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明 旧闻、食事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一碗奥灶面,被刘锡安大师烧得红红火火,成为“华夏第一面”和“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天香馆”创立于清咸丰三年,20 世纪20 年代初,由颜陈氏(康太)经营, 当时店堂仅有三张半桌子(半张靠壁) 和几条长凳。该店首创红油爆鱼面,深受食客青睐。
“奥灶”两字出自昆山方言“懊糟” 谐音,意为“肮脏不整洁”,因该店堂屋古旧、简陋,桌凳随意放置,店主康太油渍满身,土灶炊烟弥漫,一切任其自然。
其实卫生是不必担心的,这里的面条,来客即下,浇头随时保温,洗净之碗筷浸在沸水之中当场捞出使用,故有面热、汤热、浇热、碗热、油热的“五热面”之称,又因店主淳朴憨厚,到此享用者会领略到昆山乡土气息的情趣, 有人就戏称其为“懊糟馆”。
1956 年颜陈氏76 岁时, 中共玉山镇党委书记戴燕梁专门邀请有关人士商议,正式定其名为“奥灶馆”, 亦表示“奥妙灶头特色面”之意。时年康太仍在掌厨,直至20 世纪70 年代,这家奥灶馆关关开开,景况不佳。
1983 年,县委书记便动员刘锡安接手。
在刘锡安的尽心努力下,百年奥灶馆得以重生。1987 年在上海召开的旅游会议上,刘锡安首创上海到昆山一日游,行程包括吃奥灶面、游亭林公园、游周庄。当年昆山奥灶馆门口停满旅游大巴,成百上千人在马路边上吃面的场景令刘大师至今感叹不已。1996 年起, 刘锡安在上海南京西路“又一邨”、老城隍庙、长江饭店、大宁音乐广场等场所经营奥灶面,吃客满堂,上海电视台也曾多次报道。如今,上海靠近南京西路的泰兴路上还有一家刘大师的奥灶面馆,每天来吃面的客人挤满店堂,用句苏州闲话来讲:“生意好得弗得了!”
刘锡安在昆山中山路上重新恢复百年“天香馆”。好友刘国斌说:“刘大师早年在苏州的‘松鹤楼‘黄天源‘义福昌、上海的‘红房子西餐馆‘成都饭店‘新雅饭店、常熟的‘王四酒家等处工作过,后来又到昆山‘玉山饭店‘云记馆‘张义兴‘奥灶馆 等处担任领导。昆山奥灶面,面细劲道, 汤鲜汁浓,卤鸭入味爆鱼鲜,焖肉一块入口即融,爊鸭嚼之味无穷,店堂幽静小清心。早茶一壶50 元,包括十几道零食、点心、卤菜,奥灶面有红汤爆鱼面、白汤卤鸭面。双休日邀三两好友自驾车,一脚油门,半小时到昆山‘天香馆吃奥灶面,是不错的选择。”
程十发、潘虹、宋文治、任政、曹燕华、王汝刚、李九松、赵志刚、沈宏非、沈嘉禄等文化名人也来此品尝了刘锡安的奥灶面,都说味道灵,程十发先生还欣然题扁额“天香馆”“百年奥灶面” 。“天香馆”门口挂着一副对联, 由著名作家陈益先生撰写:一曲水磨腔玉出昆岗,百年奥灶面名自天香。
20 世纪30 年代,昆山城内有鸭面店30 余家,尤以乐输桥前“陈小四鸭面”最出名,“云记馆”的卤鸭面出名, 还有“平常馆”“一家春”“万家春”“龙成馆”“春和馆”“聚兴馆”“文明园” 等昆山老面馆。直到抗战前夕,“奥灶馆”又增加了白汤卤鸭面,其浇头特选本地新壮草鸭,康太每日清晨即起宰杀活鸭,用河里清水洗净,稻草作薪,佐以特色配料,煮成醇白汁浓鸭汤,鸭块肉嫩异常,嚼之,滋味透骨、浓而酥香、肥而不腻、鲜而适口。该店的红油爆鱼面浇头,选用昆山附近青阳港产十余斤重青鱼,活杀不洗,下刀开料,厚薄均匀,再烹制而成。奥灶面条为手工切成, 细如银丝,中有微孔,汤汁容易渗入, 吃口滑爽,软糯有咬劲,故食者一碗将尽,鲜味始终不减。当时苏沪游客抵昆山,必寻觅“奥灶馆”啖鸭面、品鱼面, 否则引以为憾事,食客無不齿颊留香, 交口赞誉。“奥灶馆”一宇陋屋,虽地处昆山半山桥冷僻之隅,但名声益隆, 店主携两儿,忙得不亦乐乎。据说,当年康太手端面而走路颇有节奏,姿态不凡,仿佛梅兰芳台步,一时传为美谈。
