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妙兰
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主要是由于产妇因宫颈因素影响在产程停滞、产程潜伏期延长或宫颈水肿引发宫颈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等情况的发生[1]。宫颈原因主要包括宫口不开、宫颈水肿等导致产程活跃期和潜伏期延长,其中产程潜伏期是从临产开始到宫颈扩张开大3 cm;活跃期是从宫口开大3 cm到全开。产程潜伏期延长在临产中是难产的最早期信号,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宫缩疼痛增加、子宫收缩加强,而子宫颈水肿,出现张开缓慢甚至停滞现象[2]。传统多通过静脉注射安定、宫颈封闭等治疗,但疗效往往不显著,且易出现新生儿窒息、宫颈裂伤、产后出血等不良情况。间苯三酚是平滑肌解痉剂的一种,具有较好的子宫平滑肌解痉作用,不具有抗胆碱效果,在宫口扩张过程中应用,对于缓解子宫颈水肿及痉挛具有积极作用[3-4]。本研究选取医院收治(2020年1月—2021年1月)的60例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产妇进行分析,旨在探究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实施间苯三酚助产的效果及临床价值,阐述如下。
研究样本选取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的产妇。纳入标准:年龄超过18周岁;单胎妊娠产妇;产妇了解本研究全过程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排除标准:合并听觉障碍、精神疾病产妇;多胎妊娠者;研究前7 d接受促子宫成熟药物治疗产妇;一般资料不全产妇;胎儿头位不正;中途退出研究产妇。
本次试验研究通过整群随机化分组法将60例产妇分为科研组与常态组。常态组(n=30)产妇年龄24~37岁,平均(31.51±1.13)岁;体质量 53 ~ 85 kg,平均(69.61±4.58)kg;孕周 38 ~ 41周,平均(40.05±0.86)周。科研组(n=30)产妇年龄25~36岁,平均(31.14±1.25)岁;体质量52~ 84 kg,平均(69.57±4.35)kg;孕周 38~ 41周,平均(39.87±0.91)周。入组产妇基线资料(年龄、体质量、孕周)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常态组接受宫颈封闭治疗:宫颈开至3~6 cm活跃期时,产妇宫缩间歇期进行人工破膜,将0.5 mg阿托品(生产厂商: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药品批文:国药准字H41020324;药物规格:1 mL∶0.5 mg)、0.8%浓度5 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生产厂商:山西晋新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药品批号:国药准字H11022295;药物规格:2 mL∶40 mg),于产妇宫颈水肿部位进行多点注射。
科研组实施静脉注射间苯三酚治疗:宫口开大3 cm时,将80 mg间苯三酚(生产厂家: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药品批文:国药准字H20060385;规格4 mL∶40 mg)溶于5%浓度100 mL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密切监测产妇宫颈水肿消退情况、扩张情况、分娩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等。
对比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宫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产科并发症、新生儿情况。记录两组患者自然分娩、产钳助产、剖宫产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宫口扩张速度、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记录两组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计算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从皱眉、脉搏、呼吸、肤色外貌、肌张力5个方面评价,各项0~2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新生儿状态越好。
调查收集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使用()表示宫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通过(n,%)表示分娩方式、产科并发症、新生儿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科研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常态组,剖宫产率低于常态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组间产妇分娩方式对比分析 [例(%)]
科研组产妇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常态组,且宫口扩张速度高于常态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组间产妇宫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分析 ()
表2 组间产妇宫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分析 ()
组别 宫口扩张速度(cm/h) 潜伏期(min) 活跃期(min) 第二产程(min)科研组(n=30) 2.82±1.43 121.19±9.08 137.35±13.14 46.48±2.57常态组(n=30) 1.65±1.14 193.41±8.26 221.29±12.53 48.38±2.24 t值 3.504 1 32.225 4 25.321 8 3.052 5 P值 0.000 9 0.000 0 0.000 0 0.003 4
科研组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常态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组间产妇产科并发症、新生儿情况对比分析 [例(%)]
