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路径思考

2022-04-11 06:27许凤伟
中国新通信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大数据时代必要性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明确使命担当迎接挑战,转变传统观念的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同时不断开拓网络新阵地、打造线上线下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新形态,以期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信息技术    思政课    必要性    路径

引言: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本文将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及路径角度展开探讨。

一、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必要性

(一)时代赋予思政课的应然使命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给传统教育模式也带来了巨大冲击。移动设备、自媒体、慕课、电子图书馆等多种信息化形式大量涌现,这不单是学习工具性的简单变化,更是教与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廣大教育工作者应对此有深刻认识,并勇于迎接挑战。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网络环境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开放式平台,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大环境,同时使得“知识学习”具有了社会化、碎片化的特征。适应时代变化,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理念、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全新转变。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专业性人才的重要责任,致力于青年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但近年来,中国日益强大,但我们外界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变幻不定的世界格局、纷繁复杂社会环境,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性。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更加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应然使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师生互动,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1]可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2]也是国家对思政课提出的重要任务。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将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当中,打造适应时代客观需要、贴近学生现实需要的信息化高质量思政课,践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适应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的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中国取得辉煌发展成就、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长起来一代,逐步改善的物质条件和学习条件,使他们具备了更广阔的视野。一方面,基于年龄特征,他们有着较强的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对新信息新事物的探索欲望与接受能力。但由于社会经验有限,考虑问题往往比较感性化,对于周遭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断和全面深入的思考。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时代,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对信息技术有着较强的基础。其接触网络的范围更加广泛,程度也比较深,日常生活的学习、交流、购物,几乎方方面面都要与网络相关联,无限的网络环境和海量的近乎没有边际的网络信息,也使得青年大学生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接纳性。[3]单纯的理论讲授,或是简单的应用视频、图片、音频等信息化资料引入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我们面对的是浩瀚无边的网络世界中活跃的新时代信息化下的新青年,因此必须将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才能使思政课程更好地适应当下青年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三)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冲突所趋

当前世界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我国各方面也都在经历着深刻变革,网络又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更可谓是纷繁复杂。其一,泛娱乐化模糊了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4]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不可否认,网络信息传播便利、迅捷,有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能为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助力。但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良莠不齐,尤其在自媒体大量涌现之后,网络信息审核又存在把关不严等情况,很多不良商家与平台出于利益考量,其发布内容往往是低俗的、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青年大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由于自身鉴别力有限,势必会影响其价值观塑造和价值判断。其二,多元价值文化冲击挑战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多元化的网络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极大冲击。大学上辨识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个别学生出现思想偏差,表现出听信或将信将疑的特征。因此,网络信息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小觑。网络多元文化价值冲击弱化了中国主流价值形态对学生的影响,加大了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体系的难度,对思政教育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教师转变传统观念,顺应大数据信息化潮流

大数据时代是对批量数据进行详细分析、运用的“数字时代”。[5]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大数据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要真正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广大思政教师必须跳出传统观念限制,一方面,而是要明确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图片、音频、视频、音频、时政热点、案例等网络资料的简单课堂引入,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接受和认可大数据分析,把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学情分析、教学效果评价,使自己能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也使思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提升思政课程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也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模式,而是要转变教学的方式,利用多种软件创新网络教学新模式,利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时空的界限,拓宽思政教育的空间、延伸思政课堂的时间,不断开拓思政课堂新平台。总之,落脚点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着眼于开拓创新思政教学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实现将思政课程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需要从思政课程的本质入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的过程当中,不能因为要去追求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形式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否则就会导致实质目标和操作手段的本末倒置。所以无论使用怎样的信息化手段和创新的课程形式,思政课堂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都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开拓“网络思政大课堂”

为更好应对网络信息多样化对学生价值观造成的冲击,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环境下,思政教师应当树立“网络思政大课堂”意识,不断开拓思政教育新阵地。一方面,思政教师可根据本校情况建立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平台。网络信息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信息层次良莠不齐,甚至有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发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言论信息。对于这些内容,思政教师可应用学校官方的媒体平台及时发布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官方主流观点,对错误思潮及时发布相关正向引导观点,抵制不良网络思潮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对此,思政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敏感度,增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使网络平台成为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新阵地”。比如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设有专门的思政教学平台——“思与行”公众平台,平台发布内容都会有思政教师专门负责,日常维护也有青马社社团成员专人管理。教师微文可以针对当下社会和网络热点问题,比如选择人民网、新华网等这些官方媒体的主流观点,进行观点阐述,起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开设平台的论坛功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政课的任务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实现价值观的引领。线上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有充足的时间针对学生在线的留言进行回复和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同时网络的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综上,“网络思政大课堂”的开拓拓宽了思政教育的空间,延伸了思政课堂的时间,同时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去解决现实困惑,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创新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新形态

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新形态不断涌现,助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我院思政部将科技信息技術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了线上虚拟党史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筑鲜活的思政教育阵地。场馆运用VR技术实现全真情景模拟再现,展厅内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党的光辉历程。在此虚拟党史馆成功建设的基础之上,我院思政部2022年又推出了打造虚拟国史馆的工程。虚拟国史馆仍以线上虚拟体验空间形式呈现,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外交和国防等多个方面,沿时间脉络讲述新中国的历史,致力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引领、系统化调用访问学习资源提供空间支持和资源集成服务,两大场馆都生动地展现出了“科技如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点燃新的火花”,打造了高互动性和沉浸式的体验感。场馆建成后,都将作为思政课的线上红色文化基地,放在学校官方平台进行展示和教学使用,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即可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助力思政课程相关章节内容的深化理解,也是传统思政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另外,在利用学校的官方平台,我们还开设有时政热点、思政讲堂、青马之声等板块,展示时代榜样故事,打造党史微课堂,开展一起学党史活动等。

