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崴浩 郑育琛
党史学习论析: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为例
朱崴浩 郑育琛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不断跋涉奋进的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践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战略之需,是赋能思政课历史主动的有效之举。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与高校思政课共同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以“两个确立”的政治论断强化大学生政治之魂,以“三次飞跃”的理论创新筑牢大学生信念之基,以“四个时期”的历史总结砥砺大学生初心之本。在实践教学中,须瞄准融入关键点,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探寻融入契合点,丰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聚焦融入着力点,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
历史决议;高校思政课;价值意蕴;内涵机理;现实进路
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关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其内容紧扣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这一主题主旨,在序言中鲜明指出了党的初心使命以及党在四个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成就,精辟地阐明了党之所以总结百年奋斗成就与经验的意义所在,并通过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逻辑主线深入系统地阐释了百年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宏阔视角概述了百年大党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提炼了具有深刻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并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决议》是在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任务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把握我们党整个奋斗历程的一把“金钥匙”,体现了我们党践行初心、引领未来、顺应历史趋势、把握历史规律的高度自觉和历史担当。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具有明显的政治引导、价值塑造与真理传播的功能。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历史经验的承续与发展,也是思政课发扬育人立意、增强立德树人实效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决议》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内涵机理,并在基于思政课新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时代征途中,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践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战略之需,也是赋能思政课历史主动的有效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实践价值。
作为置身于纷繁复杂时代潮流与民族复兴历史洪流中的青年大学生,正是肩负着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的“强国一代”,理应具有信念要强、境界要高、德行要正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这对于集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为一体,承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来说,培养塑造兼具这些良好特质与鲜明表征的有为群体正是其课程教学的价值依归所在。《决议》作为一部彰显中国共产党大德的纲领性文献,以透彻明理、高度凝练的理论阐述为依托,融汇入我们党百年风雨兼程为践行初心使命而不懈奋斗与创造的道德情感,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的崇高情怀,“以民为本、一切为民”的道义担当,贯穿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脉络中。通过对近代以来所发生的的变革性实践与历史性成就进行全景式回顾总结,《决议》深刻揭示我们党在谋求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多么强大的道德领导力与情感引领力,不断创生着与民同生共进、携手同行的精神动能与道德力量,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个维度完整诠释了人民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情感认同所在。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将其作为承继党史学习教育“立德”育人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与价值营养,在体悟过往艰辛奋斗中锤炼品格、涵育初心,在展望未来美好前景中凝聚共识、坚定信心。
“思政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理应从党和民族千秋伟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守正创新则是其在新时代条件下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凝聚积蓄育人合力,不断提升教育成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举措。纵观当前思政课建设已取得卓有成效,但其教学上仍存在“内容不够鲜活、方法不够创新、素材不够俱进”等问题。“唯有紧跟时代变化,顺应时代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吸引力,才能完成好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3]。《决议》立足于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势,秉承实事求是、以史为鉴的思想认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对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带领人民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全面审视与总结,并在基于已有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深湛把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含政理、哲理、学理与事理的新思想与创新性理论,以共产党人的高度使命自觉深刻阐明了我们党锻造百年奇迹、创造不朽辉煌的深层密码。通过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融入思政课,深挖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意涵,使之转化为释疑解惑、育人育才的最新资源,有助于丰满思政课教学的话语内涵、深化思政课教学的话语底蕴、拓宽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边界。进一步说,对于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而言,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具有的时代性与创新性特性,正与其与时俱进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是提升思政课理论教学感召力、推动其创新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政党能否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影响和引领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走向具有重大影响”[4]。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识形态发展走向对社会意识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碴泛起,部分青年学生受其影响,对事物的认知表现出娱乐化、标签化及极端化倾向,青年个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辨析力受到削弱。“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故而我们应当予以坚决抵制和反对,从学理层面主动戳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决议》作为一部记载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经受历史重重考验而最终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极简史”教科书,从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出发,对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伟大实践中把握历史矛盾、抓住历史机遇、直面历史挑战的光辉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概括,以“四个时期”英勇顽强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诠释了近代以来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以“五个方面”砥砺奋进、奠基立业所总结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贡献,揭示了我们党注重在变革性实践中把握唯物史观发展规律的历史自觉性;以“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展现了我们党善于透过纷繁变幻的历史现象探寻、发掘本质规律的历史主动性。对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思政课而言,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有机融入其中,在“民族复兴”主题主线指引下,对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诸多事件及其历史次序进行梳理、整合与剖析,廓清党百年奋斗的整体面向和发展趋向,有助于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不同时期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正确理解和评价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使之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逐步构建正确、明朗的历史观,切实学会用历史的逻辑去审视时代发展,以辩证的历史眼光、开拓的历史思维以及深厚的历史智慧来认清趋势、把握方向、开创未来。
