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萍
摘 要:《荷塘月色》和《清塘荷韵》是我国文学大师朱自清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经典名篇。《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忧伤与荷塘月色下的荷花融为一体。《清塘荷韵》则借景抒情,讴歌了荷花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活无限期待与热爱。本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文存在的异同。
关键词:《荷塘月色》 比较与区别 《清塘荷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06
杨万里应该是特别倾慕荷花的,所以我们才能领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俏可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炫目。荷花是历来为中国文人墨客所鐘情的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次相当高。或许就是大自然赋予了荷花本身的风姿,人们喜爱于她,让她成为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完美品德的象征之物。《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品,历来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之一,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忧伤与荷塘月色下的荷花融为一体,为人称道。季羡林先生的 《清塘荷韵》 则是另寻角度,他从三十多年间与荷花相伴相思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人生哲思。两人都爱荷花,但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又多有差别。
一、《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的异同
(一)相似之处
1.经典诗文纯熟运用
朱自清先生引《西洲曲》和《采莲赋》回想古诗采莲、热闹场面和男女传情的寂寞哀愁,从而表现自己内心的落寞与哀愁。例如朱自清先生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句,这几句生动再现了莲子在秋天已经成熟的画面。而“莲子”又与“怜子”构成了谐音,让读者好似看到了采莲女子娇羞万分的模样。表现出了采莲女子对自己的情郎遥遥思慕又怜又爱的万分情意。将本诗引用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与淡淡的月色淡淡的哀愁遥遥呼应,让文中幽森、静寂的荷塘的氛围一下子就开朗而充满了明媚的色彩。季羡林先生在《清塘荷韵》一文中开篇则引用宋代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出了没有荷花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光亮的场景,为下文在池塘投入莲子留下伏笔。后文则引周敦颐《爱莲说》、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表明荷花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品性,使得千百年来中国人喜爱荷花便是理之自然,自己也不例外。
2.爱荷之情跃然纸上
两位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学大家,字里行间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朱自清先生写道:“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先生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不同的俏丽风姿,是“羞涩”的花季少女,又是夜空隐隐闪现的“明珠”,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而季先生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直接倾吐对荷花的漫长的挚爱与等待,而一切都是值得的,只为一期花开,足以见得季先生对荷花的款款深情。后又将视角着眼于荷花的勇敢、肆意地生长,来展现荷花的生命力之强盛。在荷花盛放之时,着力展现它的独特之处,别处的荷花都无法与他门前池塘的荷花与之比拟。他的“季荷”是不输杭州西湖景象的风貌的。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忘记为他的“季荷”深深祝福,等待来年再次看到它的风姿绰约。
3.散文范例佳作
当代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曾经说,散文写作位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笔者认为,散文的写作既需要诗歌的意象,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的抒发。同时,散文的写作也需要小说的逻辑思考,来构建其“形散神不散”的精神内核。《荷塘月色》与《清塘荷韵》两篇文章,都是散文写作的绝佳的范例。接下来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真”是写作的第一要义