科研组产妇产后6 h出血量及产中出血量均低于常态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常态组,统计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组间产妇出血量、新生儿Apgar分析()
表4 组间产妇出血量、新生儿Apgar分析()
组别 新生儿Apgar评分(分) 产中出血量(mL) 产后6 h出血量(mL)科研组(n=30) 9.24±0.57 147.79±62.18 287.59±51.34常态组(n=30) 8.85±0.68 214.39±45.27 352.57±43.16 t值 2.407 4 4.742 7 5.306 4 P值 0.019 3 0.000 0 0.000 0
产程主要是指从产妇宫颈开始出现规律进行性加大宫缩,到胎儿、胎盘等完全娩出的整体过程,主要包括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3个时期[5]。第一产程又被称之为宫颈扩张期,是从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到宫口全开的过程;第二产程又称之为胎儿娩出期,是从宫口全开到胎儿娩出的过程;第三产程也被称作胎盘娩出期,是指胎儿娩出后到胎盘完全娩出的过程。临床根据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又将第一产程分为活跃期和潜伏期[6-7]。由于产程时间相对较长,在产程潜伏期,产妇因宫缩疼痛影响会出现剧烈疼痛,使其产生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在不良情绪应激下会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导致宫颈无法正常扩张,此时产妇肛门括约肌会产生便意,自然用力,使得子宫颈受到强烈压迫,出现宫颈水肿。
宫颈水肿等原因会影响产程正常进展,出现活跃期停滞、潜伏期延长等产程异常,不仅会增加产妇疼痛、提高剖宫产率,还会加大分娩对母婴造成的损伤。因此,采取有效、正确的措施处理产程异常十分必要[8]。人工破膜、催产素是产程异常常用的处理方式,能够明显促进产程,使宫颈有节律收缩、降低产后出血量等,但若催产素使用不合理,极易引发子宫强烈收缩,诱发子宫破裂、羊水栓塞等,威胁母婴安全,因此应谨慎使用。加之产妇对催产素的清除度、药敏度存在较大个体性差异,较难精准把控用药剂量,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且宫颈水肿后若仅仅提高产妇产力,而不改善宫颈情况,可能会导致宫颈进一步损伤,而间苯三酚能够快速作用于宫颈,解除痉挛情况,促进宫颈软化及宫口扩张,进而有效促进产程进展[9-10]。
间苯三酚是非罂粟碱类、非阿托品类平滑肌解痉剂,能够直接作用于尿道、胆道、肠道等痉挛平滑肌上,不会对平滑肌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影响,且在机体内不会发生抗胆碱等不良反应,对机体心血管系统功能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也不会增加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不良情况[11]。间苯三酚能够对子宫颈平滑肌发挥良好的解痉作用,对于产程进入潜伏期产妇,子宫收缩疼痛会使产妇全身紧张,子宫颈平滑肌收缩,宫颈不易扩张,容易引起宫颈水肿,长时间疼痛导致的高消耗最终会使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放弃自然分娩增加剖宫产率[12]。而当宫颈水肿、潜伏期停滞、延长等产程异常时使用间苯三酚,能够发挥良好的助产效果,抑制子宫不协调情况,迅速松弛子宫颈,缓解子宫颈水肿、痉挛症状,减轻产妇疼痛感受,加快了产程进展,开全宫口,促进胎儿顺利娩出。且间苯三酚无致癌性、致突变性,安全性较高,无任何毒副作用,给药后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高峰,在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可作为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产妇的理想助产措施[13-14]。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常态组,剖宫产率低于常态组;科研组产妇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常态组,且宫口扩张速度高于常态组,两组数据经检验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原因展开分析可知,间苯三酚在宫颈条件正常产妇中应用也能发挥抑制不协调子宫收缩情况,促进产程进展。因此在产程异常中应用间苯三酚能较好地降低产妇剖宫产率,加速产程进展,且不良反应较少,对母婴危害更少,安全性和效果更好。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科研组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常态组,科研组产妇产后6 h出血量及产中出血量均低于常态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常态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分娩期间应用间苯三酚能显著减少由于宫颈原因导致的产程异常事件,降低宫颈损伤情况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析其原因:临产后宫颈水肿与宫颈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足月妊娠时宫颈组织基质中含有的黏多糖会摄取大量水分,加之宫颈血管高度增生肥大、宫颈组织血管化等,使得宫颈组织异常柔软,在受到压迫后极易出现水肿情况,当临产宫缩增强时,产妇紧张恐惧情绪加重,导致过早向下用力,加剧宫颈压力,在胎头与耻骨间的血流回流受阻,导致出现宫颈急性充血和水肿情况。极易造成宫颈裂伤、宫颈水肿等,而引起产后出血。此时应用间苯三酚能较好的发挥抗胆碱、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缓解子宫痉挛水肿情况,有效松弛宫颈,起到较好的助产作用。
综上所述,间苯三酚能够明显降低宫颈原因导致产程异常产妇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促进宫口扩张,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