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孟和贺 君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普及化不仅意味着高校办学层次、类型、形式的多样化,还意味着高校必须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此教育部曾反复强调“各高校要科学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和水平”,因此,全国各高校开始重视办学特色并总结自己的办学特色。实际上,有些高校,尤其是历史较为悠久或者行业特色较为明显的高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但多数高校并未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没有认真研究过自己的办学特色,其原因在于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必须是由其学校的内涵生发出来[1]。因此,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凝练特色、探索特色,寻找其发展的动力机制,对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非常有益而且势在必行。特色立校,特色兴校,是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尤其如此。
何为办学特色? 对于这个问题,学者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顾明远认为大学特色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和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1];储召生认为办学特色的价值必须取决于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被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2];潘懋元则强调“办学特色的关键是能够找出自己的位置和优势,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3];刘献君指出学校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创建的历史,深刻影响着学校的现在和未来,是学校特色文化载体的重要方式之一[4]。此外,2006 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调查报告也提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5]。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办学特色,就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或者办学实践中自觉形成的、该校特有的、得到社会的公认且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特点。
当然,高校办学特色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鲜明的办学理念、独具魅力的大学精神或者校训、优势的学科或者卓越的人才培养方式等,都可以是办学特色。而且,办学特色与高校的规模大小、学科多寡无关,它更关注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如徐州医科大学的麻醉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其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麻醉学学科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因为这些杰出的成就而被誉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再如湖南吉首大学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少数民族研究”,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这些都可称之为该校的办学特色。
南阳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那就是“不甘示弱”精神。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2016 年,新一届领导再次对“不甘示弱”精神注入新的血液,凝练并践行“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精神既是历史的凝练和时代的彰显,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南阳理工学院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整顿高等教育秩序的大背景下申办的。当时的南阳地委、行署针对本地人才流失而又没有自己的大学的情况,决心创办属于南阳人自己的大学来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一波三折,终于在1987 年获得了教育部批复,同意成立由南阳地区主管主办的大学。
学校创办伊始,基础差底子薄,再加上毫无高等教育办学经验,这就迫使当时的校领导班子采取非常规化的办法,大胆改革创新。如1988 年旨在创造民主和公开竞争的干部聘用制度改革,1996 年能上能下的职称聘任、能进能出的定岗定编和社会化后勤管理改革。这在当时可谓是“敢为天下先”,甚至是“最先吃螃蟹的”。学校同时着手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投入资金从办公室到学生宿舍都配备计算机,要求人人会使用计算机。突破实习模式,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最后一年改为“预就业大实习”,实习结束后,利用假期再回到学校进行针对性补习。2014 年为进一步优化各类人员结构,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制定落实了《南阳理工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南阳理工学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等措施。为调整部分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2020 年初学校制定了《南阳理工学院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进行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学校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契合,优势更加突出。正是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南阳理工学院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建校三十多年来,一批批学生从南阳理工学院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不甘示弱”的精神在他们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激励他们在各行业奋勇争先的精神动力。正如后来学校领导在和《中国高等教育》记者谈到学校的困难和希望时,曾满怀深情地指出:“南阳理工学院规模小、名气小,属于弱者,但我们不甘心永远当弱者。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思路,抓好内部改革、抓好校风建设,一定能够借机跃上新台阶”[6]。
“不同大学凭借自己独特的文化熏陶,培养出有本校文化印记的学生。”[4]每一所高校皆如此。南阳理工学院一路走来,它特有的个性标志就是“不甘示弱”。这种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具有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学校一直重视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1987年筹建之初,校领导班子就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划,明确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主旨在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实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后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的主要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学科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和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始终没有改变。2021 年南阳理工学院“十四五”规划开始布局,再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区域产业需要,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做强传统工科,发展新兴工科,做优特色学科;培养更多‘爱南阳、基础牢、强实践、勇创新、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
明确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使南阳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始终位居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前列,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先后在2018 年全国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2019 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做典型发言;创新创业工作被作为典型案例,写入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报告。毕业生“墙外开花香”“墙内开花艳”。服务于南阳当地的毕业生多数都是单位的骨干,如在著名的牧原集团,公司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大部分为南阳理工学院毕业生;南阳市下辖13 个区、县(市)建筑设计院的院长全部是南阳理工学院的毕业生。
大学精神渗透着大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大学教育长盛不衰的根本信条,也是大学组织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追求[7]。一所大学一定要有精神和理念,它既寄托着大学的希望,更彰显着大学的特色。这种精神和理念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光大。南阳理工学院也不例外。在新的历史时期,南阳理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必须继续发扬“不甘示弱”的精神,继续以勇于改革的精神,把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
1.开展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建设和活动
学校文化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深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将有力地推进办学特色的深化[8]。今后,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规划,通过石刻、雕塑、文化广场、标志性建筑以及楼宇文化建设等深化南工精神和“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理念。二是要通过开展以“不甘示弱”精神和“四立”理念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活动,可以师生同台演讲、同时挥笔抒写,以此互相感染和激励。二级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友回校机会,邀请杰出校友与学弟学妹甚至和年轻的新生代老师座谈当年艰苦创业时对“不甘示弱”精神的深刻体会。三是要充分抓住每年新生入校教育、新老师入职培训的机会,不但给他们讲解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精神的渊源、办学理念的释义,更要带领他们走进校史馆,回顾学校走过的历史、经历的路程,让每一位师生从灵魂深处对学校的精神和办学理念感同身受。
2.开展体现办学特色的项目工程
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带有全局性、极具创造性的大事。所以,可以利用开展办学特色专项研究或者学术座谈会,从学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弘扬办学特色。例如可以设置“立本立真立特立新”的“四立学科计划”,支持重点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使学科建设取得较大突破;还可以设置“不甘示弱示范标兵”,鼓励师生发扬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
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办学的软实力。没有严格的教风和学风,不可能建成特色鲜明的大学,也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持久、稳定、良好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会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文化名片,不仅对全体师生起正向的激励作用,更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面产生辐射作用。
因此,要狠抓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树立在教风、工作作风上严谨老师的先进典型,给予鼓励表扬,对于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者给予处分,有违师德者零容忍、零将就。同样,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要求,还是行为规范,都要严格管理,不存在“人情”“关系”,更不存在“放水”。总之,要使“严字当头”成为悬挂在全体师生面前的一把利剑,使“严在南工”成为广大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为南阳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高水平的科技支撑,是学校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内在要求,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后,南阳理工学院要统筹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继续立足于工科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重点学科或者特色学科群,实现学科建设与地方需要的高度契合。目前,南阳理工学院既要抓住中央、河南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机遇,也要抓住南阳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大好机遇,积极对接南阳市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食品业和南阳市着力培育的新能源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些产业中,要争取大有作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托学校已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护理学等专业,组建张仲景康养学院,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专门人才。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今天仍然需要拿出南工人当年“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无论是人才培养、教学改革、高端人才引进还是制度管理,都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创新。例如鼓励二级学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要大胆打破传统的观念,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大力引进特色学科发展急需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职称聘任上,冲出“五唯”禁地,在严格德行的基础上,只要能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只要能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就是高职称人才等,以此使学校办学特色更丰富,更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适应性。
如前文所述,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办学特色,只不过这种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积累、凝练,需要在已有特色的基础上持守、创新、超越,只有这样,办学特色才更加鲜明,也才能适应当今时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