《荷塘月色》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简单几个字,就描述了一个大抵是成年人的世界都能够体会的、十分真实而朴质的生活画面。而全文从作者出门的缘起,到经过的寂寞的小路,再到体会大自然的热闹而感受到个人的寂寞,这一切都是作者真实所见所感。即使有着时代背景的差异,也能够达到“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情感共鸣。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写作脱离的“真实”的第一要义,去离开实际生活,进行虚拟化的创作表达。其结果,自然是作品在情感上不足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季先生在《清塘荷韵》一文中对荷花情感的变化,也正是体现了“真”之要义。作者由小心翼翼的怀揣期待,失望,再到一点点希望,又到惊喜与赞美,令读者跟跟随着他的情感脉络起起伏伏,吸引力不可不谓之深入人心。季先生在“我怎样写散文”中这样说:“要细致观察一切人,观察一切事物,深入体会一切。”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之上,朱自清先生与季先生都做到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如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连细致斑驳的树影也不忽略。而季先生在文中,是长时间,多次数,多角度的观察荷花。两篇文章,都在以上方面给予我们非常实用的散文写作示范,乃至说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础。
(2)艺术手法自然巧妙
独有真实的情感,而缺乏纯熟的文字驾驭功力,以及艺术手法的和谐一体是难以生成一篇佳作的。细读两篇美文,能够让我们学习到诸多写作的艺术手法。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荷花之美。朱自清先生与季先生在文中都有直接描写荷花盛开的画面,例如《清》一文中的“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极尽展现荷花怒放之姿。《荷》一文当中,则将荷花誉为“明珠”“星星”,突出在朦胧氤氲的月色下,荷花洁白纯美待放的姿态。除此之外还有前文赘述过的通感、拟人等手法的浑然一体,使得荷花、荷叶、荷波等景色的特点典型而立体呈现在了读者脑海中。
情景交融,意蕴深刻隽永。两篇美文虽有多处差异,但对荷花这一核心物象的情感是跨越年代而达到统一的。《荷》一文中,作者内心的寂寞、纷乱,在一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下找到了解脱,达到了景与情的完美统一。《清》一文当中,作者历经期待到失落到惊喜的心路历程,最终能够花开自然、尽情赏荷,让读者读来莫不好生羡慕之情!写景是为了吻合作者内心情感的生发,而情感的抒发又服务与对景物的描写,二者相生相形,互相成就。两篇美文的情景融合的艺术成就,值得大家学习。
(二)不同之处
1.时间线索不同
《荷塘月色》一文中,全文的由头乃是因白色恐怖发生之后,作者内心的“不平静”而起。从而作者想从家中出去找寻片刻的宁静。作者出门时天色已晚,屋子里妻子和孩子也都已经睡了。由此,作者欣赏到了朦胧月光下的“荷香月色”之景。作者由月光下的浮起薄薄青雾的荷塘写到荷塘上朦胧而氤氲的月色,再写到幽森和茂密树林的荷塘四周的环境。晚上的月色是淡淡的满月,和作者的心情互为应和,淡淡的月色淡淡的荷香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哀愁,朱自清先生在充满荷香的晚上寻找到了片刻的宁静。总结下来,作者所描绘荷景乃是夜色、月光、树影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刻之美丽。
《清塘荷韵》又全然不同,作者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从时间跨度之长,亦足以见得作者对着一池荷花的倾慕之思绵延不断。开篇作者便回忆起楼前本来是有着绿叶红花的碎影的,所以一直念念不忘。作者抱着万分期待将有人从洪湖带来的莲子扔进湖里,希望能够重现“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盛景。作者日日期待,日日失望,终于在第三年才迎来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希望之光。等到第四年时,小小莲子,不负作者期望,迎来了蔓延整片荷塘的壮丽景色。虽历经漫长等待,但富有生命力的几个硬壳莲子总算没让季先生失望,并且成为他们家年年常伴的朋友。
2.写作角度不同
虽是同写荷,但角度有异。朱自清先生好似用了电影语言中的远景镜头,再现了荷塘曲折蜿蜒的整体形态。而荷叶弥漫满池塘,层层直立,呈茂密丰盛之姿,同时它们还拥有着高挑的身段像身着美丽裙摆的舞女。接下来文章在荷花特写镜头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姿态各异的荷花。有零零散散开着的白色花朵,高洁而纯粹。也有婀娜多姿开放的,还有羞涩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接着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花化身为“明珠”“星星”“美人”,展现荷花的婀娜多姿。
最特别是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着意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让抽象不可具体感知的花香味,变成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着实是神来之笔,让人叹服。除此以外作者还有周围环境的铺垫。例如,去往荷塘的路途是一条非常幽森僻静的小路,白天晚上过路的人都少之又少。荷塘四面的环境是一些杨柳树和不知道名字的树。作者着墨整体营造出来的环境特点是静谧、阴森、幽森,这应是与他颇不宁静的心境形成了恰到好处的映衬。所以文中“寂寞”之词,也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情绪的表达。寂寞的文中的树、小路,更是身处寂寞环境中的寂寞的作者自己。
