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修复”学理探析∗

2022-04-11 00:58荀武严梦阳
艺术百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壁画整体情景

荀武,严梦阳

(1.南京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成都大学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一、修复学的源流

对文物和艺术品的修复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看待文物的不同角度产生了不同的修复学派,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国修复学派、英国修复学派和意大利修复学派。法国修复学派以维欧莱·勒·杜克(Viollet Le duc,1814—1879)为代表,认为文物应该被完美地修复,要去掉后世附加的多余装饰,努力恢复文物原初的风格样式。英国修复学派以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为代表,强调修旧如旧,应保存文物身上的全部历史价值,包括后世的干预痕迹。意大利修复学派以切萨莱·布兰迪(Cesare Brandi,1906—1988)为代表,他综合以上两派的观点,既强调文物中的历史真实性也重视文物原初的审美价值,并提出可逆性修复原则,意在充分考虑到当下修复科学的局限性,为未来留下可修改的余地。[1]111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重申了意大利修复流派的理念。

由于各个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文物保护意识的差异,虽有国际通行的文物修复标准,但仍因操作等原因造成了文物损坏。如2012年5月,沈阳云接寺有关部门擅自修复清代壁画,使用化工颜料直接覆盖原有壁画,使娘娘殿和普渡慈航殿中的壁画完全成为另一幅新作,其造型和色彩之艳俗令人咋舌。再如,四川安岳石窟开凿于南梁武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但近些年一些佛像以修复的名义被涂上“浓妆”,不仅视觉感官庸俗不堪、无法融入石窟环境,而且因修复材料粗劣造成了雕像不可逆转的损坏。如果说上述事实是由地方政府忽视所致,那么四川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复则是国内专业团队造成的乌龙事件。[2]21四川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末宋初,其中的千手观音像年久失修,表面的金箔大面积脱落,处于危险的境地。但现代修复团队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加以修复,形同再造,使原先古刹中的静谧超凡气氛荡然无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唐招提寺千手观音立像的修复,工作人员则以合理的修复方法保留了这尊佛像的历史原貌,甚至包括江户时代的修复痕迹,使人们透过层层修复痕迹感受历史传承的脉络。

一个基本事实是,被修复的文物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非孤立存在。千手观音在造像之初是配合着金碧辉煌的庙宇一同呈现给信徒的,其传达的情绪也会在空间中连绵不绝。这是整体修复学强调的第一层含义。

传统修复学在涉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时,面临着现状残破和材料粗陋两大困境。丝绸之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类型为寒暑分明的大陆性气候。文化遗产的材料多为夯土、风干砖、砾石等,稳定性较差,在历经千年岁月的剥蚀后早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例如陕北地区的统万城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都城遗址,其材质为蒸熟的混合夯土。甘肃玉门关汉代长城采用红柳、芦苇枝和黏土结合的夯土技术。新疆库车县的苏巴什大寺,其建筑结构由土坯垒成,是新疆现存最大的佛教遗迹。中国之外,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国家也存在大量夯土类型建筑。如乌兹别克斯坦的法耶兹丘地(FayazTepe)贵霜佛教寺院遗址(图1)、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克·贝希姆遗址(Ak-Beshim,又名碎叶城,是唐代安西四镇的治所之一,李白的诞生地),以及伊朗萨珊帝国时期的菲鲁扎巴德宫殿(Firuzabad)遗址等。以上列举的夯土建筑受到亚洲内陆炙热阳光和干燥天气影响,表面形成结皮,并与内部土体形成明显的热物理性质差异双层结构体,开始热劣化进程,最终坍塌损毁。[3]12以目前的技术采用抗疏力渗透性固化剂(抵抗土体疏松)可以维持夯土遗迹的稳定性,但若复原建筑原貌,则受制于现有文物保护法以及原文物的承载力,多少会破坏文化遗产的古韵之美。

图1 法耶兹丘地(FayazTepe)贵霜佛教寺院遗址

因此,在文物严重破损的情况下做转移、创化方案要比保存、修复更为合适,即在异地新建空间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复原出雕像、壁画六面体的原初形态,并辅之以声光电等高科技和剖面微展示,以使这一空间具有情景沉浸体验中的教学功能,如此可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以致用”闭环。

