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占军
政治学法学研究
“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逻辑—— 基于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刘占军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探究“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论渊源,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承接和超越;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从实践逻辑看,贯彻“人民至上”,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践行“人民至上”,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水平;落实“人民至上”,为人民提供泽惠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发展;理论渊源;实践逻辑
近两年关于“人民至上”思想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颇多成果,比如,张扬提出人民至上的内涵要义包括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地位至上、人民权力至上、人民利益至上、人民标准至上[1];肖光文阐述了要内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2]。关于“人民至上”的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且大多集中在“人民至上”的内涵和要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方面。就理论渊源与实践逻辑对“人民至上”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所谓“人民至上”,本质上就是要始终将人民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有更好的生活。“人民至上”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客观历史必然要求的回应,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一百年发展总结的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坚持
“人民至上”的过程,“人民至上”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而这一思想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人民至上”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中,凸显了“人与物”辩证统一的哲学品格。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践行“人民至上”思想,摒弃了“以神为本”的神对人的束缚,冲破了“以官为本”的官对人的压抑,克服了“以物为本”的物对人的奴役。“人民至上”思想是当代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民至上”思想的基础与前提,“人民至上”有效地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且打破了结论“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对其进行了超越,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最大程度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将我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对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起着代表性作用,当时统治阶级认真维护和被统治者之间的联系,把好生之德转化为对老百姓的爱护和关照,让老百姓在不同程度上广受恩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大禹)也是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的反映,而在后来对人民产生深远影响的便包括孟子提到的“民为贵君为轻”。管仲作为法家突出人物,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他提到:“夫霸王之说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这就是说,对统治者来讲,本稳定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反过来讲,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让老百性安定有序。本,即人乱了,国家就会出现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民本思想”,使之随时代而发展。西汉初期的贾谊提出只有统治者仁义,国内环境才能和、民才能顺的“民无不为本”(《道德经》)的治世原则。贾谊认为“以民为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应该成为各级官吏的执政能力,贯彻到日常的政治实践上;提倡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的治世方略,认为平民老百姓是绝大多数人,是社会生产劳动者,君主和官吏只有依赖民众的劳动才能生存;落实仁爱民众的重民政策,统治者若想让江山稳固必须把老百姓当成国家的根本,在经济上要利民,在政治上不伤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水不仅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宋代李觏提出“足食安民”的民本思想,认为衣食是民众生活的根本,统治者要安民必须让民众丰衣足食;陈亮提出“活民命正人心”的民本思想,高度重视民心的统一和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生活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张载明确“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指出“为生民立道”(《孟子·尽心上》)是政治思想的核心;程颢和程颐提出“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巩固统治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以理顺民心作为治国的根本。明清时代,王夫之也对民本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提出“财用为生民之命”的养民富民思想,认为民众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根本决定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民众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统治者必须要养民富民。可见,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不断拓展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民本”思想的概念。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被当作国家存亡和兴衰的标志。这种带有阶级性的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条闪亮的风景线。当今提出的“人民至上”的思想承袭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加强对黎民百姓的关注度和重视度的元素,在语言表述形式上直接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来已有的“民本”思想的内涵。但现在的“人民至上”的思想同“民本思想”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完善与更新。由于社会形态、性质和基础不同,在当代,人与阶级社会的人的基本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决定了“人民至上”思想必将超越和提升“民本思想”的思想境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根基、血脉还是力量,都来源于人民,与人民的利益是分不开的,两者是休戚与共的关系。”[4]新时代中国“人民至上”思想中的“人”是处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位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用宪法和法律保障了人人平等的地位,“人民至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为了人的一切发展。从形式上来看,“人民至上”思想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而从深层本质来看,更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与超越。
“人民至上”思想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结晶,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在中国实际中的合理运用,同时也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更新与完善。第一,“人民至上”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实践唯物主义人学思想。马克思创立了以人为本的新的实践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及实践是现实世界的根本创造力量。人民群众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自己创造了无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有效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以人类自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面向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实践。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对实践唯物主义人本思想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类所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从这一视角来讲,“人民至上”思想是实践唯物主义本身的应有之义,“人民至上”思想是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民至上”是实践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皆是人实践的结晶,自然、社会和思维不仅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更是在人的实践中积淀和升华。实践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折射出“人与物”有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品质,当前的“人民至上”思想就是为了克服“见物不见人”和“见人不见物”的“人与物”有机辩证统一的哲学理念。从本质上来分析,“人民至上”思想与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在时代以及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实践唯物主义人本思想在发展与更新后便是“人民至上”的思想;第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得到充分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主要说的是使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实现整体化发展。马克思曾经提到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然而对共产主义来说,则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马克思对人提出这样的发展思想,不仅从唯物历史观阐释了人是世界的主体,也从价值观上阐释了人和社会终极意义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世界是由人所创造的,在整个世界中,人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人不仅在改造自然,也产生了人们相互间的关联,形成了人类社会。对于社会而言,人是其中的基本单元,如果没有现实实践的人,也就不存在社会这一独特的人的组织形式。自然界是动态的,会不断地进化与发展,与之相对应,人的实践活动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社会也会不断发展。人不仅在改变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人也改变了自身。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的最高本质。”[6]人类客观上不断创造社会历史,主观上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恩格斯曾经提到过:“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将自然界利用起来,人的智力便会在什么情况下,更好的发展。”[7]当代“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就是为了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促进物质、文化、精神、生态等科学发展,根本上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有利舞台。“人民至上”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运用,它与中国实际情况相适应,而且与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本思想相融通。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并得到飞跃发展,实现“人民至上”。
