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 王丽君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5~10分钟时间内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片段。微课中融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游戏等元素,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便捷、高效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微课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如何在几分钟内吸引学习者的眼球和注意力,并突破教学重难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针对性、趣味性、系统性、互动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谈谈设计微课的一些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会音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音乐知识”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设计音乐微课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托,找准各学段的教学重难点。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和开展学科教学,设计出适合本学段的微课,将其作为辅助学生学习音乐的精品资源。如在设计微课“七彩‘do re mi’”中,笔者仔细解读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一至六年级教材里要求掌握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开发了“认识节奏符号”“音的长短”“音的高低”“反复记号”“顿音记号”等一系列乐理知识微课,适用于整个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
能够作为微课的内容很多,但所选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并结合平时教学中总结得出的“学生学得不充分、比较难学懂的知识点”,这些因素值得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课设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低年级更注重体验、模仿和抽象思维,高年级则要注重技能的训练与合作。如节奏的学习,在微课设计时就要权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让低年级学生用“跑跑”“走”这样与生活贴近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让高年级学生用线条划拍的方式感受节奏的快慢,用“titi”“ta”这样的音节区分不同的节奏类型。低年级注重体验,高年级则注重创作,教师还可以根据平时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选取微课制作的内容。
微课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音乐,在音乐中感悟人生体验。在“认识节奏符号”微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解放军走路”“小朋友跑步”“老奶奶走路”等场景。然后,在丰富的动画和音效下,让学生用“走”“跑跑”“慢走”的方式来读节奏谱,学生觉得趣味盎然,简单易学。在学习“音的长短”微课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先聆听生活中的不同声音的长短,再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现声音的长短,最后模仿声音的长短并用动作来表现,这样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音符的长短。微课中,多元的生活画面丰富了音乐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活的感召下发挥想象,产生共鸣,使知识的传授变得更舒适、自然。
微课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用幽默的语言来渲染氛围,使学生迅速地进入音乐的殿堂。如在微课“音的强弱”中,笔者在讲述故事时抛出了问题:“大大和小小来到了一所小房子,这里有两个房间,一间特别的安静,另一间特别的吵闹。看看这两个房间的主人是谁。它们的房间为什么一个吵、一个静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继续凝神倾听:“我是字母p,我表示弱音,当我出现时音乐总是很轻柔的。”“我是字母f,当我出现时音乐总是很响亮。”我们也可以用短小、风趣的谜语或者儿歌进行提问,如微课“顿音记号”中的导入:“小小黑三角,尖头朝着地,短促有跳跃,你能找到吗?”富有思维含量的儿童化问题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
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来推进的,可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微课的传播特点,尽管时长仅有5~10分钟,但其中的教学要追求精细化。乐理知识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针对乐理知识来设计一些更小的知识点作为微课,如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力度记号、演唱形式等小知识点。在微课“十六分音符”中,笔者设计了“快跑快跑”(十六分节奏型)和“跑跑”(八分节奏型)的人型谱图,指导学生分辨清楚后,把人型谱转化为节奏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通过练习和模仿来掌握新的节奏型,最后通过听辨选择来测试学习的效果,完成十六分节奏型的学习。微课以集中、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同的策略和详细的讲解,就能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某一个知识点。
音乐的学习也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如器乐的学习、歌唱的学习都需要反复实践。比如,三年级就有了竖笛课程,学生在学校每周一节的竖笛课上根本就实现不了练习的目标,回家也不知道怎么练习。教师设计出竖笛微课,放置在学校的网上“课程超市”,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通过微课来训练。如在微课“竖笛小课堂”中,笔者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示范,详尽地讲解竖笛的指法步骤。在指法的示范上,还采用慢镜头和近镜头两种形式来帮助学生按步骤模仿学习。把每一步拍摄得细致些,设计得简单些,就有利于学生自学。在竖笛微课中,也有学生操作的环节,通过接龙等活动方式,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互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每节微课中的挑战。
游戏是儿童最自然、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快乐生活的源泉。微课中安排游戏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理解音乐知识,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微课“认识节奏”的闯关环节中,笔者设计了模仿性游戏,指导学生模仿游戏“布谷鸟”的模式,根据视频里提示的图示做出相对应的动作。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模仿、探究,习得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在微课“柯达伊手势学音高”中,笔者通过设计挑战性游戏,让学生根据视频中出现的手势唱音高或者根据音高做出相应的手势,学生觉得有趣的同时加深了其对音高的认识。如果设计出像节奏大师那样的软件,唱出的音符可以被识别到,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感会更佳。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享受音乐的乐趣。所以,在微课中,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契机和空间。在微课“竖笛小课堂”中,每一节课中的知识点都配有一个练习环节和展示环节。在练习环节中,学生看完教师的示范后进行自主练习;在熟练掌握技能后,学生选择微课中的旋律,跟着伴奏音乐表演。展示后,可以上传个人作品至“课程超市”的分享空间,让教师、同学和家长点赞和观赏,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会更自信地悦纳自己。
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设定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求异、批判等创新思维。在设计教师语言时,笔者特别注意语言的思辨性,如微课“音的快慢”中的设疑:“相同的音乐如果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它表达的情绪是一样的吗?让我们尝试加快速度来唱一遍《小树叶》,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又如,微课“音的长短”中的拓展:“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表现长短音呢?我们摇一摇牙签盒,敲一敲玻璃杯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你能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出表现长短音的乐器吗?”学生在教师的质疑和提示下,且思且学且练,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设计的微课要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发散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开发各自的创造性潜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音乐微课的设计中,要巧用丰富的图片、可视化的视频等来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知识。如在微课“音的高低”中,笔者播放青蛙鼓鸣的画面和钢琴曲《青蛙合唱队》中的青蛙鸣叫声,让学生根据乐句的旋律来判断哪些乐句是表现大青蛙的,哪些乐句是表现小青蛙的。从低音的低沉和高音的明亮对比中,学生一下子就能链接生活,判断出音乐的高低所代表的动物形象也不相同。随着音乐的响起,学生也会伴随着视频中大青蛙和小青蛙的旋律快乐地跳动起来,真切地体验和感受着音的高低变化,把音乐与具体可感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的形象思维就得到了充分的培育。
微课教学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传统音乐教育的翻转,是教育的改革新方向。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给音乐教学也带来了便利,为提高学生的自学、实践、创新等能力创造了条件,为艺术修养的学习提供了更优质、便捷的资源。因此,我们要设计出具有时间短、内容少、资源精、方法活等显著特点的微课,为不同的音乐课型提供有效的呈现,营造出轻松的艺术教育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微课开发的教师课程力提升的校本研究”(编号:D/2018/02/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