其次,还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类线上教育活动。比如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感悟先烈革命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讴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校号召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的同学们走进家乡红色爱国主义基地,在红色基地现场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并拍摄现场讲述的视频,将视频和学生的所思所悟做成微文,在平台展示;又比如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后,为深入学习贯彻党全会精神,推动全会精神进师生头脑,在思与行平台开展了“师生共读共学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活动等。

最后,思政教师可通过官方平台,定期发布分享专题资料和视频。例如教师可针对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作为面授课程的补充学习资料,定向解决某些疑难问题,这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的一种有效模式。[6]此外,也可基于不同时期的教学需要发布课程视频,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教学对象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例如在2021年,我们在大中小实践项目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线上形式与合作院校分享了“弘扬女排精神,担当强国使命”、“弘扬爱国主义,争做时代新人”等内容,受到参与院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也助推了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是我校将思政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化融合的有益尝试和成功范例。

(五)依托云班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

1.课前阶段

课前资源分享: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云班课“资源”板块,向学生推送教学资料,可以是网页链接的在线形式,也可以是视频、文本、课件等内容。

预习活动布置: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可在云班课发布预习任务,比如安排学生课前收集相关案例、网络时政内容等;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思考题或线上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讨论过程都会在云班课主题讨论区进行呈现,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可根据课前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讨论活动的发言情况等,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使之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解决其现实困惑,实现思政课堂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

2.课中阶段

教学活动开展:新课讲授过程中可依托云班课程序当中的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其一,对于课程当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模块开展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开放式的讨论,推动同一主题下的思想碰撞,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教师可以即时获得活动反馈,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观点;其二,对于课程难点问题,可以应用“讨论“模式展开活动,教师确定讨论主题,学生根据描述主题,在发言群内发表观点,观点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语音和视频等,通过此活动的应用,教师能够快速全面的获得学生对主题问题的看法,并助力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其三,对于某些观点可能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可以采用投票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举手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现场表明观点带来的顾虑,学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活动开展得更高效,结果也统计得更准确;对观点较多样的表达,也可以用调查问卷形式,并且系统能即时生成调查数据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数据即时生成同时又能进行现场应用,帮助教师实现“反馈即时”的要求,提升思政课堂的时效性。

课堂表现监测:其一,提问环节,教师轻松摇一摇可以应用“随机选人”功能,学生积极争取也可获得“抢答”机会,每一個人都有均等的被选中的机会,充满了随机性,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其二,在理论讲解部分可以利用云班课测试活动,实时发布提前设计好的小测验,系统的智能教学小助手还能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并对答对的同学给予及时的积分、发心意卡、点赞等激励方式,有效保证了学生的听课效果。教师也可以及时对答错的题目在课上进行讲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课后阶段

作业布置和批改:实现课堂效果检测的时效性。学生完成作业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检测报告,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系统教学助手也会及时给出学习建议,学生可及时查找自身疑难问题和巩固学习效果。

学习评价生成:云班课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在课前阶段是否进行预习、参与主题讨论发言情况;在课中是否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头脑风暴、投票、问卷、讨论等活动,对表现优秀者还可以自动记录积分奖励;在课后又是否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测试等。云班课基于活动参与率和正确率都会给予不同的经验值,这种信息化评价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上课积极主动性等,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云班课智能跟踪和记录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完整过程,为过程性评价提供翔实的资料依据,依托云班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有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评价的高效性。

(六)提高思政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水平

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其素质水平也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化融入思政课来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结果。就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政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比较高的,但是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对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前文提到,大数据时代,教师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接受和认可大数据分析,在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情况之下,通过大数据分析去判断其思想动态和走向,进行学情分析。但是要做到对数据的透彻分析是需要专业技术支撑的,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对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也对其网络信息化平台的操作和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思政教师不仅要掌握思政理论知识,还要拥有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在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

基于此,学校层面应该加大对思政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升培训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专业操作培训和学术理论讲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思政课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和大数据分析使用能力。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强化创新意识,勇于尝试新技术,通过对新技术的使用,不断提升对新技术的熟练应用能力,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也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开拓了新的平台和途径。广大思政教师必须应社会发展变革之要求迎接挑战,肩负起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转变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观念,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契机,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深度融合。拓宽思政教育的空间,延伸思政课堂的时间,开拓“网络思政大课堂”,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创新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新形态等。通过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断提升,以期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专业能力强、思想道德水平高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 [2021-03-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6_334273.html.

[2]黄钦,关鹏.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构建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 22-23

[3]徐趁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0 : 11-13

[4]周星宇.立德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使命担当.[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 51-53

[5]李淑娟.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8: 129-130

[6]马俊峰,刘殷君.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3-88

[7]周芸帆.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J].高教学刊.2021: 117-120

作者单位:许凤伟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许凤伟(1985-),女,汉族,天津静海,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大数据时代必要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