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4-08 00:33丁灵芝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文化

丁灵芝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丁灵芝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文化育人的作用不容忽视。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的文化育人存在核心理念未形成、路径不清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需要坚持党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文化育人保障体系,并通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体系、提升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和增强文化创新的实践体系,全面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文化育人体系

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其应有的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既要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高度融合。文化育人是以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内生动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可见,文化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时代,应用型高校需要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引领下,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和优势,突破人文底蕴相对薄弱的短板,构建文化育人的保障体系、环境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全面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一、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现状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结果,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应用型专业院校,其办学目的和组织机制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1]。人才培养也主要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教学实践性强,办学优势明显。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转型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视文化育人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文化底蕴积淀不够,同时受到功利化职业教育和一度规模扩张的影响,在文化育人理念、育人路径和育人体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实现全员育人

“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以潜移默化的浸润式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方向,是大学坚持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内在支撑”[2]。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已经逐步从外延式和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3]。文化作为软实力,是衡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应用型高校一般办学时间较短,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制度文化还没有完全形成,精神文化氛围也不浓厚,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一,漠视文化氛围的营造。部分应用型高校受“重理轻文”或“重技能轻素养”思想的影响,对文化育人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上,重视专业成绩,忽视素质教育,甚至一度把通识类和文化素质类课程边缘化、随意化。部分应用型高校由于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较大,单纯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学校运转的指挥棒,师生缺乏精神指引和文化浸润,不易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第二,忽视文化内涵的建设。文化育人呈现表层化、形式化的现象,注重在文本和活动层面做文章,缺少实质性内容,缺乏理论指导和顶层设计,没有学术研究和价值体系作支撑。或者把办学者个人主张等同于办学理念,不提炼文化符号,不发展文化内涵,难以形成价值体系合力。第三,缺乏对文化育人核心理念的培育。文化育人要回归“以学生为本“的初心,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核心理念的培育,涵盖理想、价值、人格、思维方式等观念体系,贯穿于学习、生活、传承、创新等过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各环节,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应用型高校对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认识不足,长期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教育,难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力量,如果不能将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各环节,就不能调动所有育人主体的内在驱动力,就无法实现全员育人[3]。

(二)文化育人的路径不清晰,难以实现全程育人

文化育人路径不清晰,主要体现在“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存在游离化倾向,极大限制了大学文化功能的发挥”[4]。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化育人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思想层面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也要有实践层面制度建设和评价体系。现阶段,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不清晰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育人机制不完备。缺乏统一指挥,缺少统筹协调,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与方向、体制与机制、路径与方法不清晰。二是文化育人主体责任不明确。学校的管理、服务、教学、实践等育人主体不能构成育人共同体,最直接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文化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过程中不能同向同行。文化育人资源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分类不清晰,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学校对文化育人支持不够。人员配备不到位,经费支持不足,缺乏文化育人制度建设、监督体系和指标体系。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文化育人路径不清晰,影响全程育人实效[5]。

(三)文化育人的体系不健全,难以实现全方位育人

“没有健全的文化育人体系,文化育人的成效便与期望相去甚远”[6]。健全的文化育人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应用型高校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文化育人保障体系。因为没有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没有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精神文化的主体作用尚未激发,还没有使文化育人理念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缺乏文化育人环境体系。把文化育人窄化为校园活动或校园物质环境改造,没有集成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没有建成管理、教学、服务、实践都参与的文化育人环境体系。三是缺乏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把知识传授、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契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规律的课程文化,导致文化育人不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不能构建全员育人的课程体系。四是缺乏文化育人实践体系。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文化育人实践还局限在校园,没有融合区域和行业文化研究平台、教育平台和创新平台,没有汇聚校内外文化资源。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强调掌握理论知识能力,注重精神世界的培育、人文底蕴的熏陶、道德素质的提升,还包括实践能力,强调“知行合一”,最终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7]。因此,文化育人体系是一个闭合的系统,其中某个体系的缺失,某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全方位育人的成效就不明显。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要破解应用型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难题,根本在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升级,从而推动应用型高校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已经不适用于应用型高校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以积淀人文底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将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文化的内生力量和汇聚力量,赋予了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新理念新内涵。

(一)文化育人提出了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内涵发展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来感染人、感召人、感化人[8]。文化具有凝聚人心、激发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日趋频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文化建设能力综合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和个性魅力。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为文化育人提供了营养丰富的精神文化环境。同时,文化育人理念也给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内涵发展要有正确的文化育人导向和体制保障。应用型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有明确的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并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为文化育人保驾护航,确保文化育人路径清晰,确保各类文化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二是,内涵发展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要依托自身发展特点和历史沿革,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凝练办学理念,发展文化内涵,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精神气质,使办学理念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精神依托;要用优秀文化涵养学校的文化建设,把融合地方特色和办学传统的特色文化作为应用型高校的精神核心;要美化校园物质环境,优化教风学风,用校园文化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大学的个性禀赋,促进应用型高校的内涵发展。