这就引申出整体修复学的第二层含义——转移与创化。唯有引入这一先进理念,方能使“一带一路”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艺术教学的教体、新型“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满足公众对美的需求,为文旅产业提供坚实的内容。然而,现有的旧式博物馆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和修复技术的限制,丝绸之路上许多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遗迹无法向民众展示。这些遗迹在古代曾是边关重镇和贸易枢纽,繁盛一时。但随着丝路废弃、成为人迹罕至的闭塞之地,当地政府无力将这些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开发出来,使之成为文旅内容资源。如甘肃锁阳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是河西走廊上的边疆重镇,也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因其地处偏远,仅有极少数专家学者和考古爱好者能到此参观学习。再如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瓜州的峡谷深处,石窟内西夏时期的密宗壁画精彩绝伦,同样因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得到妥善保护,甚至窟内还有现代游客破坏的痕迹。陕北地区遗存有大量明代边防的城堡体系,是研究古代中国边疆军事体制的重要范本:如柳树涧堡、砖井古城、三山堡古城(图2)、长城遗址等,如今很多古城沦为耕地或荒滩,急待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拿出办法使其“活起来”。通过创化复原可使其成为深度文旅研学的内容,使人们了解“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并提升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

图2 陕北三山堡古城城门遗址

二、整体修复学的内涵

整体修复学涵盖艺术材料技术、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信息、岩彩创作修复三个研究方向。这里所说的“整体修复”,狭义上是指文化物质遗产保存修复与转移创化的综合跨界形态,广义上则是指对于人性缺失部分的修复。

就狭义层面而言,“整体修复”是指在传统保存修复学基础上的“转移创化”,是对一个已失落的情景环境的复原,使观者如同穿越时空隧道而强烈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浸润。“整体修复”是一个突破传统修复理论的学科,后者仅是针对原物而言;“整体修复”并非着眼原物修复,而是通过采集原物的数据进行异地重建,服务于专业教学、职业教育、文旅研习等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

关键在于,“整体修复”的产品要与高仿、赝品、假古董划清界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在复原技术与物料体系方面做到理据分明之外,还需要进行剖面微展示,以高科技方法对艺术品进行层次清晰的阐释,将原先手工的个体经验上升到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同时为艺术品的确权、制标、定价给出依据。该研究方向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在动态中不断发展完善”的道理。

例如将建筑彩绘、壁画、雕塑、砖雕、器物,以及中国传统《营造法式》中的十三作——木作、石作、泥作、瓦作、竹作、彩画作、雕作、旋作、锯作、砖作、窑作等,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空间之中,其产物是“情景体验非遗教室”(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同时可作为“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的孵化器。它是打造国内文旅产业的升级版——“国际艺术文旅研习产业”的可取方式。

三、整体修复学与艺术技术学

整体修复学在方法论上,集中体现了“艺术+科学”的特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化科技创新”,这也是国家多项文件中一再强调的宗旨。2017年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中指出,要加强文化成果应用,建设文化装备系统提升工程、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4]六部委于201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面向文化建设重大需求,把握文化科技发展趋势,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5]

以上这些大政方针怎样落实到具体工作层面呢?从学术角度来说,必须要有学科支撑,在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双一流”建设的形势下,应该有一流学科作为基础,而且这个学科必须具有高度跨学科特征,如此方能通过“学以致用”的途径达成对国民经济产业转型的助推作用。于是,艺术技术学应运而生,整体修复则是该学科之下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艺术技术学的提出,是基于重大社会现实需求,力求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发挥“一带一路”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之需。艺术技术学作为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新型学科,具有典型的跨界特征,其各研究方向交叉整合之后,可运用到非遗传承整体文化空间营造、综合大学艺术教育装备系统提升、旧式博物馆业态更新、文旅产业内容编制、深度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艺术技术学下设六个研究方向:艺术品溯源鉴证、体验空间设计、整体修复学、非遗技术学、全媒体艺术、艺术品金融与法律(图3)。整体修复学作为艺术技术学中的重要一环,它的目标旨在对文物艺术品进行整体全貌的情景复原。这里所说的“整体全貌情景复原”,并非是对文物本体的修复,也区别于目前房地产市场上流行的古建筑仿建,而是一个“情景再现”的综合创新体系,它所依据的基础是对原文物的溯源鉴证,随即进行跨界融合——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与材料学、化学、大数据等领域的融合,缜密计算出异地修复还原的数据模型,然后采用“大国艺术工匠”的修复技艺完成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情景复原,以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生动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知其所以然。

图3 艺术技术学与隶属学科关系图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技术学下属的六个研究方向互为表里,最终以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为物质表现载体(图4)。

图4 整体修复学与其他分支学科关系图

值得注意的是,情景体验非遗教室以提升艺术教育装备为目标,在其基础上可孵化成为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以为新型文旅研学产业服务。上述两个产品大致划定了整体修复学外延的边界。

