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云镪 刘 艳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社会经济向好发展极大改善了青年的成长环境,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等方面产生了“疑惑、彷徨、失落”等新的纠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爱青年,提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为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年工作作出了新的指示,为共青团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长方向是关系青年能否成才的重大问题。人总是处在社会的联系之中,只有融入到社会进步的事业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青年的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高度吻合,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理想信念领航人生。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理想信念不仅仅只局限于满足个体生命质量的厚度,同时还在于拓宽国家发展质量的宽度。“坚定理想信念”具体内涵随着时代背景的转化而得到发展和补充。过去是指基于革命战争年代,个人与群体依附状况下的“民族独立”。今天则意味着新时代环境下,个人与群体共生境况下的“民族复兴”。青年理想信念价值定位是“总开关”。其一,理想信念是个体成人、成才的精神指引。崇高理想境界有助于提升青年人的个人眼界、修养境界,成为持续激发青年追求进步的内在动力。其二,理想信念是“中国梦”“民族梦”的生动“符号”化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兴旺发达”,“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成长成才与国家振兴的历史进程要做到命运与共。他强调,“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找准人生航向至关重要”,“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加强青年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关涉的宽宏愿景是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共青团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要引领广大青年团员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育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旗帜和灵魂。“立德树人”是高校共青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通过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等方式施加给青年团员,引导他们将外在信息变成自身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要素,并内化为自身意志品质,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行为过程。与此相适应,青年团员思想意识历经体验与接受、内化与外化的心理变化过程,实现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认同”三次跃升。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我们需要“把占社会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化为人们所接受的思想观点,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灌输是原则而不是方法,显性与隐形相结合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强加给受教育者的形式和做法。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容易面临“显性教育‘过显而泛’、思政隐形教育‘过隐至无’的非统一困局”。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并且处理好教育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教育在“内化”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要将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品质施加给受教育者,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青年共青团员只有对所传递的思想主张有较为明晰认识,并产生强烈心理体验,才会真正在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服这一观点和思想。思想引领中的理论内化,有别于思想政治课中的显性说教,也不同于政治宣传叙事中的生硬灌输,而是应该坚持用生活化、隐形化、柔性化的方式搭建与青年平等对话的平台。要坚持“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在关注时事中增添‘趣味’,从舆论热点中挖掘‘素材’,在纵深拓展中平添‘劲道’”。
情感在人的思想价值内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内化主体的青年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是从“情感”这一感性认识开始的。思想引领的发生是能动的过程,青年团员不是被动的存在,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丰富的情绪,也会重新对自我需求进行审视。当这种需要和体验与他们精神生长相符合,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进而将这种内化后的理论转变为自身的思维方式或者精神追求,达到对价值理念的“情感固化”。这一过程遵循思想品质形成中“内化”的基本规律,也高度吻合青年精神品质成长规律。通过多元方式讲述故事,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在共同、共情、共感中增进故事的可读性、可亲性和可信度,这样既拉近了与青年的情感距离,又达到了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理想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是由多维价值构成的“有意义的结构”,是一种潜在的“势能”。但这种“势能”只有进入主体的视野,通过主体的能动实践才能变为现实。实践外化是指“青年团员将固化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等内在意识通过实践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真正发挥共青团组的育人价值,就要通过有意识的政治训练、政治教育、政治实践等政治社会化形式,使其内化为青年内在稳定的精神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实践是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外在的客观制约性。人的思想意志行为的需要和动机越强,其外化的欲望越强;其外化的心理条件越充分,行为产生的动力就越大。外化的程度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只有个体克服疲倦、怠惰、松散、不适应等心理负面体验,排除可能干扰当前行为执行的一切不良动机,才能为外化的顺利实现清道。培养青年团员的内在意志需要我们积极创造外化的条件。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利用现有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生平台等多种平台和渠道加强对青年团员的思想引领。此外,还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思想价值引导工作。