“以人为本”思想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提出的,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其正式写入党章。以人为本,在新世纪初的中国,就是把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是中国的每一个劳动者和建设者,即现实的每一个公民,以人为本的当代释义就是以人民群众中的每一个公民为本。“人民”是政治层面的概念,相对于敌人来表述;“公民”是法律层面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那么在“以人为本”的范畴里,人民与公民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是集合名词,是从社会成员抽象出来的名词,在实践中,每一位公民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8]。“以人为本”思想就是为了解决中国21世纪之初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行动指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实践的发展,“人民至上”应时而出。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与典范。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坚持“以人为本”的承袭和发展。在内涵上二者都是以人民为主体,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者都把人民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它们在价值旨趣上都是为了促进人民的发展。当然“人民至上”比“以人为本”更突出了人民的地位。对人民生命、生产、生活与幸福问题更加重视。可见,“人民至上”思想是对“以人为本”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兼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获得执政权,掀启了新中国奋进的新华章。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铭记于心,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就,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毛泽东曾提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9]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就不会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不会成为中国的执政大党。共产党人在奋斗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的利益看得比自身的生命还重要。只有充分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取得人民大众的信任,从而确保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发展中国共产党。不论在任何时期,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坚持人民至上都是执政的关键所在,人民至上能够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始终秉承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进行深入了解,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都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给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人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才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对人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民的发展也会影响其执政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就要真正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就要坚持“人民至上”思想。譬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影响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由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疫,全国上下协同奋战,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防控,取得了成效,人民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证。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也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到:“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主要是想要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不管面对怎样的压力与挑战,不管是否会付出生命,始终毫不动摇,不忘初心。”[10]由此可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决贯彻落实“人民至上”思想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中国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需要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根基和基础。脱离人民的政党,必将一事无成,也可以说,谁抛弃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也会抛弃谁。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人民大众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在各项事业中才能得到发展。人民如果动摇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共产党如果动摇了坚持“人民至上”,就会失去执政根基和动力,无法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一切都变成空谈。在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将稳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和基础,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人民至上”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随心臆造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有其理论渊源的。“人民至上”思想对于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原理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坚持“人民至上”是为现实中的人提供泽惠所要坚守的智慧战略。人民群众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需要衣、食、住、行,能够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处于现实中的人,能够在社会关系中不断发展的人”[11]153。也是说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看做实实在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人民至上”,才能克服把人民当成抽象的概念,而走向形式主义或官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放在首位。毛泽东提出:“人民是一切前进的动力。”[11]153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党始终依靠于人民群众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信人民群众所拥有的创造力,只有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12]70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到过,在党的发展过程中,群众观点以及群众路线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到,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自身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要求党能够始终将人民作为中心,对群众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保障。从党的十八大召开截至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71-72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铮铮誓言,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人民提供各种泽惠,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硕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升华,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基础,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路线,才能保障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坚持为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真正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坚守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输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才能彰显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不断致力于实现人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的硬件要求,更关注人民在生态、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软件要求,让人民拥有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持续地为人民提供实惠与恩泽,让人民全方位得到发展。
[1] 张扬,洪向华.坚持人民至上:党的百年奋斗需要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制度的研究[J]党政研究,2022,37(1)13-21.
[2] 肖光文,霍豫.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历程、特征和经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6)44-49.
[3] 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
[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1.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93-1098.
[10] 习近平.习近平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13(1).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3.
[12] 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the Thought of “People First”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CPC Central Committee
LIU Zhan-ju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always uphold the ruling concept of “people first”.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ruling idea of “people first”;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practical anthropology. It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logic, implementing “people first” will consolidate the ruling foundation of the CPC; Practicing “people first” will improve the ruling ability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level of the CPC;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people first” will provide benefits for the peopl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 fir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sources; practical logic
A811
A
1009-9115(2022)05-0109-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5.019
2022-01-26
2022-07-17
刘占军(1980-),男,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郭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