的自主预习很多时候都局限于书本,聚焦于字词,教师对“预学”的综合统整,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丰富课外积累,为我们课堂中的有效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思维的关联性得到启迪。

2.指导“预测”——启发思维的预见性

提出问题,使思维产生预见性,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做导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题目、借助插图等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将问题以旁注的形式写下来,启发学生思维的预见性。

(1)借助标题提问,预测故事情节

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阅读时,最先遇到的是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往往高度浓缩了作者的意愿,具有特定的内涵。

(2)联系插图提问,预测发展内容

很多故事配有插图,插图也会提示我们一些故事中文字看不到的内容,带给我们思考。这些内涵往往体现了插图作者的一些独特的思考,很值得学生去体味,去发现。思维的预见性得到有效发展。

3.鼓励“预问”——启动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的时候呈现出来的一种扩散型的思维,是思维视野广阔的表现。教学前,适时鼓励学生针对课文提前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地发散性。

(1)“以点带面”共启示,触发共同学习

个人提问是一个点,而同桌之间互问形成面。由个人带动同桌,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的。同桌之间在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互助学习有利于触发学友之间的启示、指教,亦师亦友,其乐融融。

(2)“点面结合”促发散,培养问题意识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是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的重要目标。

(二)学中促思:激起欲知,以提问激思维纵深度

学习中激起学生的欲知,提出概括性、推断性、深刻性和高阶性的问题,让思维更“纵深”,课堂朝深度学习的方向发展。

1.基于要素设问,培养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从具体的事物中归纳、总结的思维特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语文要素,前后勾连知识点,提出核心的主线。这种形式的设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1)“萃取”重点要素,建构思维任务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立足于语文关键能力,萃取教材中的重点思维要素和语言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构建综合性思维任务,能使思维任务符合语文学科的素养要求。

(2)“勾连”关键要素,选择适量问题

对于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分解,按照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展开提问,通过对每一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最关键且适量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学生逐步理清思维,理解内涵,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2.基于文本提问,提高思维的推断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要吃透本册教材目标,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进行科学细化。

(1)关注核心要点,推断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文本的核心要点,设计能够触发学生思维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分析、深度品鉴,再通过画面联想、文本感悟等途径,积极促发深入思考的学习活动。

(2)利用文本例子,推测问题主线

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引子。教师要挖掘和利用文本这个鲜明的例子,通过内容重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推断性。

◎学生自主提问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问题上展开,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自己提问的基础上,小组内筛选主线问题,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3.高于文本追问,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1)“循序”渐进,过程睿智追问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平台,他们的思维是教师一步一步精心设计引导之下,走向完美的。而这个过程要借助于教师睿智的追问。教师逐步地引导,犹如剥笋般层层深入,能快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迂回”推进,侧面问此意彼

“迂回推进”就是不用惯性思维从正面提问,而是从侧面着手,问此意彼,引导学生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初步感知教学本课时不直接从情节入手,而是从文章的语言表达侧面切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先由课题导入到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把“桥”和老汉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

◎感悟品质当学生将桥和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后,顺势提问3,问题3就从课文的结尾再来看全文,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特点。迂回推进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老汉在危险来临时的临危不惧以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学后善用:沉淀已学,以任务促思维宽广度

学生在习得语言和知识的同时,从阅读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拓展思维宽广度,实现思维能力的“横向”发展。

1.借助可视化支架——锤炼思维的逻辑性

在语文课堂上,借助图示技术,可以把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和路径得以清晰呈现,尤其对文章结构的梳理,有助于学生锤炼思维的逻辑性。

(1)妙用维恩图,分类异同内容

维恩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于选择、分类、比较信息十分有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维恩图,将文本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巧用鱼骨图,梳理情节脉络

借助鱼骨式图,学生能够很清楚地读懂作者的选材、推断文章的结构特点,从而从多方面、多角度,相对多元地了解事物。(如下图)

【案例解析】借助图示技术,把不可见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和路径得以清晰呈现,在对这篇文章的结构梳理上,有助于学生锤炼和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2.借助体验型任务——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1)开展“观点争鸣”,提出独立见解

深度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可以口头表达,通过“观点争鸣”“观点辩论”等形式,听学生思维碰撞的声音。这样的观点碰撞立足文本理解,又联系生活实际,融入了个性化认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碰撞,提升了思辨能力。

(2)利用“文本述评”,实现多维解读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阅读,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比较、整合、反思都能用鉴赏、概要或批注的方式进行思辨性的书面表达,朗读文字可以发现思维在场,实现思维的多维解读,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3.利用表达型任务——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是高阶思维的一大核心内容,是指以新颖到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创新,是阅读教学任务之一。

(1)撬动支点,创编新故事

梳理部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就会发现它有意识增加了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思考题,我们可以用课后习题为关键支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编新故事。

围绕课后习题这一大支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开展发散、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发展高阶思维。

(3)创设情境,导编新剧情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故事性极强的文本,我们可以跳出文本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传统情境学习方式,选择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原有文本及再生文本,极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是天生的创造者,导编新剧情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对文本再加工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思维欲望。

三、思考:小学语文阅读学教提问之展望

(一)阅读转型:让阅读可视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新目标。

(二)思维进阶:为思维加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被广泛运用到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框架,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朝着高阶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邹万麟《“问”出精彩——例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技巧》,《新课程》2020年第26期。

[2] 陈晓波《学贵知疑,疑则有进——部编版小学语文提问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8期。

[3] 宦榆婷《合理分层,有效提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措施》,《求知导刊》2020年第39期。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