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岳
为何河北一医院能吸引协和、北大等高校人才前来应聘?
近来,不少医院发出了2022年的第一份招聘公告。公告展示着医院求贤若渴,但也写明了严格的学历和职称要求。其中,春节期间,河北医科大学某医院公布的新一批拟聘工作人员名单,却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此次他们共拟聘15人。在拟聘的15人中,除了4人来自本校,其余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3人,日本大分大学2人,首都医科大学2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各1人,均为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不难看出,这次拟聘人员不仅学历高,而且毕业院校也不错。此前也有三甲医院招聘吸引了上万人报名,甚至一些知名医院的护士招聘也引起了数十万人围观。那么,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医学生就业压力有多大、医院招聘的内卷化?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白这样一种现象:在医疗行业里,三甲医院是目前体系内(传统事业单位)收入最高、最稳定的单位。与同级别的高校相比,三级医院的收入远高于同级别的大学高校。而且与国内其他事业单位相比,医院机构的收入也是相对可观的,虽然不及我们一直以来拿来比较对象——美国。这种比较是不理性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对标美国收入是有问题的。
另外,目前,很多头部高校有一个严格的非升即走的退出机制,换句话说,优秀高校早已经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了,而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疗机构,收入稳定、且有稳定的个人职业发展前途。因此,医疗机构无疑是医学毕业生的首选去向。
笔者也看到,前不久有分析数据显示,大概七成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进入到了体制内工作。为何体制内的工作会变得热门呢?多方分析比较来看,收入相对稳定、福利保障齐全、工作压力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主要原因。同时,在体制内工作也可以享受到齐全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且有着完整的晋升、加薪体系。在体制内工作,大家对年龄的增长带来的恐慌会小很多。
而就业的选择毕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次抉择,作为研究生导师,笔者往往建议,学生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把特长、天赋和爱好与自己的职业结合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喜欢的事,这才是最好的职业规划,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追求短期安逸、短期的经济利益,可能会失去更长远的利益,甚至于给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试错成本。
至于哪些是医学毕业生选择单位所关注的因素,笔者认为,最吸引人才的还是机构文化。一所医院的文化至关重要,是真正最能留住人的因素,不全是薪酬和所谓的硬件条件等。因为价值观匹配应该是决定性因素。
当然,城市的位置、医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应聘学科的实力等也是考虑因素。如北上广等大城市确实是一部分人的首选,但一线城市周边的城市同样也很有吸引力。
综上大概就是“三甲”大医院招聘受到关注,且能吸引到不少高学历人才前来竞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