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东 蔺全丽 李晓锋
[摘 要] 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动态变化中。高校新形态教材具有知识更新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和环境的可交互性等特征。对其优势及可能带来的挑战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高校建设高质量教材。未来的新形态教材,是融合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课程及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教材。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是突破口。要研制新形态教材修订标准,探索建立新形态教材监管和评价制度,提高师生使用新形态教材的素养和能力,加强新形态教材的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 新形态教材 纸质教材 电子教材 数字教材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2) 02-0032-08
The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nstruction Paths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Mingdong Lin Quanli Li Xiao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Center of Textbooks Construction,Wuhan University, Wuhan,430072)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will be in dynamic change for a long time.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imeliness of knowledge updating, the richness of contents and the interactivity of environment, etc..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its advantages and possible challenges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textbooks in universities. The new form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will integrate paper teaching materials,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revision standard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se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 New form teaching material Paper teaching material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 Digital teaching material
“教材即教学材料,主要是指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为教师、学生选编的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目、图片、教学影片、唱片、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等”[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材形态的变化,使教材由单一的纸本呈现形态向静态的数字化形态,再到动态的、交互性的数字化形态转变。有学者认为,“从书本向录像、从文本向视窗的文化转移,带动着认知活动的迁移”[2]。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形态变化必将促进课程教学的变革。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提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就是要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3]。因纸本教材的修订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当前主要的途径应是及时修订数字化形态的教材内容,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和创新内容引入课程教学。由此,研究高校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发展态势与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路径,是高校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应有之义。
1 新形态教材概念
国内外学者围绕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展开了诸多探讨,并取得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吉亚·弗莱登博格和加里·W.马特金(Jia Frydenberg & Gary W. Matkin)认为新形态教材是一种开放动态的连续体[4](见图1 ):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一本物理形态的教材,它被简单地数字化并放到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在另一端,是集授课视频、教材文本、学习资源、考评环节于一体的超级开放课程。从左到右,从静态的数字化教材到超级开放课程,教材的动态性、交互性等特征逐渐明显,这种特征越明显,对所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越高,所遇到的障碍也越多。當动态性、交互性等特征的推进和遇到的障碍双方力量均衡时,教材形态便暂时停留在A点附近,保持暂时的稳定状态。如果障碍被克服,新形态教材的特征会继续向右推进;如果障碍力量太大,会出现暂时向左的倒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形态教材将在这两种力量的较量中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国外也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尝试提出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要素。如瑞典有学者认为,可以把当前新形态的教材叫做“协同数字教材”,它是一种协作的、动态的数字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和学生可以参与讨论和反馈、测试知识和监控结果。除了知识内容,教材还包含演示辅助工具、处理文本的工具、交流工具和教师工具等要素[5]。还有学者认为,“数字教材的概念模型包括知识内容、多媒体和交互性、教材呈现格式及开放资源软件四个要素”[6]。
近年来,随着新形态教材在中国的出现和蓬勃发展,国内学者也尝试对新形态教材进行概念界定。最开始是提出电子教材的概念,就是简单将纸本教材以PDF等静态格式放到网络上。后来提出一体化教材概念,即以纸质教材为核心,依托在线平台搭建课程资源,通过云端联结在线课程和课堂教学,构建起“纸质教材、在线课程、混合式学习”三位一体的一体化教材或立体化教材概念[7]。一体化教材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结合的一类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数字教材[8]。现在有学者提出全媒体数字教材概念。全媒体数字教材不再依托传统的印刷文字主教材,用多媒体呈现形式,依托阅读器与云平台,实现学习者在线或离线的学习活动,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目前已在部分开放大学探索使用。全媒体数字教材主要包括“教材内容+阅读软件+电子阅读终端”三个核心要素[9]。从纸质教材、静态电子教材、一体化教材到全媒体数字教材,教材内容愈益丰富,教材形态愈益多样。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明确的新形态教材概念。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新形态教材的概念、特征及功能一定会发生新的变革,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在现阶段无法对新形态教材给出确切的定义前,我们可以尝试先对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发展态势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在新形态教材建设实践中逐渐提炼新形态教材概念。
2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特征
