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萍
自习课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身在其中,却又不在其中”。其实这并不矛盾,教师作为引导者势必要在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出现,也要在学生产生自学愿望时悄然隐去。伴随教师的一现一隐,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在教师问题情境导引后阅读教材并自主思考,一堂自习课便由轻松的自学揭开序幕。学生又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互学阶段,并通过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实现思维边界的拓展。为了将全体学生的自学成果集聚起来,教师再将学生带入共学阶段,通过讨论疑惑和集体导结促使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由此,一堂自学课就变成由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的阶梯式活动。
一、駕驭个体大脑思考:自学
教师通过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自学课的生成便是教育目的转变的结果。那么是什么样的教育目的促使教师放开双手呢?作家郭沫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行研究,用自己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做的习惯。一堂有效的初中语文自学课,可以让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头脑、眼睛、双手去探究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其进入乐学的状态。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就是让学生保有持久的兴趣,这也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收获的礼物。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缺乏自主学习的方向感。因此,教师还要借助问题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从某个方向切入阅读教材,完成自习课的自学任务。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散文两篇》为例。无论是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还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它们都是包含哲理且对人生有启迪的文章。如果教师仍是让学生像平常一样亦步亦趋地按要求学习,就无法使学生上升到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层面。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两篇散文生成一堂自学课,借助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教材阅读和个人思考相结合的自学阶段。如《永久的生命》一文,教师首先进行问题创设:“人生往来数十载,但作者为什么要说‘永久的生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学这篇哲理散文。”教师利用文章主题与生活现实的矛盾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自学愿望被激活。通过阅读发现,作者从人的生理变化写起表达人生的短暂,并由此感慨:“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又通过生命与衬衣的对比反衬生命易逝而不可追,强烈的无奈之情力透纸背。第二段,作者又以“却”这一字扭转文意,“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生命向我们展示它的神奇——永远流动着。通过阅读,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哲理散文的用意,即生命是永不休止的,它永远在繁殖着,我们不该因为个体生命的易逝而悲观。在这里,学生用自学的方式与作者对话,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二、打破个体思考边界:互学
知识和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但学生常常会在自学中产生错觉——“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实际上,学习是需要参照物的,当学生把自己置于更大的群体中便会发现,其实自己存在诸多不足。为了验证自学成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个体思维的边界,引导他们从自学移步到互学活动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相互质疑,在互学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看到自我思考角度中的盲点。另外,互学也是一次精神成长的“旅行”,学生在互学中明确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如何在讨论中检验自己的思考,如何为坚持己见说服对方。互学环节对于自学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提升互学质量,进而使学生自学能力获得阶梯式的提升。
基于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学生进入精读环节。由于初中学生个体分析问题缺乏广度,所以教师要将学生引入自学课的互学阶段,利用小组内成员合作和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从文章中提炼知识点。如第一小组列举出需要了解的知识:了解作者严文井和哲理散文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划分层次;把握作者阐述的主要思想和体现的人生哲理。第二小组在融合了第一小组的一些问题后,又从细微处着眼列出了其他几个问题:作者从生理变化切入写个体生命的短暂有何妙处;“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这句话具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为什么在第一段最后说“我们都非常可怜”;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小草和牛犊的用意是什么。每个小组成员都发挥自己的智慧总结知识点,所总结的知识点在数量上是可观的。当然,教师要允许小组间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第一组学生质疑第二组学生提出的“作者从生理变化切入写个体生命的短暂有何妙处”这一问题,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从生理开始的,所以作者写生命短暂自然要先从生理变化切入,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互学能让学生思维得到碰撞,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三、汇聚全体智慧达标:共学
众说纷纭会造成无所适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互学阶段过渡到共学阶段。所谓“共学”,就是将班上所有学生的疑惑罗列到一起,并集合整个班级的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最终通过集体导结来完成学习目标。可以说,各个学科的教学都以“共学”作为最后的导结方式。尤其是语文学科知识点繁多,答案线索又错综复杂,需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一些开放性的知识,可以直抒自己的见解;对于具有特定答案的知识,就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教师在提倡个性解读的同时,必须承认“共学”对思维能力养成的重要性。当然,共学作为一堂自学课的第三梯度,还具有讨论和解答疑惑的功能。学生通过这一自学阶段,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快学”的技巧。
在互学阶段各小组都列出自己总结的知识点,但由于“粥少僧多”,内容肯定有重合之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作最后的梳理。于是,共学便以这样的方式展开。在共学过程中,学生汇聚智慧共同攻坚克难。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在智慧凝聚的条件下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共学中讨论疑惑。比如,针对“如何理解‘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这句话”,学生进行讨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会伴随时间的变迁而消逝,但是生命本身却是永久的,不断为世界注入新的活力。”有些学生则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很牵强:“个人生命的消亡肯定会令人感到悲观,这种悲观并不会因为生命本身的长久而消减。”面对这样的疑惑,另有学生认为:“这正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高远的人生境界。”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互相答疑解难而共同学习达标,课文难题也因此得以解决。
自学并非一堂精彩的自学课的全部内容,要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教师必须要在自学课上搭建学习成长的阶梯。在引导学生唤醒大脑自主学习后,还要帮助他们打破个人的边界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点燃小组间竞争式互学的火炬。当然,任何一种教学都是班集体的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疑惑讨论、集体导结完成共学。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