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美 邓倩
摘 要:问题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获得未知知识,而且提升了求知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问题意识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的应有之义。然受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问题意识在大学生的世界中却被遮蔽和消解。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责。因此,本文以黔东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立足于思政课,着眼于问题意识,提出从学生出发,培养勇于怀疑、批判的精神;从教师入手,发挥思政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从家庭入手,与家庭相配合,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共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黔东地区;思政课;问题意识;路径;
一、问题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在人们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没有见过或者与认知存在差异的事物,从而产生一定的困惑、怀疑的心理状态,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其中的奥妙,这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普遍存在的,并伴随着日常生活,被看视为一种洞察古今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1]。在思政视域下,问题意识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获得知识,提升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显特征。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国际现实,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先进的理论指导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同时也为近代中国带来全新理论。中国经过几十年年发展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些显目的成绩都是居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所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上好思政课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紧跟国家最新发展思想,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们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结合历史发展和时代特点,提高其思想和行为,思政课是帮助学生们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3]。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直接的途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21世纪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主流思想虽占主导位置,但仍存在一些错误思想的威胁,不利于当代青年人建立正确的三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要坚定好走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特点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培养青年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思想政治立场。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明辨大是大非、敢于亮剑、坚定立场、树立为新时代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力量。从而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上好思政课的问题在新时代越来越突出,思政课教学是否具有良好教学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也是更好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才保障。
二、思政课教学中黔东地区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政治、生态等取得最快最好的发展,并被誉为取贵州发展“黄金十年”。“黄金十年”中,贵州省GDP排名更是由十八大前的全国倒数第三名上升为全国第二十名,并与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同步小康。但与此同时,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已然成为影响未来十年贵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因此,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也成为化解贵州未来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实践调研发现,当前贵州省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学前教育资源还不够满足总量,班级人数仍存在超额现象;素质教育理论还没有深度渗透,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师资资源不足,优秀教师缺乏等。
相对而言,黔东地区其所在的铜仁市,2021省内GDP排名第七,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落后。且该地居住着苗、侗、瑶、水、壮等20多个少数民族,是全国苗族、侗族最集中的聚居地,故而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在大环境上存在多种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与主流思想有着不少摩擦,民族文化在长期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带有一定封建、迷信等色彩的落后民族思想,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再加上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这无疑让黔东少数民族问题意识的培养成为本文章重中之重。
黔东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大学生生活相对于高初中是比较自由和散漫,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偏纯理论、纯文字讲解起来不免存在枯燥成分,客观环境和课程因素为如何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挑战,也为如何在思政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莫大的挑战。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原因分析如下:
1、受国家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教师以教为主,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关注度不足,过于注重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实行班级授课制,大规模为国家培养需要人才,也可以照顾大部分的学生,但课堂短暂的四十五分钟不足以兼顾到全体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差异性,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花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后期发展和变化。
2、“唯分数论”现象仍普遍存在。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是以学生成绩为标准衡量一切和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导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因此应试教育中以讲授基本知识为主,缺乏对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不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问题意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3、升学压力普遍存在。学生从上学就面临中考、高考的巨大压力,为了上重点初高中,不得不牺牲学生休息时间去参加各种补习班,不断为学生添砖加瓦,只为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缺乏对问题意识培养的客观条件。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出台了“双减政策”,减少学生压力,增加学生休息时间,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培养问题意识的客观条件,但离目标还相差甚远,需要更多条件、政策支持改变现状。
4、从小较为缺乏问题意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讲课速度和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唯分数论”和升学业力普遍存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从小就比较听从教师和家长的话,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行动,使学生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未能建立独立人格,面对疑惑的问题不敢提出怀疑和批判,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就难以形成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这需要我们大学生教师花费大力气去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焦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从而一步一步重新建立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起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开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与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校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联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逆向批判性思维,在生活学习中善于运用问题意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自身全面发展。
第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与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培训力度,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多运用提问、设置悬念等方法,启发学生思考,但问题提出要符合学生思考思路,他们能回答上来的基础上再提出难点和焦点问题,更加深层次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大学生问题意识。
第二,建立家校联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家长转变传统思维,不在为学生包办一切,多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其他活动,不断在试错中成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他们勇于提出、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增加他们对自身发展、未来家庭和社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校里面学生积极参与和策划校园活动,积累自己经验和增加勇气,面对疑惑时敢于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三,培养学生逆向批判性思维。在思政课里面有着许多富有辨证关系的素材,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在思政教学中不断诱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运用唯物辩证法看清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既要思考积极方面,也要考虑消极方面。运用思政中知识去激励学生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提升思维和批判能力,促进学生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
四、总结与反思
当前中华民族正朝着实现现代化国家和建设现代化强国迈进,亟需培养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卓越人才。问题意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与学生共鸣,因此更加能够走近、吸引、带动学生,将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同时,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守好课堂阵地,将“教知识”与“育人才”真正彻底地向结合,直面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之观点,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面回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课程中不给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任何可乘之机,不仅培养了完成了理论的传播,也提升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更帮助学生铸牢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9):37-40.DOI:10.16750/j.adge.2007.09.010.
[2]刘建军,梁祯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1):104-112.
[3]任大奎.思政课教学要有问题意识,正确解疑释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7):91-94.DOI:10.16580/j.sxlljydk.2020.07.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