(二)文化育人赋予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新理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对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强调既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科学精神,还要涵养人文情怀。文化育人,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注重以文化活动、制度建设、办学理念等多种文化因素来影响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全员育人。文化育人要求所有的育人主体都要发挥作用,教学、管理和服务要借助文化实现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美好人格塑造,实现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二是,实现全过程育人。文化育人要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育人作用,注重学生个体需求,贴近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涵盖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三是,实现全方位育人。文化育人要求实现学生个性自由发展、能力全方面发展和社会关系充分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获得感,为学生成长成才汇聚精神资源。通过文化的内生力量,培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文化育人,赋予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新内涵

应用型高校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强调培育文化育人主体的内在驱动力。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实践育人,要求突破校园育人的时空限制,突破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局限,建立开放、共建、共享的产学研共同育人机制。结合时代要求,发挥文化的辐射引领作用,赋予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新内涵。一是提升实践育人的文化品味。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既吸收地方文化精华,又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提升实践育人的文化品位。二是增强实践育人的文化创新力。通过提高文化产品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提升实践育人的文化创新能力。三是提升实践育人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使应用型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加务实,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文化的汇聚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学校实践育人水平。

三、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办学传统,文化育人也必然有其实现自身价值的路径和方法。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坚持党对文化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从全方位整合文化资源、全员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和全程利用育人载体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文化育人保障体系

应用型高校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定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构建“党建引领-政策配套-制度护航”的文化育人保障体系。

1.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育人影响力

文化育人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立党组织在文化育人中的价值导向作用。一是制定目标和规划。学校党委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找准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学校文化育人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将文化育人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将文化育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文化育人重要举措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构建党建工作与文化育人合作共生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品牌与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组织一系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活动,在探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的同时,增强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 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为文化育人提供坚强保障

对处于文化建设早期的应用型高校来说,确保校园稳定是基础,建设文明校园是重点,需要从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为文化育人保驾护航。具体表现在:一是实施具体的文化育人举措,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上下功夫,在“传承与创新”“教风与学风”“大学精神与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新媒体传播”四个方面做文章。二是落实人员保障和经费支持。要建立专门的文化机构,完善组织架构,配备专门人员,统一协调,统筹各方资源。同时,加大文化育人经费投入,设立文化育人经费预算机制,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强化文化机构的理论研究,凝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育人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和实践认同。

3. 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明晰文化育人路径

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核心是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制度文化。应用型高校要围绕文化育人工作的谋划、执行、监控、评估、激励等环节,建立相互衔接、自我诊断的制度体系,以明晰文化育人路径。一要建立路径清晰的监控体系。建立文化育人工作指标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并分阶段开展相应的测评工作,使文化育人执行有标准,运行有评价,形成文化育人监控体系。二要建立路径清晰的制度体系。不断凝练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手段和经验,并形成相应的制度,使文化育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日常管理、评优评奖等各个环节,形成路径清晰的制度体系。三要完善文化育人制度系统。构建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制度系统,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办学机制的灵活性,适时优化文化育人机制,保证文化育人建设的可持续性。

(二)全方位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建设促进全面发展的环境体系

应用型高校要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善于利用地域历史文化优势,不断凝练学校文化的自身价值,全方位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建设“内涵丰富-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环境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明确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建设内涵丰富的育人环境

明确文化育人核心理念,强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由理念指导行动。根据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不断丰富文化育人的内涵:一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党支部“三会一课”、学生社团、网络平台、专题讲座等多种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传承公平正义、变革创新、尊老爱幼等文化传统,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三是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创设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特色文化。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校结合四川三线建设时期精神遗产、绵阳市科技城、中华吟诵传承基地和江油市李白故里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充分吸纳地域优秀文明成果,在校园内创设吟诵文化、诗词文化和科技文化氛围,丰富育人环境。四是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传承办学禀赋,凝练办学理念,以校训、校歌为载体,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将行业文化有机融入,如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书院文化、财经文化、航空文化、法治文化等文化品牌,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构建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的文化氛围。

2. 整合文化主体资源,建设资源优化的育人环境

构建文化育人环境体系,需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明晰文化育人主体职责,组建文化育人共同体。一是整合文化育人主体资源。依据文化育人工作指标,集中二级教学单位、行政职能部门、知名校友群体等育人主体,整合党建、课程、网络、服务、学生活动等育人资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文化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学生知情意行成长全过程。二是优化文化育人物质资源。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优化建筑布局,增强各类场馆信息化功能,用校园文化成果美化校园景观,不断提升物质载体的文化气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学生参与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绿化改造,师生共同创作“墙壁文化”、设计人文景观等,使文化育人指向更明确。三是建立文化育人传播资源。组建文化传播专职团队,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优秀文化传播大众化,宣传榜样人物,传播优秀事迹,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软实力[9]。

