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究——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2022-04-08 04:12:26张殿恩张秦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英语课程外语

张殿恩,张秦玥

教育教学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究——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张殿恩1,张秦玥2

(1. 北京联合大学 外语部,北京 100010;2. 北京联合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10)

以北京联合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例,基于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方针、混合式模式和课程思政等原则,探讨新时期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从校本出发,结合线上线下进行教学教改,将传统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建成校本系列课程,摸索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校本特色之路。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具有受众面广、课时多和师生人数众多等特征,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互联网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增添了新动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如何服务学生,落实好教书育人,成为教育教学和研究实践的热点。

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大学外语课程改革为例,由于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为“北联大”)是一所招生规模大(每年北京高考学生约十分之一入学北联大,同时还有京外的学生)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多,多校区办学,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非常适合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自2013年1月起一直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北联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校本出发,结合线上线下把传统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建成了校本系列课程,摸索出了新时代适合大学英语发展的方向,为课程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该课程2019年荣获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18年6月获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项目内容紧扣大学英语改革),2019年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大学外语是公共基础课,任何学科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都离不开外语,尤其英语这门工具,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教育部十分重视高校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认为它关乎中国同世界各国间的交流互鉴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关键,进而提出了“新使命、新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思想,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2]。大学英语课程应“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不同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符合“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3]。

许多学者主张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反映各校的校本教学特色,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一致。大学英语课程要具有校本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满足国家、学校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要的英语和专业能力兼备的新型人才,同时,学者们还强调了大学英语课程校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设计应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便能够扎实、稳定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4-6]。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大学英语要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做好课程思政,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解读中,何莲珍强调了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定位的不可或缺作用[7]。向明主张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新内涵可包括中国文化理解、对外传播、立德树人等[8]。肖琼、黄国文从多方面讨论了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如思路、目标、师资、教材、课堂和评估[9]。刘正光、岳曼曼探讨了通过教学内容,转变教学理念实现外语课程思政[10]。

二、北京联合大学大学外语课程设计与实践

1. 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方针

北联大大学英语教学是面向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传统上分为《大学英语》I、《大学英语》II、《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四个级别,普通本科的课时分布为“4433”,分别对应本科生入学的前两年第一至四学期完成,共计14学时。目前按照国家教学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北联大大学英语课程已由传统的一门课发展成多门系列课程。

从2013年1月起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北联大大学外语课程遵循:“1234”的方针,即“1”代表一个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代表大学英语两个属性,即“人文性”和“工具性”,“3”代表北联大毕业生学习大学外语的3个未来需求,即“考研”“出国”和“就业”,“4”代表“4个四字方针”,即“分级教学、分类拓展、协调发展、突出应用”。“分级教学”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水平分级测试,该测试结果与学生高考英语成绩相结合分为3个级别,并实施分级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案、评估标准等都不同;“分类拓展”指围绕学校特色学院和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教学,尤其国家一流建设专业,如围绕北联大的机器人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旅游学院”等建设了校本特色课程和教材,如《机器人英语》《人工智能英语》(英语入门词汇篇)、《人工智能英语》(基础级)、《人工智能》(提高级)、《轨道交通英语》和《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等。同时,这些课程都是在线课程,其中《人工智能英语》(词句篇)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人工智能英语》(基础级)、《人工智能》(进阶级)在中国慕课平台上线并开课3轮,其相关配套教材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机器人英语》和《轨道交通英语》在高教社Ismart平台上运行推广。分级教学是纵向服务,而分类拓展是横向服务,有纵有横,北联大是北京市7所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一,紧扣其定位需要“协调发展”“突出应用”。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探索

通过系统教学设计,北联大外语部以自建在线资源、听说教材配套资源为主,辅之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以ICclass慕课平台、iSmart平台和U校园等技术平台为依托,探索和构建了“有效输入—人机交互—翻转课堂—过程考核”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改革获校2018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教学团队获批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实现了北联大大学英语国社项目零的突破,促进了教学改革,团队负责人发表4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C刊文章。

从语言习得角度看,“有效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首要条件。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度看,“人机交互”就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互联网条件下的作用,如学生“随时随地随身”学习外语。“翻转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师生角色转换、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倾向于社会建构主义,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从而得到最切合自身的、最充分的自由发展。“人机交互”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管理”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和每个环节,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从而实现全面、科学的评估。