而季羡林先生眼里的荷塘和周围的环境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他着力于表现荷花盛开的风姿,从其风姿茂盛积极进而展现它旺盛的生命力。此处荷花颜色之浓,花瓣之多,姿态之高,都是别处的荷花所不能与之比拟的。荷叶蔓延,再到荷花绚烂,作者让读者领略到了荷花的旺盛的生命力,看到了植物繁衍孕育生命的坚持。不仅如此,“季荷”似乎已经成为季先生的精神良药,身处荷塘边,他能够感觉到周身环境极为静谧。客观上写出荷塘周围幽静的环境,同时自己日日要去观赏荷塘,则从侧面也显示出了作者对于荷花的喜爱之情。除此之外,当荷花成为残荷之时,作者也仍然对饱含祝福和深情。既然冬天已经来临,那么再次属于荷花盛放的夏天终究是不会远离。而他钟爱的敬佩的“季荷”之品格,一定会熬过在荷严酷寒冬。从读者视角看来,实在充满了人生哲理的鼓舞之言。
3.情感脉络不同
《荷塘月色》一文看上去通篇写景,却用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开篇点明心境。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并不积极的感情基调。学界统一认为,此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无疑,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的作者,他的心情是极为苦闷的。于是,作者由“寻宁静”出发,在一片静谧的荷香月色中“获宁静”,却又不得不从一片宁静中脱离出来,回到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去,淡淡的哀愁便成为我们读完全文的情感落脚点,读来总觉有些怅怅然的失落之意。
《清塘荷韵》一文作者的情感脉络别有一番滋味。作者经历长达漫长四年等待,从不抱希望到怀揣希望,到失望,再到被生命的奇迹所惊喜,最后表达了对季荷的祝福与赞颂。作者说“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我们可以读出季先生对自然界生命力的惊叹与称颂。
细细读来,两人虽然都是写荷,荷花在他们笔下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其风貌、其品格粗略看来是趋同的,但细细品读,两篇文章,两人心境,却是迥然不同。朱先生赏荷是夏夜一人穿过幽僻的小巷,给自己的内心求得一份宁静,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季先生赏荷的心情是起伏变化的,从期待到惊喜再到赞赏,最后到祝福。
二、造成两文差异的原因
从上述文章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和季羡林先生都是十分喜爱荷花的,只是角度各异,心境不同。所以两文形成的差异也是有原因的。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政治时局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中国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当年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而文章中描写的“月下荷塘”就处于清华园中。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深深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时局的困境和自己内心的困局,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時那刻作者的心情是心乱如麻,幸而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了片刻的解脱。
季羡林先生求学于清华大学,任教于北京大学,也曾留学欧洲。两人经历有互相重合的地方,两人都曾目睹过清华园的荷塘。但两人最大的不同是,朱自清先生还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就因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而季羡林先生一直为新中国工作,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两人一个身处旧中国,一个身处新时代。两处美景,一处在清华园,一处北大。社会环境不同,人的处境不同,心境不同,自然笔触也不同。所以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读来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忧伤萦绕心头,那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彷徨和苦闷,让人心疼多一些。而季先生的“季荷”读来让人带着愉悦赞美的心情,充满着热爱大自然的蓬勃激情,同时还是蕴含着向上力量的希望之歌。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荷花之景,赏荷之情,都是作者所处时代,所历人生的产物。一个是黑暗社会爱国知识分子内心呐喊和彷徨,一个是新时代创作出的精彩篇章,两篇美文都能对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不论是《荷塘月色》还是《清塘荷韵》都是让读者百看不厌值得细细品读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学问之道》,沈阳出版社2009年。
[2] 季羡林《季羡林谈写作》,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3] 张萍《从〈荷塘月色〉探究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4] 陈尚禄《论荷塘月色哲学原型》,《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5] 黄玲玲《三读〈清塘荷韵〉品悟季老格调》,《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