在数字化、网络化、富媒体性和交互性等现代信息技术特性影响下,新形态教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传统纸质教材的特征,其显著特点是知识更新的及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环境的可交互性等。
2.1 知识更新的及时性
新形态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以及时快速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更新。在当前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已远远超过人类学习速度。在知识呈现指数级增长,知识体量越来越大而人的认知速度难以跟进、知识学习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不断更新知识。过去高校老师经常抱怨教材知识陈旧,更新太慢,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在传统纸质教材时代,从作者新编、修订教材、出版社印刷发行直到最后把教材发给学生,过程繁杂,一般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教材的新编、修订。这样的新编、修订模式和速度无法适应知识增长的现实和高校教学的实际需要,新形态教材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纸质教材的这一缺陷。数字化是新形态教材的重要呈现方式,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随时对电子文本进行修订,及时纳入学科前沿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呈现给学生。
在及时更新知识和修订数字教材时,长期以来形成的教材知识动态性和稳定性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可能被打破,要么教材知识陈旧,价值降低,教师、学生不愿意用;要么引入新知识时比较随意、信息量过大,或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整合困难,造成教材知识冗余,影响教材功能发挥。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能够入选高校教材的知识都是数千年来人类文化知识的精华,代表着人类文化知识发展的最高水平,是最具基础性、迁移性和发展性的知识,并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系统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教材知识体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然而,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新知识扑面而来,加之高校教学的研究性特点,决定着高校教材的动态性会越来越强,修订周期会越来越短,并要保持教材知识动态性和稳定性之间适度的平衡。
2.2 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新形态教材的一個突出特征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无论是在传统纸本教材中嵌入二维码还是在数字教材中加入各种链接,均“为学生提供了传统纸本教材以外的立体化、多样化的延伸电子资源,弥补了纸质教材版面有限、传播模式单一的不足”[10]。新形态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使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国外对此开展了不少实证研究,如美国一位学者就新形态教材在某高校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对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后认为,“新形态教材内容丰富性使其可以代替传统的教科书,使用新形态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11]。韩国2014—2017年指定试点学校试用电子教材,并对试用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电子教材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并计划在全国所有中小学的社会、科学与英语课程中使用电子教材[12]。当然,韩国能这样快速整体推进新形态教材的使用,除了新形态教材本身的先进性外,还在于韩国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有力支持。
新形态教材的内容丰富性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困扰,面对海量知识,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知识选择能力。如果说在过去,学生经常会面临知识获得途径单一、知识量存储有限的困境,那么现在则会面对知识选择问题。虽然进入高校教材的知识已经是经过学者专家筛选的,但由于知识增长过快,学生个体需求有差异,新形态教材还是会链接尽可能多的知识材料,以开阔学生视野,至于每个学生个体需要多少知识、需要什么知识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学生面对海量知识,在选择时很容易陷入知识选择困境。基于此,高校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将不再是系统讲授知识,而是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3 学习环境的可交互性
与静态、单一的文本教材相比,新形态教材以数字文本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这个数字学习环境由教材文本内容、辅助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及学习工具等要素构成,并实现了可交互性。“全媒体数字教材的交互性具体体现在学习者与教材内容之间友好的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间的在线或离线人际交互”[13]。在学习数字教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智能小助手、测评环节等与教材内容本身进行能动沟通,体验人机可交互性;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可以借助各种学习工具就学习内容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讨论交流,实现人际之间的可交互性。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学生自助式学习,并适时进行人机、人际交互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种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里,学生通过人机或人际交流可以便捷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当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智能化阶段以后,智能化教材将完全替代教师的现有角色,教师将由现在的主角变成助教、引导者或指导者,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发现者。
新形态教材的交互式特点打破了学生和教材知识之间的单一信息流动,为学生开展自助式学习提供了可能,但也可能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带来挑战,学生必须学会适时转换“深度注意力”(deep attention)和“超级注意力”(hyper attention)两种认知模式。在传统纸质文本时代,深度注意力是人类的主要认知模式,而在数字化时代,人类的认知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超级注意力模式。美国学者凯瑟林·海尔斯(Katherine Hayles)提出:“深度注意力的特点是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于单一目标之上,其间忽视外界刺激,偏好单一信息流动,在维持聚焦时间上表现出高度忍耐力。超级注意力的特点是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极低。”[14]在数字文化的影响下,当下高校学生很多已经习惯了超级注意力模式,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是先自己深度思考,而是直接到网上求助,在交互式数字学习环境里快速求得答案。超级注意力模式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缺点是不易深入;深度注意力虽然短时间内接触知识有限,但优点是学生容易进入专注状态,这是高阶学习的一个重要指征。在数字化时代,怎么避免超级注意力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将是使用新形态教材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3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发展态势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发展将与在线开放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依相存、相互促进。2019年起实施的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15]。虽然课程建设类型不同,但对内容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要求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即使是以面授为主的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在纸质教材和教师讲授基础上,也有必要适当拓展网上教学资源,以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最新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些都对新形态教材建设提出了要求。
