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玲丽, 张振扬, 千东毕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 技术经营专门大学院,韩国 釜山 48513)
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力,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能源,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1],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形势下引领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思路。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双重外部性”,它既能缓解日益增大的环境监管压力,又能通过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2],成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催化剂[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充分考虑市场对绿色要素的配置方式,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技术的概念,并提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生态环境部、全国工商联共同下发《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绿色发展能力,为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保障性长效机制。但是,由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及世界经济论坛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0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显示,在参与评估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仅以37.3分位列第120位。可见,中国生态环境绩效的现状不乐观,亟须大力推广并运用绿色技术,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助推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在该过程中,明确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困局,以及如何纾解困局来实现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选取韩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合计均值(下文统称OECD-Total)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来予以探讨。
随着各国不断加强在环保领域的立法和执法,产业与学术界均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4]。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主要从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因素、创新效率的评价等多角度进行研究。首先,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研究来看,学者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和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5-6],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获取利润并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工具之一[7];同时,研究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对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有着显著促进作用[8]。其次,驱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者利用印度皮革和纺织工业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等外部因素能诱发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9];有学者基于马来西亚252家交通运输企业的调查数据,得出人力资源品质、顾客压力等因素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绩效有显著影响[10]。最后,仍有较多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规制会抑制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环境规制则会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11]。同时,当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企业的绿色技术专利数量将相应增长1.31%,这表明企业的研发投资与专利技术产出之间存在正相关[12]。此外,开发绿色技术会积极影响企业的Tobin’s Q和净资产收益率(简称ROE),对于提升企业的价值与盈利能力十分重要[13]。
目前中国学者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已逐步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侧重于分析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前置变量,例如行业规模和创新人力资源被认为是影响特定行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14],财政分权水平、财政分权效率和环境规制都影响着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15]。较多的研究是从企业间博弈的角度,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的研发投入,认为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补贴更有利于实现绿色技术创新[16];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动态决策过程,提出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选择或决策效果不仅取决于政府实施的差异化环境规制工具[17-19],还取决于企业在采取绿色技术创新策略时是否将消费者纳入考量[20-21]。国内学者也倾向于使用实证研究法对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如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以中国煤炭采选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发现,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煤炭企业的财务绩效[22];同时,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方法,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绿色技术创新与上市集团成员的财务绩效呈正相关[23]。另外,将绿色创新进一步划分为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结果显示两者均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但前者更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后者更能改善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绩效[24]。
综上,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较丰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但是,与韩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如何?是“更胜一筹”还是“相形见绌”?是否面临着仍需解决的困局?该如何纾解其困局?现有研究尚未详细探讨过。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关键问题,体现本文的边际贡献,我们以OECD环境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服务平台和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为数据来源,采用比较研究法,借助韩国与OECD-Total的数据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
通过专利识别绿色技术创新有着天然的优势,并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中广泛使用[25-26]。已有研究从绿色研发(green R&D)、绿色专利(green patent)等方面去探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27]。本文将使用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中环境相关技术(ENV-tech)、绿色发明专利、环境税收占比等指标数据,借助韩国、OECD-Total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充分考虑我国企业的异质性特征。
人均绿色发明专利数量。根据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中的绿色增长指数文件,获得中国、韩国、OECD-Total绿色技术相关的每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数据,我国环境相关技术的人均发明数量从2013年的1.5件/万人上升到2018年的2.6件/万人(1)数据来源:OECD. Stat(2021), Green Growth Indicators Database.https://stats.oecd.org/viewhtml.aspx?datasetcode=GREEN_GROWTH&lang=en#.。
首先,从绿色技术专利占企业所有技术的比重来看。根据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2013—2018年绿色专利总占比在7%~9%之间浮动,2015年最低;韩国企业的绿色技术专利占企业所有技术的比重在12%~15%之间浮动,2016年达到峰值,为14.82%;OECD-Total的绿色技术专利占企业所有技术的比重在10%~13%之间变动,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资料来源:OECD (2021), Patents on environment technologies (indicator). doi: 10.1787/fff120f8-en (Accessed on 25 June 2021) https://data.oecd.org/envpolicy/patents-on-environment-technologies.htm.。分析可知,中国企业近年来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一直处于较平稳的水平,正开始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创新绿色化方向初步显现。