《决议》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含有的理论创新成果众多,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与高校思政课共同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以“两个确立”的政治论断强化大学生政治之魂,以“三次飞跃”的理论创新筑牢大学生信念之基,以“四个时期”的历史总结砥砺大学生初心之本。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包含了诸多创新性成果,其中一个富含政治含量的重要成果便是旗帜鲜明提出了“两个确立”的政治论断,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6]。对于一个拥有数亿人民的国家而言,能否拥有坚实有力的领导核心、能否拥有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不仅影响和关系到党与国家事业成败、命运兴衰,同时也事关民族生死存亡。“两个确立”的提出,不单是党和人民众望所归、党心民心所向,而且具有十分厚重的历史依据、充分的实践依据以及科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维度看,纵观党百年奋进的历史轨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为广泛凝聚各革命力量,矢志推动革命取得胜利,所确立的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亦或是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为确保伟大社会革命的实现,汇集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历史合力,所确立的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届领导同志为主要代表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还是进入新时代,为更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推进新的伟大斗争,所确立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都是我们党在历史长河实践中为推进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经验产物,是为了广泛凝聚政治共识、争取最大化团结、聚合强大政治力量的关键所在。从实践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带领国家和人民发生历史性巨变,从破除“旧世界”、解放人民到建立“新世界”、实现民主,从创造经济发展“赶超”奇迹、实现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到建设美丽富饶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显著成就,正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先进理论指导的优势彰显,为党的杰出领袖的核心领导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理论指导的成功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从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充分肯定了杰出领袖人物对促进社会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性质与使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必然是民主集中制,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厉行落实势必离不开领导核心的推动与保障。对于任何一个领导集体而言,“如果不强调集中、不强调权威,没有自己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无法形成统一意志,无法形成号召力和战斗力,就势必陷入一盘散沙而无法完成革命任务和崇高使命”[7]。一百年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的领航掌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指引下,“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乘风破浪不迷航”[8],最终扭转了民族衰弱的历史命运,铸就了今日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
“两个确立”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确保人民与民族同心同德向前迈进培根铸魂、凝心聚力,“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9]。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关口,青年大学生作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生力军与中坚力量,理应要站在党和国家的政治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深刻内涵与决定性意义,善于从历史深度正确分析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从现实广度理性看待当前国内发展、社会进步等现实素材,在具体实践境况中加强思想淬炼与政治锻炼,强化党性修养,站稳政治立场,进一步涵养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与执着追求,真正做到“在思想上高度信赖核心、感情上衷心爱戴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始终紧跟核心”[10]。
回望百年过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进程始终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交相促进,党的理论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交相辉映。习近平提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1]《决议》基于百年来对理论不懈思考与探索的基础上鲜明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次历史性创新飞跃。其中,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新飞跃意味着新变化,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而言,“三次飞跃”的过程都取得了重大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不仅激发了马克思主义所内蕴的真理之光与思想光芒,使其在中国大地焕发崭新活力与蓬勃生机,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其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三次飞跃”所处历史方位具有阶段性差异,所面对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所需解决的主要任务也有所不同,但是其每一次飞跃的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前一次飞跃为后一次飞跃提供理论范式、经验积累,后一次飞跃则在前面飞跃的基础上递进形成,三者之间一脉相承,即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实现基础,创造实现条件。正是有了这些条件,中国人民得以造就一个又一个新的思想结晶与理论精华,中国才“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不可阻挡的强劲势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高光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解决民族复兴发展过程的现实之问、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伟业与新局面以及不断造就众多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13]。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青年大学生理应深入学习、认真领悟《决议》内容和真谛,从党的伟大实践和百年奋斗史中感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从中汲取丰厚的思想智慧和历史启迪,树牢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的志气,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学思践悟、真信笃行中诠释青年的担当作为。
百年征程风雨无阻,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这一历史主题,这一伟大梦想承载了中国人民对更加美好社会、更好发展状态的殷切希冀与执着追求,给予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引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拯救广大人民于沉沦危亡之际,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一同勠力同心、奋起抗争,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指引下经过多年不懈的拼搏奋战,毅然决然推翻了长久积压于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国门被践踏、民族被欺凌、人民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将一盘散沙的旧中国重新聚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夯实了开创未来的历史根基。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为顺应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确保兴国大业历史任务的完成与实现,我们党针对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提出了关于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前瞻性重要思想与路线方针,并紧紧依靠、团结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无所畏惧的战略定力创造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持续性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历史上其他政治力量所难以完成的艰巨且复杂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大踏步赶上时代、赢得历史主动,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克服各方面艰难险阻,多点突破,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新局面,开辟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15],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科学研判当前局势,并根据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防范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四个时期”的百年实践历程告诉我们,通向这一伟大梦想的奋斗之路没有休止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完成的每一项历史任务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充分的实现条件,每一个奋斗目标的达成与实现都将成为人民与民族坚定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与崭新起点。身处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要坚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重温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厚植为党、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潮中,在脚踏实地、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与现实考验中砥砺初心使命、锤炼过硬本领,不断提升攻坚克难所需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勇做有担当、善作为、为党分忧、为国尽责的时代新人。