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重构了课程与教材的关系与生态链,教材由“书配网”发展到“网配书”阶段。“网配书形态教材,是指以开放课程为出发点开发的新形态教材,开放课程成为教材选题的源头和出发点”[16]。特别是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当前普遍的模式是先有在线开放课程,网上开课后反响不错,再由高校组织或出版社邀约相关课程组编写相应教材。随着在线开放课程的持续推进,教材形态必须跟上课程形态变革的步伐,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及呈现形态和课程建设融为一体,从而为课程教学变革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保障。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也给高校的教和学带来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有学者认为,“如果一味地使用信息技术挤压学生的思考,会给本来就不善于或者懒于思考的学生带来致命危害,那么电子化就将成为一些学生‘愚钝’化的罪魁祸首”[17]。有学者提出新形态教材存在三维风险:“基于内容碎片化和冗余化的内容风险;基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风险;基于技术过度介入导致学生学习能力退化、教学活动僵化以及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技术风险。”[18]针对新形态教材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要加强新形态教材概念、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研究,要探究新形态教材与纸质教材关系问题,要着力提升师生主体媒介素养等应对措施[19][20]。技术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加强实证研究,正确认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新生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
高校新形態教材的开发途径是多元化的,或由原来的纸质教材改造升级而来,或由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而来。无论是哪一种开发形式,所形成的新形态教材都一定是更趋向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将不再是通过传输内容促进学习,而是成为分布式合作网络的组成部分,在这些网络环境下创建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支持学生熟练应对新挑战、使用新技术的学习过程,以此促使学习的发生”[21]。另外,无论是由教材为基础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还是由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开发新形态教材,新形态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的界限一定会越来越模糊,在未来的开放教育资源环境里渐趋一体。
总之,新形态教材具有将现行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环境和手段等高度融合为一体的特点(见图2),这种教材对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如果我们现在不研究和主导这个趋势,势必会失去建设教育强国的机遇。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遇,加快我国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步伐。
4 高校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路径
当前高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更多的是关注课程设计的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忽视了新形态教材的建设。我们必须认识到,课程建设绝不只是改进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教材内容的更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与时俱进同样重要。高校要准确把握新形态教材特征及发展态势,并做出积极回应。
4.1 研制新形态教材修订标准,处理好知识动态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在知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数字化特征使教材知识的及时修订有了可能,为教材修订提供了极大便利。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线开放课程的大规模建设,为跟上课程教学形态变化和新型学习模式的形成,在传统纸本教材基础上,高校一定要适时修订新形态教材,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在及时更新知识和修订数字教材时,必须考虑保持教材的动态性和稳定性平衡问题和新老知识的衔接、融通问题。如果完全沿用纸质教材的修订标准,对新形态教材的修订来说是不完全适用的。建议各学科专家根据本学科知识发展状况、知识学习特点、新形态教材修订及使用状况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本学科新形态教材修订标准,使新形态教材在修订使用过程中,既能保持教材知识相当的稳定性,发挥它的结构功能,又能及时吸纳有价值的新知识,把好新形态教材质量的第一道关。
4.2 探索建立新形态教材监管和评价制度,确保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质量
“教材必须要经过国家的审定,因此,它深刻地烙有社会权力的痕迹。经过专家精选和组织的教学内容,承载着教育目的,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22]。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并在制度层面上明确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随着新形态教材的快速发展,要及时总结经验,在国家总的教材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新形态教材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建立新形态教材监管实施细则(这一点要特别予以重视,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的灾难),充分彰显新形态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要建构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在已有纸质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新形态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创新教材评价方法,使优秀的新形态教材脱颖而出,为新形态教材的选用和顺利推广提供质量保障。
4.3 提高师生使用新形态教材的素养和能力,为一流课程建设注入源动力
新形态教材所具有的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学习环境的可交互性特征,对学生的知识选择能力和学习认知模式转化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形态教材作为新生事物,在“建好”的基礎上,要做到“用好”绝非易事。为保证新形态教材的使用效果,师生要提高使用新形态教材的素养和能力。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师生,要跳出教材就是纸质教材的常规观念,顺应新形态教材发展态势。作为新形态教材的使用者、评价者,甚或是研发者,在面对新形态教材的丰富内容时,要注重提高知识选择能力,教师要尽其所能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学生在时间有限、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必须学会选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来做进一步学习。在面对新形态教材发展越来越具交互性特征时,学生必须善于发挥两种认知模式的长处,根据学习目的、内容及环境等多种因素选择适合的认知模式,适时转换深度注意力和超级注意力认知模式。
