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琪
四川康定,康巴第一关,折多山。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十二局”)承建的川藏铁路康定2号隧道在海拔3800米高度艰难掘进。
夜晚的折多山寒冷异常,刺骨的冰风夹杂着雪花让人片刻不能停留,但康定2号隧道口却灯火通明,一群面庞稚嫩的小伙子正热火朝天忙碌着,偶有机会便把脸往大衣里埋,获取短暂的温暖。其中一个忙前忙后的身影,就是刘哲。
2020年11月,十二局三公司团委书记、宣传部副部长、中国铁建首届青马学员刘哲主动接受挑战,到川藏铁路第一线,将勇于吃苦、甘于奉献“青马精神”带到折多山。直到现在,他下山的日子,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
在刘哲身上,既能感受到他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所具有的活力和亲和力,又能感受到他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开拓进取的奉献精神。他身体力行传承“两路”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继承铁道兵光荣传统,通过青春实干,把奋进大旗牢牢插在雪域高原之巅。
结束青马工程第一期培训,从北京回到太原十几天后,一个普通工作日上午,刘哲接到十二局人力资源部来电:“董事长亲自点将,想让你到川藏铁路项目建设一线任综合管理部部长,明天启程去康定,有没有什么困难?”
仅五秒后,对方得到刘哲的肯定回答:“好的,我去。”
这个答案意味着,他将放弃总部机关稳定规律的生活、父母妻儿的团圆,取而代之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全天候待命……鉴于这个项目对十二局的重要性,他做出这个别人甚至唯恐避之不及的决定,“总是有人要去的嘛”。
刘哲愿意去接受这个挑战。“我们的前身是铁道兵,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如今我们要把铁道兵精神传承下来,作为十二局一员,我想的就是坚决服从組织安排,漂亮地完成任务,没有其他想法。”
十二局在选拔青马学员时,条件严苛,几近万里挑一。集团领导进行认真筛选和仔细梳理,刘哲突破重围入选,“领导在关键时刻想到我,经过青马工程一期课程学习,作为年轻干部,觉得自己义不容辞”。刘哲心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敬和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心仿佛已飞到康定。
“你到底怎么想的!怎么不先和家里商量一下?”下午回家收拾行李,家人的反应在他意料之中,妻子尤其控制不住情绪。要照顾三岁的儿子和双方父母,还要兼顾工作,他深知妻子不易,心中十分歉疚。“川藏这个工程虽然苦累,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去的话,谁来保障建成呢?我们年轻党员干部这个时候不站出来,更待何时?”
刘哲和家人一起吃了顿晚饭,第二天一早抱了抱睡梦中的儿子,就出发了。他的行李除了几件简单衣物,就是一大箱专业工具书。
落地海拔4280米的康定机场,刘哲第一感觉是“漂浮”,高原反应使他晕头转向,紧接着就是冷。“一直觉得四川属于南方,冷不到哪里去。”他之前去过成都,气候宜人,所以这次带的都是秋季衣服。一出机舱,零下十几度气温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工作上的考验也接踵而来。刘哲在川藏铁路指挥部担任综合管理部(党群工作部)部长,工作内容包括材料撰写、组织宣传、后勤保障、党群工作、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疫情防控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是我接到工作第一反应。”怎样用自己的“势单力薄”扛起这么多项工作内容,怎样梳理工作优先级、提高工作效率,是对刘哲的挑战。身兼多职的他坦言:“就跟我们铁道兵当年抗美援朝一样,一专多能,电报员也得会打仗。”
敢打硬仗的刘哲很快迎来一场高原“大会战”——国铁集团“大干40天劳动竞赛”。为了能代表中国铁建取得好成绩,所有职工加班加点作业,刘哲也不例外。
康定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进入十二月,康定天气非常寒冷,十二局工地位于海拔3800米,夜晚零下20度的气温更是异常刺骨。凌晨3点,施工现场雪花飞舞、灯火通明,“冲锋衣+中铁建棉衣+军大衣”成了项目现场每个管理人员的标配。“当时基本都靠肢体语言交流,张嘴说话都困难,大家都冻到麻木,感觉不到嘴在哪里。”
自然环境恶劣,项目要求高、工期紧,每个岗位职工都承受着高压,很多年轻人渐渐出现畏难情绪,需要党务工作者进行思想开导和疏解,这也是刘哲心中最难工作之一。“也遇到过职工不理解,认为我灌‘心灵鸡汤,站着说话不腰疼。”
每天将日常工作捋顺后,他都会“泡”在工地里,和青年待在一起,观察他们、了解他们。他常说:“群团工作要和施工生产有机融合,不能特立独行,对现场一问三不知是万万不行的”。和大家聊天时,他总会提到铁道兵:“我们现在和当年铁道兵在前线是一样的,虽然没有炮火,但也是在‘打仗,要和时间打仗,和标准打仗,和未来的计划打仗。”
一次次耐心疏导后,看到很多青年重振旗鼓,将热情投入到工作生产中,刘哲很有成就感。项目部年轻人评价他“扎根一线、专注现场”,是“最接地气”党务工作者。他总说:“我不仅是一名团干部,还是一名普通党员,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着大家向前冲、努力干,就是我的本职工作”。
