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敏,刘 翔,麦 跃,殷 珊,周 佳
(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敏感性皮肤(sensitive skin,SS)通常指的是在生理性因素或者是病理性因素作用之下导致的皮肤组织高反应状态,其主要发生部位集中于面部,临床表现以物理刺激因素、化学刺激因素、精神刺激因素作用导致的皮肤组织灼热症状、刺痛症状、瘙痒症状,以及紧绷感症状为主,且患者有时会伴随出现红斑体征、鳞屑体征,或者是毛细血管组织扩张体征[1-2]。临床上,敏感性皮肤患者越来越多,使用单一的治疗手段经常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选择适当的联合方法为患者展开治疗,能支持患者获取良好临床结局[3]。目前应用强脉冲光联合PRP微针导入进行面部敏感性皮肤治疗,PRP英文全称为Platelet Rich Plasma,中文翻译为“富血小板血浆”,是利用特制的变速离心机,依靠物理性加速度和减速度使全血充分离心,得到上层上清液,即富含血小板因子的血浆,这种高效的自体血液浓缩制品通过微针导入皮肤,可表现出较佳的组织再生能力。文章以我院部分敏感性皮肤患者为调查对象,为其开展了强脉冲光联合微针导入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现测算报告如下:
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入选的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文件中列示的皮肤敏感性临床诊断参考标准,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明确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组处理过程,以及完整调查研究工作方案,均已通过我院伦理学委员会的审核批准。
入选患者已经出现的主观症状,涉及自我感觉的一定程度的皮肤灼热症状、皮肤疼痛症状、皮肤瘙痒症状,以及皮肤紧绷症状等不适症状;患者出现的客观体征,涉及发生在面部位置的红色丘疹体征、毛细血管组织扩张体征、鳞屑体征等;患者在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主观性因素作用条件下,能够诱导或者是加重主观症状严重程度或客观体征严重程度。
①排除不愿意参与调查研究患者;②罹患其他严重疾病患者;③伴随存在面部其他皮肤疾病患者,比如重度痤疮疾病患者、激素依赖性皮炎疾病患者、湿疹疾病患者、银屑病患者等;④最近3个月有面部感染疾病史或者是面部疾病治疗史;⑤有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疾病,或者是免疫缺陷性疾病;(4)妊娠期或哺乳期内妇女;(5)依从性差,疗程中无法按要求接受并坚持治疗及复查的患者。
①M22 AOPT超光子(美国科医人医疗激光公司批号20173247065);②PRP制备用套装:瑞士瑞珍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Ⅲ型RegenACR-C Classic套装;③离心机(批号:Micro 17,赛默飞世尔科技)。
2019年4月-2021年5月,将我院72例敏感性皮肤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参照组男性1例,女性35例,年龄介于19-45岁,平均(27.41±4.36)岁,病程介于1-11年,平均(5.43±3.72)年。研究组男性2例,女性34例,年龄介于18-44岁,平均(27.40±4.35)岁,病程介于1-10年,平均(5.41±3.71)年。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
为参照组行单纯性强脉冲光治疗,研究组实施强脉冲光联合微针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1.5.1 强脉冲光组
彻底清洁面部,进行M22 AOPT超光子治疗,根据其皮肤敏感情况进行设计:能量密度10-12J/cm2,光斑面积15x35mm,波长400-1200nm,脉冲数2-3个,脉宽30-50ms。选择治疗后皮肤微红或无明显反应为治疗终点。治疗后冷敷30分钟,日常需防晒、补水。每月治疗1次。6 个月为一疗程,12 个月后进行临床观察总结。
1.5.2 强脉冲光联合PRP 组
强脉冲光治疗完后(其方法与上述相同)再用CGF 方法治疗。PRP制备使用瑞士RegenLab公司的Regen ACR-C(Regen PRP)套装,根据套装产品说明书相关规范操作制备PRP:①连接蝴蝶针头与相匹配的采血转换器,静脉穿刺后,将THT真空采血管套入转换器进行采血,采取约8ml全血,将THT真空采血管轻轻倒置摇匀;②离心机(批号:Micro 17,赛默飞世尔科技)将收集全血的制备管放入离心机,注意平衡放置,设置3100rpm速度离心11min;③离心后,血液中的不同细胞成分在制备管中分离出来,轻轻倒置制备管,使细胞浓缩物悬浮于血浆中,每8ml全血大约可获得4.7ml PRP。用滚轮微针的方式将PRP注入到皮肤各层,每月治疗 1 次。6个月为一疗程,12 个月后进行临床观察总结。
测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发生程度评分指标(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红斑症状评分指标、鳞屑症状评分指标,以及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和皮肤组织生理状态指标(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经表皮失水量指标,以及油脂含量指标)。
择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行t检验,在P<0.05条件下,判定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n,%)
治疗前,研究组的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红斑症状评分指标、鳞屑症状评分指标,以及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红斑症状评分指标、鳞屑症状评分指标,以及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2:
表2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发生程度评分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皮损症状发生程度评分指标比较( )
组别 患者例数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 红斑症状评分指标 鳞屑症状评分指标 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6 2.18±0.44 0.74±0.50 1.68±0.57 0.52±0.43 1.73±0.61 0.64±0.50 2.30±0.53 0.97±0.45参照组 36 2.13±0.51 1.03±0.72 1.84±0.72 0.97±0.55 1.70±0.52 1.00±0.87 2.28±0.60 1.42±0.54 t 0.452 2.012 1.060 3.921 0.228 2.182 0.152 3.89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疗前,研究组的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经表皮失水量指标,以及油脂含量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角质层含水量指标,以及油脂含量指标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经表皮失水量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3:
表3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皮肤组织生理状态指标比较( )
表3 两组接受治疗前后的皮肤组织生理状态指标比较( )
组别 患者例数 角质层含水量指标(%) 经表皮失水量指标[g/(cm2·h)] 油脂含量指标(μg/cm2)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6 31.71±9.64 43.62±8.87 24.15±8.61 13.82±5.92 59.85±10.71 69.80±8.74参照组 36 31.45±9.82 37.77±8.50 23.64±7.87 16.41±5.55 58.40±11.82 63.93±9.54 t 0.115 2.896 0.266 1.941 0.553 2.76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患者陈某,女性,时年36岁,为敏感性皮肤确诊患者,其接受治疗前后的临床检查结果如下: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2/36)显著低于参照组30.56%(11/36),组间有差异(χ2=7.604,P<0.05)。
西医病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显示,所谓敏感性皮肤,通常指的是人体面部皮肤组织在生理性因素或者是病理性因素作用之下导致的皮肤组织高反应状态,患者在发病之后,通常会形成和展示出面部皮肤组织潮红症状、自觉灼热症状、瘙痒症状,以及紧绷不适症状[4-5]。
图1 典型案例,女,36 岁,敏感性皮肤
皮肤组织正常结构遭遇破坏,是引致敏感性皮肤发生的基本原因,其主要表现形式,涉及皮肤组织基本结构明显改变、皮肤组织内部神经酰胺物质含量减少、角质层组成结构之间脂质类物质分布状态不平衡,以及组胺物质释放引致角质细胞形成过程遭遇不良影响等[6-7]。
皮肤组织感觉神经生理功能失调因素、因血管反应性程度增高引致血管组织扩张因素、免疫性因素、炎症反应因素,以及个体性因素能引致出现加重型敏感性皮肤[8]。
在西医皮肤科临床医学事业的传统发展阶段,部分医生未能实现对敏感性皮肤的充分重视,其片面性地认为敏感性皮肤属于皮肤组织的正常表现状态,不需要选择适当方法展开治疗干预;部分临床医生将敏感性皮肤认定成接触性皮炎疾病,或者是激素依赖性皮炎疾病的继发性疾病;部分临床医生将敏感性皮肤认定成过敏性皮肤病,继而选择运用激素类药物制剂,或者是抗过敏性药物制剂为患者展开治疗干预,而在患者长期持续不合理使用激素类药物制剂条件下,通常会引致敏感性皮肤患者的临床病情持续加重[9-10]。
伴随着敏感性皮肤疾病确诊患者,尤其是原发性敏感性皮肤疾病确诊患者数量的持续增加,皮肤科临床医生针对敏感性皮肤的重视程度正在呈现出持续提升的变化趋势,并且正在持续探索和找寻针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展开治疗的有效方法[11]。
皮肤组织屏障结构,通常是经由表皮层细胞,以及分布在细胞之间的连接性结构共同组成的,是人体在抵抗各类外界环境刺激因素过程中需要依赖的第一道防线,其能有效抵抗紫外线环境刺激因素、低温环境刺激因素、高温环境刺激因素、细菌感染侵袭因素、病毒感染侵袭因素,以及刺激性物质因素针对皮肤组织结构施加的破坏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避免皮肤组织结构内部的营养类物质成分或者是水分发生流失问题[12-13]。
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皮肤组织想要保持结构层面的完整性,以及顺利发挥屏障性生理功能,必须维持表皮结构内部脂质类物质的正常分布状态[14]。
在皮肤组织的屏障性生理功能遭遇破坏条件下,其水脂膜结构组成部分中包含的角鲨烯物质、亚油酸物质,以及神经酰胺物质会遭受破坏,继而会引致出现不良结果[15]。
强脉冲光能够发挥针对多种色基的覆盖作用,其能影响改变黑色素物质吸收峰值、氧化血红蛋白物质吸收峰值,以及水分子吸收峰值。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借助于对强脉冲光作用的发挥,能够基于体外环境,支持人体皮肤组织内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实现增殖过程,同时还能促进DNA物质分子的合成过程。在运用强脉冲光针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展开治疗处置过程中,其发挥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在改变皮肤组织的内部结构条件下,支持皮肤组织的敏感性程度逐渐降低。
富血小板血浆能在进入皮肤组织间隙结构之后呈现出被激活状态,继而合成和释放出较多数量的生长因子类物质,支持促进细胞增殖生理过程,合成分泌基质物质和胶原物质。富血小板血浆能加速愈合级联反应的推进过程,确保愈合过程实现时间缩短50.00%。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红斑症状评分指标、鳞屑症状评分指标,以及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瘙痒灼热紧绷感症状评分指标、红斑症状评分指标、鳞屑症状评分指标,以及皮损面积症状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经表皮失水量指标,以及油脂含量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角质层含水量指标,以及油脂含量指标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经表皮失水量指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56%(2/36)显著低于参照组30.56%(11/36),组间有差异(卡方=7.604,P<0.05)。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数据测算结果证实,针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实施强脉冲光联合微针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引起皮肤科临床医生的密切充分关注,并且加以推广普及运用。
在皮肤科临床中,针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开展强脉冲光联合微针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对比为其开展单纯性强脉冲光治疗,能改善患者实际获取的治疗效果,优化患者的基础临床指标和生存体验质量,适宜普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