4.4 加强新形态教材研发,为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教材
虽然目前新形态教材还处于发展阶段,很不成熟,它所具有的优点与不足我们还无法完全准确地做出判断,但新形态教材的使用与推广却是必然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新形态教材研究。要把新形态教材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教育部门、高校要组织专家、教师积极参与新形态教材研究,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还要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从实践中提出新形态教材发展的理论基础。应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性,多途径开发新形态教材,出版社、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可以基于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开发路径。出版社可以在对纸质教材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开发新形态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可以基于已经运行的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新形态教材的开发;高校的开发路径可以是上述两种兼而有之。近几年,已有不少高校采取项目制的方式培育新形态教材,既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奠定高质量内容基础,也可望在未来的新形态教材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5 结 语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将是今后高校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教材在课程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能动作用,以新形态教材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新形态课程教学改革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新形态教材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面临多重挑战,要有效发挥新形态教材的优势和积极作用,需要师生转变单一纸质教材使用时的思维定式,提高信息素养和能力,积极探索新形态教材下的思维模式;要完善针对新形态教材的编审、使用、评价标准及机制,使新形态教材在满足学科知识标准外,“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统领作用”[23];要重视新形态教材实证研究,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并服务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从而不断推出高水平课程教材,开拓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为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注 释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2655
[2]任友群,王旭卿.教育技术的后现代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9-13
[3]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 Frydenberg, J. & Matkin, G. Open Textbooks: Why? What? How? When[R].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 2007:0–33
[5]Grönlund, Åke. &Wiklund, Matilda.&Rickard Böö.No Name, No Game: Challenges to Use of Collaborative Digital Textbooks [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8,23(3):1359-1375
[6]Pešut, Darija. A Conceptual Model for E-textbook Creation Based on Proposed Characteristics [J].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Science, 2018,119(7/8):432-443
[7]赵清梅.“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新形态一体化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76-79
[8]柴龙会,肖向红,张晶钰,等.“互联网 +”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50-52
[9][13]张桐,杨孝堂,杜若.远程教育全媒体数字教材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38-142
[10]黄瑞,曾晨曦.多元主体合作开发高职新形态教材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6):84-87
[11] Hilton, John, III.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tudent Efficacy, and User Percep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Published between 2015 and 2018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9:853-876
[12]韩国中小学正式使用电子教材[EB/OL].[2020-12-14].http://www.ict.edu.cn/ebooks/b3/text/n20180524_16942.shtml
[14]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
[15]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6]张秀芹.试议新形态教材的出现对传统教育出版的影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iCourse教材为例[J].中国编辑,2017(8):52-56
[17]李芒,孙立会.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5):100-106
[18]陈文新,张增田.论数字教科书的三维风险[J].课程·教材·教法,2019(6):56-62
[19]石娟.数字教科书发展的现实境遇与因应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3):43-47
[20]王润,张增田.数字教科书的问题诊断与防治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9):80-86
[21]史蒂芬·道恩斯著;肖俊洪译.开放教育资源的未来形态[J].中国远程教育,2019(12):61-70
[22]于世华.从教材结构到课堂运行结构的演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65-69
[23]王湛,顾海良,韩震.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7-07-14
(收稿日期:2021-03-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大学国际交流部研究项目“‘十四五’期间武汉大学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发展战略研究”、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重大项目“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深化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蔺全丽,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级博士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李晓锋,武汉大学教材建设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