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2022-04-12 12:46冯爱华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红小棒小林

冯爱华

背景:

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不是加法就是减法,学生靠碰运气也有50%的概率能做对。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说他做错时,这位学生就会立刻改正确。当再遇到类似的题或变个数字时,依然还会出错。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将加法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学透彻。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另外一类是比较意义下的加法。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加法,如何促进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呢?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看一看,是什么?

今天谁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我就把礼物送给他。请一位小女孩上来先帮我拿一下礼物。实物演示教材中的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小女孩左手有3支铅笔,右手有2支铅笔。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们用手中的小棒模仿她这样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语言来叙述这个情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学生善于模仿,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耳到。

师:那根据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注:根据学前调查,多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数学问题。)这时候提问题需要教师先做个示范: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教师如果直接讲解3+2=5,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了加法计算法则,是基于符号转换的,完全脱离现实背景,没有说明等于的含义是什么,也没有涉及加法的本质,更没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思想。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想一想,“一共”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合起来数呢?让学生做合起来的动作。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了5,所以一共有5支铅笔。

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再让学生把刚才的活动用完整的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小结:小女孩一只手中有3只铅笔,另一只手中有2只铅笔,合起来一共有5只铅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把两部分(3支与2支)合起来得到一个新的数字5支。初步体会加法的本质:即把两个数合起来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情境二:熊猫图

师: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什么?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请你们动手画一画,引导学生学习用符号代替实物熊猫,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不用实物小棒,而用符号代替熊猫的只数,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简洁性,根据符号的个数抽象出用数字3表示吃竹叶的熊猫只数,玩皮球的熊猫只数用数字2表示。

重点引出淘气的方法:在心里想从3开始,依次往后数出两个数4,5,所以一共有5支铅笔。解释3+2为什么等于5?对于a+1后面的序数,如1+1=2,2+1=3,3+1=4。因为a+2=(a+1)+1,从a=3出发,所以3+2=(3+1)+1=4+1=5(等号有一个功能,传递,表示一种递推的关系。)

用圆片代替熊猫的只数,那么一共有多少只熊猫?把3只与2只合起来是5只。那怎么合呢?请同学们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合起来。板书时把符号3个与2个用一个大圆圈圈起来,相当于把两部分(抽象成的两个数)合成一个整体,用一个数表示出这个整体的数量。

师:如何列算式呢?

生:3+2=5    这里的加号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得到就是等于5。

师:5比原来的加数3大,说明加法运算的本质:一个数加上一个自然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比原来的数大。

追问:为什么两个情境中数的方法不同,数出的结果都是5呢?

生:都是在把3与2合起来,得到5。

师:你们能把刚才的两个情境用一个简单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3+2=5  )

小结:等号两边数量是相等的,像这样把两个数合起来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读作:3加2等于5。

师:对比从1开始,一个一个往后数,数出5。从3开始,一个一个地依次往后数到5。哪种方法更快?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再鼓励学生思考:

还有哪两个数合起来得到5?当学生举出结果等于5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编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再次体会加法的意义。

加法的意义还有一种是比较意义下的加法。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回收废品》。

这个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已知量)多几的问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中小红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这句话中“我”转化理解为小红比小林多3个。已知小林收集13个,求小红比小林13个多3个。比13个多3个是多少个?通过分析要求的是比较多的那个量,让学生初步体会用加法来解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用加法来解决是本课的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數源于数,在13的基础上往后一个一个地数,依次数出13后面的连续3个数14,15,16。

预设2:用学具小棒动手摆一摆,先摆13根小棒,再摆3根小棒,数出一共有16根。

预设3:如淘气的方法,用符号来代替小林收集的13个窃矿泉水瓶,然后画出小红收集的总个数。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加法?小红收集的空矿泉水瓶的个数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和小林同样多的部分13个,另一部分是比小林多出来的3个。这里把这两部分(13与3)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是加法。小红收集的总数16个分为的两部分,其中的一部分13个是小红收集的还是小林收集的?这里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小红收集的其中一部分13个,是由和小林收集的同样多个数(13个)转化得到的。列式13+3=16

还要追问:为什么13+3就是小红收集的数量?让学生真正明白比较意义下的加法的本质原因。当学生对加法有了深入理解后,在后续的教学中,还可以将问题拓展为:小林收集13个,小林比小红多收集3个。小红收集了多少个?这道题要分析小林收集的多,小林收集的13个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小红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红多出来的3个。从小林的13个总数中,去掉比小红多出来一部分(3个),剩下的一部分10个就转化成与小红同样多的个数。所以小红收集了10个,这道题用减法13-3=10来解决。这样出题的目的在于,不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很多学生会看到“多”个就选择用加法,看到“少”字用减法。 再比如小红有8个苹果,比小青少5个苹果。小青有多少个苹果?此问题可以转化为小青比小红多5个,要求的是小青有多少个苹果这个多的量。先画小红的8个,再画小青与小红同样多的8个,再往后画比小红多出来的5个。可以直观看到小青的苹果数分为了两部分,把8个与5个合起来一共是13个。

以上例子,虽然背景不同,为什么都要用加法来解决呢?比较意义下的加法是把同样多的部分转化为多的那个量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多出来的,最终仍然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总和。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比较意义下的加(减)法是难点,需要分析求的未知量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

猜你喜欢
小红小棒小林
为梦孤独
高考前与高考后
别来无恙
读句子
巧移小棒
相亲
风车转转转
诚实的小红
摆六边形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