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备较强的解题能力是每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但由于物理这门学科计算量较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多数学生在做题时速度较慢,为此,物理教师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是每位物理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9-0079-03
引 言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的做题方法、解题思路并不是很熟悉,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花费大量时间教授理论知识,对解题的思路很少涉及,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在做题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错误走弯路的现象。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在习题课上多教一些解题技巧,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题目重点,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
一、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物理能力欠缺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物理,对物理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而且物理学科的公式较多,学生对此理解不透彻,导致在考试时常会出现公式乱套、乱写的现象。此外,由于对物理中相关的量不了解,学生在计算时直接“生搬硬套”,导致胡乱代入的数据可能会违背物理题的要求,出现计算错误的现象[1]。
(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
物理题中包括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仔细阅读题目,将题目中的显性条件找出后,还要经过推算得出隐性条件。但是部分学生因为理解能力不足,对隐性条件一无所知,直接使用显性条件硬套公式,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物理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会比较吃力,理解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容易出现厌学心理。在做题时,遇到一点困难就认为自己解答不出来,进而放弃答题。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审题不认真,计算不严谨,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导致解题时出错率较高。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一)挑选经典例题,深入分析
课本中的经典例题是由编者层层筛选出来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学生如果能把课本中的例题理解透彻,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型,就能顺利解答。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着重讲解例题,如怎样审题怎样抓住题目的重点,在读题的过程中怎样快速联想到相关知识点,怎样解题快速、有效。教师在讲解例题时都可以涉及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种类型的题目,以后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减轻做题压力。同时,教师在讲题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做题时有解题思路,提高做题速度及正确率。
例如,在讲解电学方面的例题时,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复习一下欧姆定律、电功率、电功、电热等方面的公式,然后讓学生观察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在计算时,如果是串联,教师可先让学生把最简单的电流算出;如果是并联,学生可先计算电压,得出结果后,算出电阻之比,这时解题的思路基本就可以理清,从而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在讲完题目后应根据题目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一道题学会解一类题,尽量避免出现换一种问法就不会答的现象。
(二)组织训练,各种题型逐个击破
物理学科题目众多,因此教师要注重题型的讲解,让学生通过系统的练习掌握解题方法。比如,一般简单题型的解题方法就是审题——分析——计算——得出答案,但在物理学习中,电路相关的题目较多,解题的第一步应该是识别电路,分出串联及并联,根据题目找出哪些是短路、断路,再依据题目要求找出答案;还有一些题目需要列方程式进行解答,有一些需要借助简图理清思路。教师讲完一种题型后,就应及时布置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尽量做到“学练结合”。而且教师在选择练习题时应充分考虑题目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做题类型,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在解题时更加顺利。
例如,在学习压力和浮力时,教师在讲解基本公式及知识点后,可以先让学生练习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如让学生计算“由于水的重力而使水对茶壶底部产生的压力”。教师可先在题目中找出密度、高度及面积,然后使用F=pS及P=ρghS这两个公式计算出水对水壶的压力。因为该题比较简单,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计算时不可以出错,然后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可以熟练运用压力公式。当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可再在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通过系统做题,掌握压力这一类题型的做法,努力做到在考试时这一类题目不会丢分。
(三)深入分析错题,总结错误原因
有错题说明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中存在漏洞,应该及时查漏补缺。但是很多学生在教师讲完习题后,很少再花费时间进行复习,因此在下一次做题时同样的错误很容易再次出现。所以,总结错题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教师应督促学生完成错题分析这项任务,而且在考试之前,让学生拿出错题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减少重复错误。在每次考试过后,教师都应让学生总结错题原因,找出知识盲区,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盲区进行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在考试结束或者做题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避免旧错的重复出现。比如,在做题时是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复习,对所学概念和规律是否理解深刻;是否认真审题,题目是否存在不理解的地方;错误的原因是书写出错、计算出错,还是理解存在偏差;是否对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隐含信息进行仔细分析;知识储备是否出现漏洞,自己的学习是否出现脱节现象,如何突破这个环节;在实验环节是否能够认清物理器材,可不可以依据实验的原理分析实验,测出物理量;能否用专业的物理术语解释物理现象等。学生可根据教师讲授的分析错题的方法总结自己的出错原因,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自己的出错原因,以便在考试之前复习。此外,学生可在学习完一个单元后,将错题进行归类,尽可能找出更多的解题思路,整理出自己的解题方法,根据错题发现自己的弱项,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及解题速度[2]。
(四)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学生解题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是我国现代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主要是通过图形来表现发散性思维,把各级主体知识的关系用相关的层级图表示出来,让知识更加形象、逻辑关系更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内容、解决题目,一般会给出题目让学生解答,在解答过后直接给出对错的判断,然后让学生按照对的过程再做一遍加深记忆,了解这一题型的解题方式和运用到的知识点。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点,但是没有灵活运用,一旦题型稍有变化就又会陷入迷茫中,导致解答错误。为了改善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先将题目进行逻辑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题目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列出答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例如,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就题目内容进行拆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列出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明确解题的必要条件和辅助条件,然后让学生尝试作答。在判断出对错后,教师可以分别让做对的学生和做错的学生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将自己的思考方式具体地展现出来,再进行对比。这样答错的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自己出错的地方,做到有效纠正。在这样长期的思维导图运用中,学生会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面对问题时就会在脑海中绘制思维导图,进而实现解题能力的有效提高。
(五)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功能更是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准,知识内容具有局限性,而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平时的错题都收集起来建立物理题数据库,科学分析易错题和出错原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也可以将物理的相关知识点放在数据库中让学生随时查阅,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以进行弥补和提高;还可以将物理题目以动画或微课的形式进行展示,帮助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题目内容和各条件的相互关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来查阅相关的物理知识,观察丰富多样的物理实验,在提升自身知识积累量的同时掌握更多解题方法。
(六)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解题方式多样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物理知识也不例外,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物理有关。但是,教师习惯了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不懂得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但是不能灵活运用,更不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解答课堂中的物理题目,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解题技能[3]。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题目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生活常識来理解题目的内容、解题的方式和过程。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直观地理解题目,丰富学生的解题思维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不但可以让物理知识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促使学生的解题方式多样化,进而实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质的飞跃
做题在精不在多,教师不应盲目让学生做题,应让学生多做一些经典题型,使其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而且学生做题不能只有量的积累而没有质的飞跃,教师应该定期进行习题测验,检验学生的做题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就要及时更改学生的做题方式。
(二)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总结一套自己的物理解题方法,使其在做题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快速找出解题思路。
(三)合理分配做题时间与讲课时间
教师不应为了给学生充足的做题时间而压缩自己的授课时间,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做题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对做题时间和讲课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点后,做一些习题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为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 语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围绕深入讲解例题、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总结错题原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和其他物理教师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解题速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为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平.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03):186.
[2]赵能.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07):102,114.
[3]李家程.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02):81-82.
作者简介:陈辉(1982.10-),男,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莆田华侨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