3. 培育文化活动精品,建设特色鲜明的育人环境

培育文化活动精品项目,是完善文化育人环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特色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培育校园特色文化精品项目。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培育校园活动品牌,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提升校园文明水平,提高师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二是培育思政与文化相融合的精品项目。将地域历史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育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项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菜单。同时联合地方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深度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场馆、校园文化资源和校友资源,建立文化实践基地、校友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开展艺术欣赏、世情国情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形成鲜明的文化育人特色。

(三)全员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提升文化素养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文化功能,系统谋划文化育人总体目标,分课程落实文化育人具体目标,树立全员协同育人理念,将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构建“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1. 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要科学把握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突出文化育人引领作用。”[10]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以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业竞赛和文化主题活动,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二是将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开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和中国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

2. 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文化育人作用

专业课教学,不仅仅教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浸入文化素养的培育,形成课程文化。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学科思维、行业历史、科学精神以及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文化育人目标,并按照课程内容进行矩阵分解,用中华传统美德浸润品德修养,用企业行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实现知识技能与文化素养的高度融合。同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学科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有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文化育人作用。

3. 文化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发挥通识课教师的文化育人作用

“通识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任务,从而也决定了文化育人在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11]发挥通识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可以拓宽人才培育路径。在文史哲、经管法、数学、语言等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德育美育等文化素养的培育。同时,根据文化育人规划和总体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开发符合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特征的校本课程,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发挥通识课教师的文化育人作用。

(四)全程利用文化育人载体,实施增强文化创新的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知行合一,利用协同育人载体,将文化熏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凝聚校内外力量实施“研究平台-教育平台-创新平台”的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1. 利用文化研究平台,提升文化研究能力

行业性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特征。全方位育人要求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搭建文化育人载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开发行业文化系列课程,创建行业文化创意产品,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真实的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精神,增强其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12]。 二是校地、校企共建文化研究中心,开展行业文化、地域特色文化、地方革命文化和职业文化研究,为文化育人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认同,并通过应用文化研究成果深化学生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 利用文化教育平台,提升文化践行能力

要调动各种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文化践行能力。一是,大力开展专业实践。利用专业课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外文化基地,加大与地方科研院所、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定制文化实践类课程,开展就业实习和专业技能实训。二是,着力开展社会实践。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各级文化机构组织的文化展演活动,进高校、进中小学幼儿园、进社区开展传统文化培训、论坛讲座、公益授课、志愿服务、传统美德实践活动等。三是,打造网络特色实践。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构名师同播课堂,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校园服务”,组织“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创作微电影、动漫等文化育人资源,形成“大思政”网络育人新格局,培育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

3. 利用文化创新平台,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内容创新是核心,实践创新是根本途径。一是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满足学生需求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现代化转换。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校园融媒体功能,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打造全媒体时代主流文化生态。二是创新文化实践。把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科技文化节 、心理健康月、读书月、宿舍文化节、校园艺术节和文化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美育、德育和劳动教育。组织实施“文化育人”创新工程和文化育人创新项目,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为学生搭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结语

实践证明,文化育人是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已经迈入转型发展新阶段,有效地传承、创新和传播文化是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应用型高校立足自身发展禀赋,结合实践性强、体制机制灵活优势,逐步破解在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困难和不足,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构建文化育人保障体系、环境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涵养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这对于应用型高校拓宽育人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别敦荣.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与建设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22(04): 1-8.

[2] 钟秉林. 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我国民办高度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析(八)[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12): 10-12.

[3] 秦莹莹. 内涵式教育视阈下校史文化育人研究[J]. 大学, 2021(46): 72-74.

[4] 宋斌, 贾咏梅. 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文化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6): 84-86.

[5] 刘永亮, 张翔, 郝平. 高职院校“六融合五贯通”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07): 93-96.

[6] 钱吉奎. 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21(12下): 43-47.

[7] 陈光磊, 李莉, 魏景. 应用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 (01): 61-66.

[8] 章凤红, 宋广强. 高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育人功能的三重维度[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1): 119-123.

[9] 徐道平, 徐兴林, 张宗元. 对新时代民办高校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20(02下): 101-105.

[10] 罗莎, 熊晓琳.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实现理路探赜[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4): 135-139.

[11] 赵崔莉. 文化育人: 通识教育的重要路径[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2-15(008).

[12] 崔清源, 崔潇妹.“双高”院校文化育人内在驱动力培育研究[J]. 2021(07): 43-46.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New Era

DING Lingzhi

(Tianfu College of SWUFE,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both integrity and ability. The role of cultural education cannot be ignor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ultural educ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uch as the lack of core idea, unclear path and imperfect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guarantee system of cultural educati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are realize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ystem of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ultural literacy and the practice system of cultural innov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G412

A

1672-4860(2022)05-0098-07

2022-02-23

2022-06-30

丁灵芝(1974-),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四川省社科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C21SZ012。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年味里的“虎文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谁远谁近?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