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照
朋友聚会,无意间聊到一个话题:什么样的人,会令你敬佩?一个朋友的回答简短有力:在最低谷时不放弃,用力托举梦想的人。
筵席散去,独自回来的路上,路边的玉簪丛,飘来阵阵清香,立秋后不久的凉风,如同投入热水中的小小冰块,忽而带来一丝凉意,旋即消失不见,可谁都不能否认,不需许多时日,这凉风便会成为主角,而那玉簪花香,终会一日淡似一日。
草木盛时终有日,一朝凋零何人知?我又咀嚼起朋友的闲谈,进而想:在人生低谷托举着我的,会有什么力量呢?
巧的是,这时手机有条视频推送: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讲到一个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的故事,面试时,清华大学教授看到这名同学展示的教室照片中有独立书房,就问了很多关于阅读的问题,最后这名同学得到了高加分值。唐江澎说:“(对于)围着高考一个单纯的目标而驱动的学习方式,一旦这个目标不存在了,后续的持续动力就没有了。”
视频只有一分多钟,嘉宾讲的话也都是删繁就简的,不过视频中的关键词“阅读”“动力”倒是和当下我想到的问题联动起来,内心升腾起一个声音:别忘了,托举着你的力量,还有阅读。
中学和大学时,我最喜欢读名人传记。读传记的过程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对人物的生命脉络已经有大致的了解,读传记便是发现细节和因果关系的过程。每每读到细节之处,不由惊呼:“哦,原来他后来那样做,是因为这个!”这样的阅读体验,十分过瘾,也让人对人物的理解深刻许多。此外,传记的魅力在于把一个人一生中的起落完整地呈献给人看,读罢,定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想:再优秀的人也难免遇到低谷,眼光放长远,终究有机会触底反弹,于是,关照到自己,也大可不必急于求成,遇到挫折便“跳脚”。
唐江澎校长提到一个观点:“语文学习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终身阅读者。”这让我想到自己这几年才有的深刻感受:语文学习中培养的背诵经典的意识,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会让人终身受益。
提到学语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对很多人来说并不轻松,但背诵的确是把文章精髓内化为自身营养的好方式。我曾听一位长者讲,儿童时期的背诵是极有用的,即便孩子背了不理解也没关系,终有一天,这些背诵的东西会成为他們关键时刻的指引。之前并不能理解,直到有一次,我遇到烦心事,看着天气好,就想出去散散心,谁承想走了不一会儿,响晴的天竟然下起太阳雨,我正想埋怨自己没带伞时,脑海里不知为何蹦出两句古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而后竟然还能想到当时老师在讲解时说,作者写人们在不同天气下相差巨大的态度,就是为了警醒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有自己的定力。少时背诵的经典诗句,神奇地抚慰了被太阳雨淋成落汤鸡的我,阅读转化成的动能,那一刻实实在在地支撑起了我的情绪。
这样来看,为何要终身阅读?我的答案是:为了终身获得治愈自我和他人的力量,不断的、多元的阅读,会让支撑人的精神屋顶的柱石越发牢靠。
(源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责编:何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