四、整体修复学“艺术+科学”的思维特征

在明确了整体修复学的学科定位之后,有必要对其“艺术+科学”的思维特征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通常而言,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指将艺术的审美灵活变化与科学的严谨逻辑进行结合,实现文理相通、辩证统一、互为论证。整体修复学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文化遗产在信仰和价值层面的意义与认同。“艺术”指代的是精神理念、艺术创造和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将艺术构思有理、有据、有节地运用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之中。在文化断层处遵循遗产的历史风格和物质旁证进行创化修复。修复的结果虽有主观因素,却是基于大量研究成果而对遗产所处时代的全方位思考和假想。成果的展示以实物、动画、影像、新媒体科技为支撑,使枯燥的历史数据变得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

“科学”指代的是由实验室数据、化学试剂、修复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构建起的文化遗产修复知识库。文化遗产修复知识库包括修复对象的类型描述模板、疾病产品模板、分析和检测方法的模板、文化材料基础和保护材料模板以及仪器和设备模板,通过数据标注、语义索引、知识化等关键功能还原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6]163可在展示物上设置各类信息传感器,如GPS、二维码、红外感应器等装置,与无线网络形成联动,解决观众、科研人员与文化遗产信息间的交流问题。利用云计算统筹物联网中的各类数据信息,实现时态化管理,实现对文化遗产在物理层面的精确把控,使修复有法可依。

艺术技术学指导下的整体修复学最终会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上。情景体验非遗教室和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作为科研平台,要求学生及科研人员以课题、项目申报为切入点,采用“理论+实践”“艺术+科学”有机融合的方式,参与到教室、博物馆的建设之中,从而改变高校程式化教学套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种“艺术+科学”的思维特征,决定了整体修复学具有超强的跨界功能,也就是说该学科的边界是开放的,开放性恰恰是一流学科的特征。

1.“艺术技术学”学科内部的跨界融合。整体修复学与文物艺术品溯源鉴证、情景体验空间设计、非遗技术学、全媒体艺术等研究方向通过互动而共同指向最终的创新产品——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和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

2.基于与文物非接触性原则的文物转移创化。如前所述,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遗产较为脆弱,且受文物保护法的限制。以整体修复学的理念修建情景体验空间,恢复其原貌,可以使文物活化并更直接为社会服务。

3.解决失落文物身首分离的问题。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掠夺而分藏海外。整体修复学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印刷品认识它们的局限性,使人们运用整体修复原理重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整体原貌。

4.物质材料与技巧的科学还原。整体修复学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获取整体修复的最佳材料配方,将其作为修复过程中材料使用、技术运用、评测最终效果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的依据。

5.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丝绸之路上留存至今的物质文化遗产多残破不堪,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整体修复将根据已有可靠文献、考古旁证、数据信息,采用最优解与合理想象的方式复原遗产全貌,并明确标注出复原的依据,特别是合理想象后的美学价值,以供后世学者研究;同时通过史籍与数据分析还原制作技艺及生产手段,力求在材料与技巧两个维度确保文化遗产的原初特征。

6.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建成之后的情景体验非遗教室与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可用作新一轮学生与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平台,可兼作文旅研学基地以及面向大众进行社会美育的载体。学生与科研人员在教室、博物馆的建设与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科研任务,通过“理论学习—修复实践—社会服务”环节,从而践行“教产学研用”的全链条培养。

7.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模式。情景体验非遗教室是情景复原、非遗技术与高科技影像相结合的体验式物理空间,加入适当参数,就成为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的模型,同时也兼顾升级高等艺术教育的装备系统,这正是“文化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所列出的任务。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是在情景体验非遗教室基础上的提升创化,它将改变旧式博物馆的展陈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价值、发挥艺术教育功能。将服饰、礼仪、真人秀、音乐表演等有机融入,为文旅产业提供内容,为全民美育和社区艺术教育提供模板。

8.异化人性的修复。丝绸之路所贯穿的欧亚大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地区,无论是四大文明古国还是轴心时代五大文明都留下了丰厚的物质遗产。还原这些经典文明遗产,剖析其中深层次的宗教、文化内涵,可使我们在研习、观看展品时重拾伟大时代的精神气质与人文风貌,接受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修复异化的现代人性。

五、整体修复学案例及延伸

1.翱翔的太阳神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谷文化景观,谷内有佛教石窟群,其主体是两尊东西而立的大佛。但频繁的战争与恐怖主义一直困扰着该国,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将两尊大佛炸毁,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悲剧。