我出生在昆山亭林路半山桥北堍, 旁边就是昆山“奥灶馆”,自幼吃着奥灶面长大,对奥灶面感情深厚。明代昆山著名儒医郑文康说:“昆邑之胜在马鞍山,而半山桥为山之喉襟焉。”从现
在的前进路亭林路路口往北至亭林园大门,半山桥差不多就在一半路的位置。儿时,我常常喜欢趴在半山桥上看河水流淌,河里摇过的小木船,岸边的炊烟、垂柳、石板路、老街等都是我难忘的记忆,也成为我的美食专栏名“半山桥杂烩”的由来。
刘锡安大师,昆山人,13 岁学艺, 60 余年来获誉“中国烹饪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山奥灶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是“中华金厨奖”得主,被评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江苏餐饮功勋人物”“江苏省乡土名人”等,各种荣誉、证书有近百张。全国各报刊刊登有关他的文章有50 余篇,电视节目报道过几十次。
去年初冬,我与几位朋友来昆山“天香馆”吃奥灶面,巧遇刘锡安大师, 他请我们吃白汤卤鸭面、红油爆鱼面, 给我们讲了“奥灶馆”旧闻轶事,还带我到厨房观看大厨精心制作面浇头和红汤、白汤的过程。刘大师说:“吃面靠汤,唱戏靠腔,昆山人吃面讲究,红汤面的红油汤汁是爆鱼添加上等佐料, 放入土灶小锅内小火煎熬,氽鱼的油吸足葱、姜、鱼体之汁,油汤色红透明, 俗称‘红油,所谓色、香、味俱全, 又因鱼块爆制火候掌握得法,鱼肉鲜滑微甜,回味极佳。白汤就是卤鸭汤, 旧时奥灶面用螺蛳、猪骨、青魚骨、鸡、鸭等鲜料吊汤,人在吊白汤的时候不能走开,要保持小火,俗称‘文火。用几个小时把鸭里面的鲜味吊出来,一桶汤吊好,慢慢地去沫,再将冷水一点点加进去,吊到最后汤色清澈明亮,鲜味浓缩其中,吃到嘴里, 自然的鸭香鲜味喷薄而出。苏式面讲究色、香、味、形、器,面用竹子制作的观音兜捞出,卷紧,轻轻地沥干水, 千万不能拖水进碗,否则碱水带进面汤里,影响这碗面的口感。面在碗里要形成鲫鱼背隆起,下面的师傅手势有讲究,一捞一抖一放,动作要精准,全靠几十年的功夫。碗要用青花瓷大碗,汤要象牙色,汤清如溪水见底。面端上桌要闻到一股阳春面的面香, 味要鲜美,汤里散发出鱼香、鸭汤香味,浇头有双浇、单浇、底浇、现炒、过桥等。”
“天香馆”的门头、花窗、砖墙、挂灯、台桌、椅子、青花碗、布帘等, 点缀着明代昆山玉山镇老宅的装饰元素,慢慢悠悠的昆曲声荡漾在店堂。冬日的店堂里色彩呈祥,暖意洋洋, 食客们胃口大开,边吃面边聊天,面要一筷一筷慢慢地挑来吃,生活要一天一天乐悠悠地过。这个春天,我请你来昆山亭林公园赏昆石、听昆曲、看琼花,爬山饿了,再到刘大师的“天香馆”吃一碗奥灶面,品味一下昆山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