“线上线下”首先是资源建设,即课程资源建设,也是语言学上所指的“有效输入”;其次是“人机交互”,即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也就是传统的教师角色由教师与计算辅助教学共同完成;再次是翻转课堂,即语言学上所说的语言“输出”。当然,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既是语言的输出者,又可以是语言输入的接受者,二者密切相关;最后是过程管理,即在师生和人机共同参与中,对教与学进行过程管理。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中,这四个环节密切相关,互相加强,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3.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原则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和探讨方兴未艾,文献众多,但对于整个大学英语课程实证性设计与实践研究十分匮乏。绝大部分都是从理论和原则等视角进行了探讨,如刘正光、岳曼曼主张以重构教学内容为抓手,全面推动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路径的更新,推进教师专业知识系统的更新以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教学内容需要重构,包括教材建设[10]。林天英讨论了“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11]。王仕宗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一些理论内容[12]。陈雪贞从教学案例的角度进行了探讨[13]。翟婧伟讨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14]。

北联大大学外语团队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兄弟院校的英语团队密切合作,牵头开发了《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慕课、《这就是中国》英语在线课程(北京服装学院用于留学生教学)、《论文写作》系列微课(首都经贸大学和北京服装学院用于硕士研究生教学),在北京高校形成良好的辐射。对现有的国家精品教材,实施“挖掘思政元素”和“有机融入”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实践中,提出外语课程思政的原则,即“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外语优势、抒发家国情怀”,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团队负责人在全国高校外语学术高级论坛、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高级论坛、第18届高教学会北京分会的学术年会、国家开放大学、天津高校大学英语院长沙龙会等多次重要会议上介绍该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经验。在中国科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华北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已做60余场专题学术报告。

团队成果得到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外语学术科研网、文华在线等的报道,在学界广为传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北联大是多校区办学模式,该成果由校外语部牵头,经历由点及面,由校本部6个学院到分校区6个学院辐射的逐步推广历程,涉及全校8个校区、100多名教师和每届5 000多名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该成果已取得显著成效:

(1)人才培养已见实效。学生四级通过率逐年稳步提升,毕业生四级累计通过率七年连续攀升12.19%。近两年,学生在市级以上英语演讲、阅读、写作竞赛中获奖大幅增加。校级实验班英语文献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获得提升,在国际学科赛事获得大奖。

(2)教师教学能力大提升。优秀教师不断涌现,近5年共有13人次在各类教学比赛、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奖,在全国或市级教学比赛中屡创佳绩。如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比赛中获得北京赛区特等奖、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全国决赛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大学英语》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联大课程思政特色精品课程”。

(3)关键时刻发挥作用。2020年,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多年教改成果成效突出。全校104名大学英语教师利用6年持续建设的在线资源,凭借在线平台使用的丰富经验,带领194个大学英语班的7 303名学生开展了平稳有序的在线教学。根据高教社提供的iSmart2020年春季学期平台数据,在全国1 386所高校101.2万学生中,该校师生的平台活跃度名列第二。

三、结语

新时代,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落实大学外语改革方针,系统实证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与实践。教改从校本出发,结合线上线下把传统的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成了校本系列课程,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实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探索出新时代大学英语发展的校本之路。

[1] 赵振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校本特色教学方案研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25(6):151-155.

[2] 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3(2):3-7,90.

[3] 王海啸.“双一流”建设大学英语不可或缺[J].中国大学教学,2019,40(10):12-18.

[4] 贾国栋,王珠英,刘力,等.突出大学自主办学目标,强化外语教学校本特色——中国人民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方案[J].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18,3(1):3-15.

[5] 贾国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当代外语研究,2017,38(6):62-65.

[6] 贾国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教学方法,手段与资源[J].外语界,2016,35(3):11-18.

[7] 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4):13-18.

[8] 向明友.顺应新形势,推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设置评注[J].外语界,2020, 41(4):28-34.

[9] 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 2020,17(5):10-14.

[10]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5):21-29.

[11] 林天英.“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6): 70-71.

[12] 王仕宗.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9, 6(17):31-33.

[13] 陈雪贞.反思性教学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应用——基于教学案例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36(3):141-143.

[14] 翟婧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1(10):107.

An Inquiry into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English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ZHANG Dian-en1, ZHANG Qin-yue2

(1.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This study take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such as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olicy, blended model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inciples. Starting from the school-based teaching, the reform combined offline courses and online ones to develop a traditional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to a series of school-based courses.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in the new era has been explored with the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 of road.

new era;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G648.1

A

1009-9115(2022)05-0127-04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YY103)

2021-12-05

2022-07-03

张殿恩(1963-),男,河北唐山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校对:朱 燕)

猜你喜欢
北京联合大学英语课程外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读图
工会博览(2020年14期)2020-06-11 14:30:02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部分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山教你学外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赵坚室内设计作品
艺术评论(2015年5期)2015-12-23 04: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