自开工以来,刘哲带领项目部在施组、临建、劳务模式等方面高起点谋划、高效率推进,在极端恶劣环境中,5天完成征地,8天打通施工便道,22天建成试验室,24天建成拌合站,48天实现第一家标准进洞,收获全段第一面流动红旗和第一张“绿牌”,被国铁集团评为“川藏铁路建设第一阶段劳动竞赛全线第一名”,在川藏铁路建设中再次擦亮中铁十二局乃至中国铁建品牌。
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刘哲并不陌生。来到康定前,他曾有过深入无人区的经历。
刘哲祖籍长治,太原长大,他的求学经历,深受家庭影响。父母在中国化学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化学工程建设,多与高危、高污染工程打交道,从记事起,刘哲就常听他们把“环保必须合格”“保护必须达标”挂在嘴边。
一次,父母所在企业因环保技术有限,导致工程承揽不理想,与项目失之交臂。这件事,父母念叨了多年。刘哲在心里也埋下一颗小小种子,他想学习更多环保知识,用更先进技术为工程领域的环保带来变革。
刘哲如愿以偿。2007年,他考上晋中学院生命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又到天津师范大学环境生态专业读研深造。研究生期间,他参与“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攻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三年研究生,刘哲在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地度过一半时光。
他犹记第一次来到巴丹吉林沙漠,在导师带领下,一行四人开车百余公里,一个人影都看不到,惟余大地最原始的色彩,和偶尔路过的牛羊。“你看过宁浩导演的《无人区》吗?跟那里面演的一样。”
沙漠气候恶劣,暴晒、干燥,没两天,刘哲就晒伤、脱皮。沙漠中植物大多带尖刺,还含微量毒素,一天实验下来,他的手、胳膊、腿扎得到处是血印。夜晚的无人区格外危险,他们不仅要面对低温,还有猛兽,天黑后向导都会接他们到附近牧民家中住宿。有几次赶不及,一行人便在野地里幕天席地,搭起帐篷,“有种荒野求生的感觉”。
无人区虽荒寥寂寞,但也有别样的美丽。回望这段经历,刘哲认为“不枉此生”。“天地无垠,心境开阔,每天接触的都是国家最前沿技术和课题,心里升腾出一种自豪感。”
研究生毕业,在导师建议和推荐下,刘哲参加中铁十二局在天津的面试,顺利应聘中铁十二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回到故乡太原,从此开启多个岗位的轮训。
得益于大学期间学生工作经验丰富,刘哲进入三公司后,先从事综合行政工作。几个月后,由于表现出色,他被调到发展规划部,发挥专业特长,对公司运维模式、绿色环保等规划献策。这期间,领导发现他沟通协调能力强、“总有新想法”,又调他到团委做青年工作。他和青年打成一片的积极面貌被领导关注,之后又调至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等岗位任职……
“几乎每两年左右,单位就会把我放到一个新岗位,学习历练,我把这当作是对我的器重和培养,更加努力磨炼自己。”
工作六年多,刘哲最喜欢、最得心应手的还是做团委书记那两年,感触深、收获大。2018年3月,刘哲被任命为十二局三公司团委书记。十二局三公司青年占比达75%,刘哲深知,青年工作搞好了,企业就会有活力,企业整体工作也会更有成效。那段时间,刘哲“挖空心思”琢磨怎样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既能提升青年对企业的认同感,又能提升他们的活力、动力,更好展现十二局在当地的企业风貌。
新官上任,刘哲几把“火”烧得很旺。他从志愿服务入手,把之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零散状态变为体系化活动。他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把志愿服务分成美化环境、雷锋精神学习、助力脱贫攻坚、关爱老幼等几个板块,把三公司分布在全国100多个项目部统一起来,制定制度办法、制作统一服装。各部自主选择不同志愿服务板块,既使行动变得整齐划一,又增强社会效益和三公司品牌效应。“单打独斗不如拧成一股绳”,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使得十二局在不少地方政府、百姓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在科技创效上,刘哲充分发挥团委作用。他以“五小成果”建设为抓手,鼓励青年聚焦小改造、小发明、小创新,提升个人能力。“很多青年可能研究不了高大上的发明专利,但可以通过‘五小成果的探索,播下他们心中发明创造的种子。”通过每年进行成果收集汇总、表彰奖励,并跟进后期成果转化,对突出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三公司“五小成果”建设获得不少重量级奖项。
除此之外,导师带徒、思想阵地建设、团青活动……刘哲在十二局三公司团委书记岗位上如鱼得水,做得有声有色。这段经历无论是为他之后去其他岗位,还是助他走上更大舞台,都铺就一条坚实道路。
2020年10月12日至21日,作为首批十二家中央企业“青马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中国铁建党委开展第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从50个单位选拔36名青年骨干,参加首期“青马班”培训。