其次,从企业产权属性的异质性来看。我国企业根据产权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28],这种所有制层面的异质性通常会对其研发投入和绿色技术创新产生不同影响[29],因而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弄清楚不同产权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具体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0]。我们整理国家知识产权局服务平台绿色专利资料后发现,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年均绿色专利申请数2018年达到11.3件,而非国有企业的年均绿色专利申请数仅为5件(3)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资料整理而得。。可见,前者远胜于后者,两者年均绿色专利申请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最后,从绿色专利类别的异质性来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定义,绿色专利是指以绿色技术为主题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而绿色技术是指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能效、防控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替代能源、环境材料、节能减排、污染控制与治理、循环利用等其他技术。根据中国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显示,2017年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活动主要活跃在污染控制与治理(36.4%)、环境材料(21.6%)、替代能源(19.5%)、节能减排(11.0%)四个细分技术领域,尤其以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最活跃(4)笔者根据中国绿色专利统计报告(2014-2017年)数据整理而得。。同时,这四大主要细分技术领域的绿色专利申请数量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其中最活跃的污染控制与治理领域的绿色专利申请数从2014年的15 049件增长到2017年的31 046件,翻了一番。
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中对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对优势采取比率来衡量,若该比率小于1,则意味着一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全球水平;若等于1,则表示一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全球水平相当;高于1则表示一国绿色技术创新在全球具有相对优势。根据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中的绿色增长指数文件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对优势比率在0.6~0.8之间徘徊;韩国企业绿色技术的相对优势比率一直处于1.0以上,并且在2013—2018年逐渐递增(5)数据来源:OECD. Stat(2021), Green Growth Indicators Database.https://stats.oecd.org/viewhtml.aspx?datasetcode=GREEN_GROWTH&lang=en#.,且每年度均超过OECD-Total的水平,具有显著相对优势。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政府通过实施环境规制等一系列政策可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31-32]。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发布的数据主要采取环境相关的税收占GDP的百分比和环境相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百分比来衡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从中国环境相关税收占GDP的百分比情况来看。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发布的环境相关的税收占GDP的百分比数据显示,中国环境相关的税收占GDP的百分比为1%左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韩国环境相关的税收占GDP的百分比在2013、2014年分别为2.63%和2.66%,2015—2018年因数据缺失而无法对比;OECD-Total的企业环境相关的税收占GDP的百分比一直处于1.6%左右(6)数据来源:OECD. Stat(2021), Green Growth Indicators Database.https://stats.oecd.org/viewhtml.aspx?dataset code=GREEN_GROWTH&lang=en#.。
从企业环境相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百分比来看。OECD Environment Database发布的环境相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百分比数据显示,中国环境相关的税收占总税收的百分比为5%左右,与OECD-Total占比情况基本持平;但是韩国数据缺失,只有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而且这两年的百分比相对较高,分别为11.35%和11.39%(7)数据来源:OECD. Stat(2021), Green Growth Indicators Database.https://stats.oecd.org/viewhtml.aspx?dataset code=GREEN_GROWTH&lang=en#.。
对比分析韩国、OECD-Total的数据发现,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较之 “相形见绌”,并面临与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不具备相对优势、创新主体动力仍然欠缺三大困局。
一方面,人均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差距大。绿色专利最能直观反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具有可量化性,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33]。根据前文关于中国、韩国、OECD-Total的人均绿色发明专利数量对比情况可知,我国绿色相关技术的人均发明专利数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五年间翻了近一番,如2018年达2.6件/万人,但仍远远落后于韩国的23.45件/万人,以及OECD-Total的73.42件/万人,说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且差距明显。
另一方面,绿色技术专利占比较低且差距大。绿色技术专利占企业所有技术的比重相对于单纯的专利数量,能更有效地剔除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其他不可观察到的因素,更有利于体现企业当期的实际创新能力[34]。中国企业绿色技术专利占企业所有技术的比重与韩国、OECD-Total相比处于最低线,占比浮动区间仅为7.71%~8.79%,这反映出中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仍然较低,与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与引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根据前文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优势比率一直未超过1,而韩国、OECD-Total的相对优势比率却一直处于1以上,可见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不具备相对优势。这主要源于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起步较晚,欧盟在2005年启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韩国于2008年制定《低碳绿色增长战略》,提出“以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创造新的增长力和就业机会的发展新模式”,而我国于2011年在北京等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通过探索发现,我国企业绿色技术优势比率2013—2018年一直在0.67~0.81之间波动,计算得到其比率均值为0.73,反映出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仅相当于全球水平的70%左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我国非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疲软。尽管我国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年均绿色专利申请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非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明显低于国有企业。这主要源于国有企业在政治职能、发展目标、市场竞争等方面与非国有企业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观下更容易获得资金、人才、土地、技术知识等创新资源,更能为自身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持续的要素支持[35],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会更强烈。同时,根据科斯定理,企业的内部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之间的均衡决定企业发展的规模和边界,若企业愿意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则相应的环境成本将低于创新成本,否则创新的意愿就会不足,特别是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R&D、设计到推广,资本投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增加的动态投资过程,这使非国有企业习惯性选择投资少、风险小的传统技术,容易迈入绿色技术创新“陷阱”,并诱发非国有企业产生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局。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整体层面上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仍显不足。尽管前文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环境税收低于韩国和OECD-Total,中国企业相关的环境税收在税收总额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解释中国企业越来越注重环保和绿色技术创新的趋势。但探究本质,当前中国企业在整体层面上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仍不够,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较晚,在环保税前所征收的排污费未能随企业污染异质性而呈现差异化,我国环境税收存在明显偏低现象。
