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明 李士森 吴海平
(河北省教育厅1) 河北石家庄 050000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 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经贸大学3)河北石家庄 050000)
农业保险是转移和分散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张跃华,2007),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王克,2014),已经成为我国支持农业的主要政策内容。然而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经验证明,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难以持续和发展(庹国柱,2004)。没有保费补贴时(2006年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和赔付额度都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06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8.6亿元,为2007年保费收入的16.6%。从2007年开始,我国农业保险在各项财税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保费收入从2007的51.8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65.18亿元,增长了17.62倍。
尽管在保费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形成了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但我国全国范围内的累计赔付金额远低于政府补贴金额(根据统计数据,历年累计赔付金额仅占各级政府累计补贴金额的约85%),存在财政补贴资金的较大耗散,因此保费补贴的效率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批评,认为保费补贴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成为农业保险机构利润,而近年来参与农业保险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到2021年已经增长至30余家)似乎更加证实了人们对保费补贴实际效果的怀疑。财政部早在2011年(财金[2011]73号)就要求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并科学地评价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绩效水平。2021年国家为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动农业保险加快高质量发展,修订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
综合相关研究,我们认为:(1)数据包络分析法侧重于比较不同地域保费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较少涉及保费补贴和农业保险发展规模之间的弹性关系,无法准确预测保费补贴增加后农业保险的发展程度;而普通的OLS和面板数据模型的侧重于均值估计,难以进行效率比较,无法根据效率水平的改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2)农业保险的对象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保险,现有文献中将农业保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未对保险对象进行区分,然而不同对象的保险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可能对补贴效率评价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利用面板分位数模型研究我国年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对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的促进作用。
现有研究中选择了不同的农业保险发展指标,包括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收入、赔款支出以及农户参与率等。本文认为,国家实行保费补贴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稳定提供风险保障,即通过规避和转移农业风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达到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因此我们选择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即利用种植业保险为种植业总产值提供的总风险保障金额作为衡量我国种植业保险发展的衡量指标,并将保障水平进一步分解为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更加深入分析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的作用。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定义式为:
(1)人均收入。种植业保险是为种植业收入提供风险保障,因此农民种植业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发展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民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本文选取与种植业收入最相关的“农村居民可支配经营性收入”代表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
(2)教育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种植业保险的推广进程(侯玲玲,2010),本文参照白雪梅(2004)的方法,按照:文盲、半文盲为1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和中专为12年,大学(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为16年的方法换算为人均受教育年限代表各省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3)成灾率。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尤其是上一年度经历过灾害性损失的农户更愿意购买种植业保险,因此本文将各省成灾面积与种植面积的比例定义为种植业的成灾率,表征各省的灾害程度。
本文采用2007—2015年31个省域的平衡面板数据,样本量共计279个(目前能够公开获取到的各省保费补贴数据截止到2015年,因此本文以2007~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各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经营性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受灾面积)通过综合和整理《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获得。种植业保险的相关数据(保费补贴、承保面积和保障额度)主要来自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报告》,其中2013~2015年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根据公式:BTit=Sit×ri测算得到,其中BTit为i地区第t年的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额度,Sit为i地区第t年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额度,ri为i地区2007-2012年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均值。
单位根检验方法均在1%的水平下拒绝变量为单位根过程的原假设,为(趋势)平稳变量。利用软件R对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面板分位数模型估计,结果如图1所示。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保费补贴是我国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控制变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出现负向作用;(2)保费补贴对保障广度和保障深度的作用并不相同,对保障广度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对保障深度效果并不显著,说明我国近年来种植业保险的发展主要以扩展承保面积为主,保障深度并未随之提高;(3)保费补贴对保障水平促进作用的弹性系数小于1,OLS回归、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的回归结果都显示,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均在0.8以下,说明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低于保费补贴的增长速度,保费补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未能完全实现保费补贴应达到的政策杠杆效应。(4)随着分位数位置的提高,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越来越低,对保障水平而言,0.9分位数位置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是0.1分位数位置的50%,说明随着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的增加,保费补贴对保障水平的推动作用会逐渐降低,处于更加无效率的状态。
图1 不同分位数保费补贴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
由于数据来源中2013~2015年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是推算得到的,为了检验图1结果的稳健性,我们选取2007-2012年的数据重新计算回归结果。另外利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粮食主产生的据分别进行实证,对比不同地域弹性系数的差别,探讨是否存在地区差异。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限于篇幅,此处仅列出保障水平为因变量的保费补贴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
表1 不同地区的估计结果
从表1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1)2007-2012年数据的估计结果和图1中的基本一致,说明通过测算得到的2013-2015年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数据并不影响本文的基本结论,模型估计结果是稳健的;(2)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呈现“后来者居上”的特征,在低于0.5以下的分位数位置上,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低于东部地区,而在高于0.5分位数的位置上,中、西部地区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呈现递增的趋势,高于东部地区,这种特征在西部比中部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3)粮食主产区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与全国的并无明显差异,说明粮食主产区保费补贴的资金使用效率并无明显提高。
通过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对我国保费补贴推动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估计结果表明保费补贴虽然是我国种植业保险保障水平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但是保费补贴仅仅促进了种植业承保面积的增加,而对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的保障额度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并且从全国情况来看,随着保障水平和保障广度的提高,保费补贴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小,说明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的效率水平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则出现“后发优势”,尽管在保障水平较低时,保费补贴的作用低于中、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保费补贴的弹性系数表现为“U”型,在更高的保障水平下,保费补贴的促进作用得到提高。
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第一,农业保险的补贴标准与补贴比例不应“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实行差异性补贴政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市、区的农业及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应深化和创新差异化的保费补贴制度,对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无效地区,应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通过增加农业保险的受灾赔款支出,创新理赔,扩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和范围来创新农业保险政策,提高保费补贴的绩效水平;
第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在保费补贴的政策支持下,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对于保障广度较低的省份而言,当然应继续探索如何“扩面”,进一步增加承保面积,但是对于承保面积比例已经较高,保费补贴对保障广度的推动作用效率较低的区域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利用保费补贴促进农业保险的“提标”和“增品”,从保险深度的维度增加种植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第三,完善农业保险市场监管政策,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保费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督,杜绝“寻租”行为造成的财政资金耗散,并通过厘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保险费率,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运营效率,在保费补贴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农业保险保额,增强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