刘哲作为中铁十二局近2万名青年中选出的唯一代表,成为首批36名学员之一。作为“万里挑一”的青年有幸入选,他认为要归功于团委工作。“团的工作把我‘推广出去,让更多领导、同事看到了我,把这个宝贵机会给了我。”
第一期培训,刘哲和其他35名学员一起,围绕马列主义经典原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团史等8个专题,开展集中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与此同时,学员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选定课题方向,分赴特色企业、重点工程、创新平台、大国重器、艰苦项目、扶贫一线等联系点进行学习交流和实践锻炼。
2021年4月,青马班第二期培训,学员来到四川,开展“学党史强信念、成昆路红色行”活动,组织全体学员赴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和铁道兵博物馆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在川藏项目现场加班加点奋战的刘哲,协调了几天宝贵时间,下山参加学习。
在强渡大渡河纪念館,聆听着解说,通过全息电影身临其境进入当年战争场景,刘哲仿佛穿越回86年前,见证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在天险防线打开一个缺口,为长征北上开辟一条通道。“当时心中一股热流涌过,感到血脉贲张,感受到当年红军和铁道兵大无畏精神,有种‘一定要把川藏铁路工程建好的冲动。”
在铁道兵博物馆,刘哲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奖章和雕塑重温铁道兵辉煌历史。他了解到,1958年7月,成昆铁路动工建设,18万铁道兵开进大西南,在高山和深涧中战斗,用血肉之躯筑起一条钢铁长龙。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学员们紧握右拳,再次重温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勉励自己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在海拔3800米川藏铁路施工现场,刘哲也在践行“青马精神”。作为川藏铁路建设的“青年服务者”,刘哲似乎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凌晨的办公室总亮着一盏灯,透过灯光就可以看到他奋笔疾书的身影。他常笑言:“高原缺氧,工作节奏应该慢一些,但我们每天不是跑步前进,就是在前进的路上,不图啥,为的就是把世纪工程建好,给国家争光!”
日常工作中,刘哲抓住一切机会为团员青年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号召青年职工在奋斗中书写美好青春,在工作岗位锻炼中成长成才。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和青年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倾听大家的肺腑之言,通过谈心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为他们注入动力、打消顾虑。渐渐地,他成了川藏线上的“知心大哥”。
带着新来项目一线的刚毕业大学生,来到铁建团委授予的“中铁建青马示范岗”岗亭前,为他们讲述“两路”精神、铁道兵精神,是最被刘哲重视的工作之一。“这既是精神的传承,也是一堂生动的团课。”许多青年都深受鼓舞——“无论在什么地方,坚守怎样的岗位,都要敢為人先、甘于奉献”,“当代中国青年应当用实干肩负起历史使命”,“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更应不负韶华”……大家的心声令刘哲动容。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刘哲坚持以鲜红党旗作指引,以高水平党建推进工程高质量建设,通过党建带团建引领青年建功川藏。他带领青年弘扬“两路”精神,攻坚克险的点在哪里,团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根据联创共建要求,他成立“灯火工程”青年志愿服务队,为附近村子百姓和藏区同胞义务劳动,在疫情防控和高原病防治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他定期组织青年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办比赛、学知识、观展览,提升青年思想认识和团队凝聚力。
“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能到这么艰苦的地方给国家修铁路,我们的组织就要给他们家的温暖。”这句话,刘哲时常挂在嘴边,很多年轻人都亲切地叫他一声“娘家人”。
随着青马培训进入尾声,刘哲的论文也到收尾阶段。如何在基层党组织中提升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刘哲的课题。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强国伟业少不了青春担当,在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用思想引领青年,用实干带动青年,以实际行动为中铁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