为了凸显人类文化的宝贵价值,向破坏文化遗产的恐怖行径提出抗议,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在大佛被摧毁之后便开始着手复原巴米扬东大佛的天井壁画——“翱翔的太阳神”(图5)。该壁画描绘的是波斯神话中的太阳神,周围绘制希腊风格的有翼女神和化身为鸟状的印度神,是多元文化并存的标志,也是研究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东京艺术大学修复团队采用尖端科技与岩彩绘画的创作手段复原壁画。

图5 “翱翔的太阳神”情景体验空间

该项目分为前期数据建模、中期壁画复原、后期情景展示三个阶段。建模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三维数据重现了东大佛头部上空间的实际尺寸,按照原尺寸60%的比例进行克隆。制作数字图像时,修复团队收集到150 张20世纪70年代京都大学调查队拍摄的天井壁画照片,通过不同角度将之重叠起来,还原为清晰的数字化图像。复原过程中,修复团队采取最新的数字技术与日本画技术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先运用日本椴木胶合板、石塑粘土、泡沫塑料粘合剂制作支撑体墙面;为了表现墙壁的质感,修复团队在和纸上涂抹胡粉(贝壳粉末),再用高精度喷墨打印机在墙面上印刷出壁画图像;然后使用天然矿物颜料(丝绸之路上的矿物材料)和传统壁画技术进行勾线、填色,最终以比原作丰富20%的强度绘制完成壁画。展陈时,被复原的东大佛天井壁画和巴米扬翠谷实景的4K 影像相互配合展出,极富视觉冲击力和宣传价值,使在场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2016年5月27日,在日本伊势志摩举行的G7 首脑会议上,各国就恐怖主义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各国首脑参观、触摸壁画,近距离感受了复原壁画的壮观效果。

“翱翔的太阳神”修复项目运用整体修复学理念初步建成了情景体验非遗教室和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其建设方式被东京大学申请成文物复制专利技术(专利第4559524 号)。该项目工作组还承担教学及科研任务,向有关人员传授遗失壁画克隆复原的技术指导。东京大学更进一步的计划是继承已故日本画家、学者平山郁夫的遗愿,在巴米扬翠谷建立世界和平博物馆。博物馆设有由日本、法国、德国搜集的影像资料所组成的数据档案馆,以及按照“翱翔的太阳神”方式复制的巴米扬壁画和球幕型的8K 影院。这些设想已经制作成精细的电脑数据模型,暂因经费和政治原因未能实施。该行为方式体现了整体修复学理念,中国学者和文化产业人员完全可在此基础上学习、拓展,并运用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修复工作中。

2.哈德良长城

如果说日本东京大学所复原的巴米扬太阳神壁画是基于科研领域的探索,那么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对哈德良长城的保护则是基于文物保护与文旅产业开发的双重考虑而实施的项目。

哈德良长城位于今英格兰境内,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为防御北方皮克特人的进攻于公元2世纪初期修建的防御工事,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和信托基金制定“按发现原状保护”的原则对哈德良长城进行最小限度的干预和重修。[7]74当今对哈德良长城的保护采取了更为先进的高科技手段,运用扫描数据建立保护模型。2002 至2008年,专业人员对哈德良长城进行了航空测绘,覆盖范围超过1600 平方千米,制作了2748 份遗产记录,帮助人们识别古迹的风险因素,如耕地、野生动物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蚀。2009年之后则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航空激光扫描(LIDAR)”和“运动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用于遗址现场的可视化展示和遗址保护。[8]65英国政府还通过对哈德良长城文化产业的扶持促进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图6)。除了开发导游解说、衍生品营销等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文保机构实施了如下几点措施。

图6 哈德良长城的罗马军团古战场模拟

一是建立哈德良长城与周边社区保持良性互动发展机制。英格兰遗产委员会将哈德良长城的保护与发展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哈德良意味着商业”项目致力于发展新行业和地方供应链,促进了长城沿线内的750 家中小企业的发展。[9]

二是乡村建设与遗产保护。通过鼓励当地村民出售地方特色产品绑定居民与遗产间的关系,使人们成为遗产的保护者。此外,当地居民参与考古项目和地方解说计划也有助于建立起民众对文化遗产的归属感。

三是文化遗产的转移与创化。哈德良长城上的温都兰达(Vindolanda)和赛格杜纳姆(Segedunum)要塞,被人们按原比例在遗产前方的缓冲区各重建了一段墙体进行展示,为访客提供历史信息。

四是文化教育机构的参与。当地的中小学课堂采取实地授课的方式参观哈德良长城并学习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人们也可在长城沿线开展社区艺术项目,通过与诺森比亚大学联办,将城堡的历史和民间传统作为舞台剧内容,由即将毕业的戏剧专业学生演出。近年来,英国还举行了多场关于哈德良长城的盛大文化庆典活动,以彰显英国历史与文化。