做青年学生的思想工作要时时刻刻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只有以彻底的理论说服人,才能把理论变成思想与行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以彻底的理论说服青年,就是要重视“说什么”和“怎么说”。“说什么”是叙事理论,“怎么说”则是叙事方式,即主体间的对话。叙事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言简意赅的讲话风格堪称典范。高校共青团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要充分兼顾大众性。只有尊重青年团员合理的需求,才能使他们对共青团产生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我们需要改变家长式、命令式、灌输式的引导方式。“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调动主体性力量,使广大团员追随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的脚步。项目化运营等“自选动作”的介入可以起到良好效果。一是要鼓励青年团员以负责人身份申报项目,参与到活动开展和结果评选中。二是要打造专业化、品牌化校园文化活动,吸纳青年团员充当策划者、组织者、执行者等多重角色,构建思想引领多元化结构,唤醒青年团员主体意识,让青年团员在共青团组织群体中产生家的归属感。
现阶段,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模式,即教育者通过规章、制度对教育项目、课题实施系列手段,以实现预期目标。教育过程呈现出规则的约束性、条文的规范性、管理的生硬性。受“重教崇德”文化传统的影响,高校共青团组织“机关化”“行政化”“程序化”的运行特质在无形中彰显。共青团员“被管理”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共青团员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为学生服务的发起者和提供方,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青年团员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如,承办各种学科竞赛、文娱体育、志愿公益活动,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完善帮扶联络机制,等等,使广大团员在实践中开扩眼界、增长才干。此外,共青团的领导方式要从一般号召、行政命令为主向政策服务、思想指导、典型示范、考核推动上转变,增进工作的宽容度和影响力,提高教育效果和服务质量。
近些年,物联网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使越来越多团员“关注的视域从传统媒介转向线上平台”。网络直播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分享,带给主体独特的感性化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在有意和无意间描摹出价值的“象征链”,表达主体的价值观。网络直播集“及时性、可视化、交互性、场景化”于一体,可以激发青年的共享欲,实现与他人在“创作、表演、展示”等方面的交互行为,在引导人感官刺激的同时,激发了隐形期待,满足“超我”“真我”的意义构建。与其他媒介主播相比,网络主播更具有亲和力和动员力,一言一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与示范效能。通过制造“热点化”“焦点化”议程设置,加速了信息流动,以更为隐匿的形式向人们“灌输”观点,使其价值观更容易征服人心,进而被社会多数成员竞相效仿,产生集群效应。网络直播实现了更为深层次的价值互动和价值体验。隔着屏幕的“神秘感”更能激发人的真情实感。“一人主持+多人参与”的算法模式极易触发聚光灯效应。高校共青团组织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力度,选择本校青年团员作为思想价值输出主要媒介,辅之以经典的“两微一端”,融合“全息影像”“图像赋能”新兴媒介。助力共青团工作。整合网络优质育人资源和现有平台直播资源,多措并举吸引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利用网络直播,加强对优秀毕业生的走访跟踪,进行校企合作青年与导师面对面互动,拉近共青团组织与团员间的情感距离、思想距离。
评价机制内在包含着引领主体对任务的剖析、执行、反馈(诊断),以求引领客体对内容进行接受和实践,为引领目标的有效落实起到保障作用。当前,共青团价值引领工作存在与其他工作混淆的情况。如,学生管理、社团服务常常与共青团工作界限不明朗。高校共青团组织评价机制的缺失,一方面可能限制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削弱引领效力,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引领过程主要目标偏离的风险,导致不知朝向何处。建立行之有效的共青团组织评价机制刻不容缓。对此,高校共青团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本着全面、客观、指导、发展的原则,建立科学、高效的评价机制。要深入调研,拓宽评价的渠道,创新评价载体,健全评价机制体制和激励机制,由此提高青年团员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团员参与程度更高、更丰富的运转模式。从制度引导上,需要规范并监督青年团组织,鼓励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关心、关爱新兴领域的青年网络群体,使高校共青团组织成为引领大学生成人成才、促进身心和谐、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此外,评价主体除了高校领导干部、团组织各部门人员以外,还要将青年团员纳入到评价体系之内。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平台,畅通校内青年团员意见收集渠道,及时反馈青年团员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并以此作为工作质量好坏的衡量指标。评价方式也应该尽可能细微化、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利用数字建模等各种统计工具进行可视化、精确化、科学化表达,设置一系列量化的评价参数,兼顾评价过程与结果,确保评价机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