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尔加·巴特曲尔
◆摘 要:体育运动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学。提升他们的体育技能,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而发展他们的体育素养。小学体育课程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不仅是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性。文章对小学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对策,以期为培养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传统体育课已经无法满足时代教学要求;而在新课改的开展和要求下,现代体育课已经转变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发展体育运动能力和运动鉴赏能力的重要课程,并为广大学生所喜爱。然而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对体育素养精神的培养缺口,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只是个别的体育课程的问题,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成果及管理水平差异的问题,更折射出了新课改基础下我国体育教育行业和国民体育精神素质的问题。
二、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概述
目前小学阶段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方面,还存在着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体育教学不够深入,还停留在表潜化、形式化的阶段。单靠学校教育力量不能完满,需要家庭和学校充分合作,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并且,在国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对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方面的研究较少,相应的争鸣和争论也比较缺乏。作者认为,国家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维度,颠覆了传统的唯“生物体育观”和“运动技术论”,能充分展现体育课堂和体育教学的功能,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也符合当前小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作者亲历了许多运动能力很强却没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例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
三、小学生体育教学现状
1.授课形式单一
当前在体育课堂还存在着受课形式单一的现象。大多教师还是以性别分组进行练习,而且将这个作为一层不变的方式组织教学。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教师只需要片面强调教学内容和要求,再采用单调、重复和强制的训练形式,学生就能基本掌握体育技能。但在训练中就会出现内容、难度、要求及进度几乎完全一致的现象,进而出现了技能差的学生还没能充分掌握,本来就会的学生又没能接触到新的体育项目。
2.课时安排不合理
当前小学体育在课时的安排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时间相关集中,不够分散。大多小学生只有在体育课上才进行体育训练,他们在其他时间上进行体育训练的频率很低。这就导致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训练的不均衡,对体质的增强起不到逐步改变的效果。本来学生可以在早晨的大课间与下午的阳光体育活动期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由的体育运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两块本来属于体育的时间或多或少地被占据。
四、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才能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知识、项目规则、锻炼常识、欣赏赛事的效率也会提高。激发和维持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相较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课程。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学科优势,积极采取措施,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二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2.家校合作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五育并举共筑小学生身心健康
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对于小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掌握有重大影响,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紧密的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教育的追求也不例外,而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五、结束语
中国学生發展核心素养既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目标,也是一种崭新的课程观。这就需要在全面审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观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到体育课程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到“三全”育人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体育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勇,张锐.对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培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3):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