上述几项文化产业模式促成了哈德良长城遗址保护与经济利益的良性循环,为景区创造的就业机会达6000 多个,年收入达1.34 亿英镑,当地居民深受其惠。[10]

3.法海寺情景体验教室、博物馆

巴米扬东大佛天顶壁画修复工程和哈德良长城保护工作是整体修复学的范例及其拓展的基础,为中国在文化遗产修复方面运用整体修复理念与技术提供了适用的范例和抓手。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于2015年申报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和2019年申报的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以法海寺“情景体验教室’为例”更近一步发展了整体修复学理论和实践应用。法海寺情景体验教室作为新型艺术教育的承载空间,对艺术教育的教材教具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在艺术技术学学科指导下的实践创作,全面系统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体验式的转移、创化、修复,重现了传统艺术作品的价值。

项目通过与艺术技术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相互配合打造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目前已完成了电脑数据建模与选址工作(图6)。项目分如下几个步骤。

图6 法海寺壁画情景体验教室电脑复原图

第一,艺术品、文物的鉴证溯源。首先,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实地勘探壁画原作,获取相关数据,为重现法海寺壁画的艺术形态及实现材料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其次,结合对历史文献及学术资料的深入研究,进行数据汇总,形成科学严谨的理论总结和数据模型。

第二,非遗技术学原理的实践运用。在壁画制作环节严格运用传统壁画技艺。先用轻钢桁架结构做支撑体,上方钉制木质结构做墙面。在地仗层制作时分别用粗细不同的粘土、粒沙、麻刀混合制作底层和中层,并用白浆与胶矾水粉刷表层。绘制时,以高校美术专业的师生为主体,通过研究艺术风格、图像资料,手工描画图像,复原壁画原初面貌,最后用沥粉贴金技术完成壁画制作。

第三,全媒体艺术的新型表现。以VR 技术、影视新媒体技术为手段,全面展示水月观音的物质特性及文化形象,触发观者视、听、触、味、嗅五觉的全面感受,进而解决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的难题。

第四,情景体验空间设计。将以上各个环节整合成情景体验教室,让学生看到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过程,零距离接触绘画材料本体,深入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结构剖面和具体物质构成,即材料与技法当中。观者可以从艺术技术学的角度深刻了解法海寺壁画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法海寺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作为完整的情景体验空间将面向大众开放,让观众在了解法海寺的历史沿革,欣赏艺术作品,增强对京津冀地区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其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也可反哺壁画原址保护和体验空间连续建设,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六、结语

整体修复学作为艺术技术学下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传统修复学的创新发展。传统修复工作着眼于对原文物的保护,对于失落部分无暇顾及,因此只能使文物以碎片化形式展陈于静态空间,既僵化又沉闷,乃至于社会发出“文物必须活起来”的强烈呼声。正是这种现实倒逼整体修复学登场。

整体修复学的直接功能是对一个已失落的情景环境的复原,使观者犹如穿越时空隧道而强烈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价值魅力;并进一步在激发他们视、听、嗅、味、触五觉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体验,形成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培养模式。鉴于高度商品化社会对人性的异化日趋严重,整体修复学更加显出其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它既有对物质的修复功能,也有对人性的修复功能。也就是说,通过对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和创化,经由沉浸式体验的美育教学,我们可以修复当代商品化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在社会价值的创造方面,整体修复学可在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如前所述,它可凭借学科建设突破传统修复理论,通过采集原物数据进行情景还原与异地重建,从而使残破失落的文物遗产活化为新的文旅研学基地,实现“产教融合”。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由艺术技术学六个研究方向的人士联合发力,可开发出这一学科强大的教育功能,并与一流学科建设相对接,为“一带一路”新型文旅产业的专业教学、职业教育、艺术文旅等迫切现实需求服务;除了在复原技术与物料体系方面做到理据分明,还要辅以高科技手段,如剖面显影与微观展示,对文化遗产进行详尽的数据阐释,将原先手工的个体经验提升为可传播的知识体系。

总之,作为探索中的新兴修复理论,整体修复学尽管还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它的学科原理——非接触性原则、“艺术+科学”的思维方式、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的搭建等,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对该学科与研究方向的深耕拓展,必将带动科研教学、文化传播、“一带一路”文旅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这也是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精神最切实可行的落地方案。

猜你喜欢
壁画整体情景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情景交际
壁画上的数学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北朝、隋唐壁画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楼梯间 要小心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