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多重障碍。为有效纾解此困局,分别从国家宏观、行业中观、企业微观等多层级多维度提出对策。
环境政策是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经营条件,根据“波特假说”理论,环境规制可通过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36],即当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的补偿效应超过环境成本的抵消效应时,就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可持续条件。Pigou等人在解释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时,提出环境政策的实施能约束和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37],说明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对于企业绿色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导向作用,政府应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主导者[38]。
面对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优势比率偏低而不具备相对优势的困局,可由国家推行环保补贴政策和税收专项优惠政策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引领相对优势。一方面,推行适当的财政环保补贴激励政策。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认为,绿色技术创新意愿决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只有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预期结果的正向评价越高,对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的态度才会越积极[39]。国有企业拥有充足的创新资源,面临的创新风险相对较低,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会更强烈;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由于绿色产品存在着公共产品属性,绿色技术创新表现出明显的外部性,使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容易受主观规范的影响,若推行适当的财政环保补贴激励,向市场释放绿色创新激励信号,则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非国有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压力[40]、降低其财务压力和经营风险,又可以弥补绿色技术创新短期经济效益不足造成的非国有资本激励损失[41],从而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整体水平,缩小与领先国家的差距。具体而言,这种财政环保补贴激励政策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政府通过对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直接政策性补贴,以加大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二是政府通过低息或者无息贷款方式补贴企业绿色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各个环节的资金,树立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决心与信心。另一方面,出台绿色技术专项税收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绿色技术研发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出台与绿色技术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有效鼓励企业推进绿色技术研发,从根本上提高中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发挥相对优势作用。例如,在企业所得税中实施绿色技术R&D加计扣除政策,或是将一些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绿色产品纳入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范围;对企业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绿色技术产品给予增值税减免,或是对绿色技术产品实行低增值税率等优惠。
针对中国企业整体层面上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局,可充分借助环境保护税规制政策来纾解。企业存在于不同的制度环境中,环境合法性压力是企业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42],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规制行为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43]。鉴于此,借助环境保护税规制来诱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并结合图1的效应模型来分析这种诱发与激励作用。
图1 环境保护税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投入的效应
首先,假设企业既可以选择绿色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也可以选择非绿色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投资,则初始投资形成组合为(a0,b0),且由此得到一条效益预期曲线U0,组合(a0,b0)在该曲线U0上所对应的投资组合表示为V0。需要说明的是,这条曲线上任意组合点均代表企业两类创新投资的预期效益完全相同。其次,若政府通过环境保护税的规制手段对企业投资组合进行干预,则会对尚未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针对R&D环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推广环节等所形成的污染物征税,本质上可以认为是对企业的非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削减,即在图1中的a0将下降到a1,与b0形成新的组合点V1,反映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受环境保护税的污染规制影响,其预期收益下降形成预期收益曲线U1。最后,将a1V1线延长至与U0相交,则形成投资组合(a1,b1),即交集点V2,由于效益预期曲线U0上的各投资组合点的预期收益是完全相等的,即U(V0)=U(V2),反映企业若需实现环境保护税规制之前同等的预期收益,则必须对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从b0增加到b1。由此可知,环境保护税规制诱发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图1中反映为曲线的a0-a1变动引发b1-b0,将其变形得到(b1-b0)/(a0-a1),此结果即为环境保护税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说明通过借助环境保护税规制能有效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对我国企业在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最活跃,但在循环利用等其他技术细分领域的绿色创新动力还有待提高的困局,应从行业层面构建同步化的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激励机制。根据生态环境配额约束理论,企业决策尽管可以通过生态环境配额的约束来实现企业内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44],但是从市场看并不能完全实现帕累托最优。例如,清洁型企业在盈余的生态环境配额下,通过市场交易增加自身利润,刺激它将更多的研发投入节能减排领域,形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重红利”的良性循环;对污染企业而言,虽然可以通过市场购买额外的生态环境配额,但循环利用的绿色技术创新将增加生产成本,并导致挤出技术创新投入而抑制技术绿色化,最终导致不同细分领域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活跃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于循环技术利用不足的行业,应有效规避市场驱动技术创新“挤出效应”抑制绿色化,必须从行业层面构建同步化的产业创新激励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设置差异化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红线,若企业超过生态环境负外部性红线,则实施停业整顿、限期整改或强制关停,实现行业间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效率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若某一行业的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充分应用于本行业,并形成示范效应,则通过市场评估节能减排所创造的生态环境市场价值按一定比例予以补偿,以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在更多领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不同行业的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对非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局,建议侧重于企业层面,将我国非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柱主体。企业既是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应用者,也是用户的直接对接者。具体而言,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应加强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意识。在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非国有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顺应经济结构演变趋势的唯一出路,也是提升竞争优势、持续获取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意识应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应该注重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尽管在短期内非绿色技术可能会挤出绿色技术[45],但从长远看,绿色技术相较于非绿色技术对企业的后续创新具有更显著的积极影响[46],非国有企业可通过绿色技术自主创新或联合其他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等来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在实现更低污染、更低能耗的同时实现企业增值[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