要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需瞄准融入关键点,把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探寻融入契合点,丰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聚焦融入着力点,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以提升其融入实效性。
《决议》作为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优质教学素材,内容含量丰富,意境深远,要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使得《决议》精神在大学生中得到传扬,主要关键点是要立足于对《决议》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学理性与价值性的研究。思政课教师通过充分利用、发挥自身的学术专长、学科素养以及研究功底,结合当下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深入开展对《决议》政治性、学理性与价值性的研究,以使《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政治性层面,《决议》融入思政课不仅是一项教学任务,更是一份政治责任。学深悟透《决议》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不仅体现在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党在百年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以《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学习成效来引导、推动学生站在党与国家的政治大局上看待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为指导,强化自身政治敏锐性与政治责任感,深入挖掘《决议》所蕴含的重要政治价值,认真剖析《决议》所总结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所带来的重大政治意义与政治影响,并加以梳理概括,以此更好发挥《决议》的政治引导功能,增强《决议》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理性层面,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蕴含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对《决议》本身所蕴含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深入理解与透彻学习外,同时也要结合习近平在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决议》的有关说明进行融汇贯通式的系统学习,在紧扣学理性基础上,将党的百年奋斗所涉及到的重大成就、重要成果、重要经验以及重要意义等给予客观阐述与充分解读,真正做到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力与思想感染力来教育引导学生。在价值性层面,思政课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这一“受教”主体的思想实际与行为特点,认真分析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性与规律,注重直面学生的所想、所惑与所盼,以《决议》准确充分的客观叙事中蕴含的价值来启发和晓喻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决议》精神所体现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规划个体自身的人生格局与发展未来,升华其思想境界,推动学生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发展当中,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决议》的制定与形成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推动党进一步实现螺旋式前进、渐进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阶段性与时间连续性、主观条件与客观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所总结的伟大成就、理论创新、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这几个部分之间紧密联系,既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共性,又凸显出了各自鲜明的理论表征。由于各门思政课程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课程教材也呈现出不同理论视角和叙述样态,因而需要在把握整体性原则、坚持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从《决议》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出发,结合各门思政课程的鲜明主题和内容特质,探寻相契合的结合点,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构建合理有效、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推动实现《决议》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与思政课教学在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维度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讲授《马原》这一具有相对突出哲学思辨色彩的课程时,以新教材修订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等内容为切入点,融入《决议》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从唯物辩证视角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推进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三次飞跃”,并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历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使学生深湛掌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讲授《毛概》课程内容时,以新教材增加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主题”等内容为入手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旨依归,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理论成果这一历史轴线,融入《决议》所总结的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核心内容以及“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以前后贯通的思维方式,深入阐述新思想所回答的新时代课题,讲清楚新时代以来党不断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中所创造的变革性实践与突破性进展,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树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讲授《纲要》课程内容时,以新教材修订的关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等章节内容为衔接要点,融入《决议》所总结的“十个方面”历史经验和“五个方面”历史意义,以史实为依据,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民族濒危之际应运而生,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各个时期以风雨无阻、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载入历史伟业的制胜法宝,推动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2],使学生深刻理解百年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历史自觉,从而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更深体会,进一步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在讲授《德法》课程内容时,以新教材增加的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伟大精神等重要论述为结合点,融入《决议》关于“四个时期”历史总结以及“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论断,借助具体的党史故事与人物素材,以寓情于理的方式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百年接续奋斗中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的价值情怀,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目标的过程中塑造出党强大的道德优势,使学生深刻领悟“过去我们为何成功,未来如何继续成功”,坚定做心怀“国之大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学实践中,以思政课教学的相关指导意见及实施方案为“纲”,以各门思政课课程的具体逻辑和实际内容为“目”,以彰显《决议》丰富思想内涵为“要”,形成各有所论、导向明确、相互协同和衔接紧密的内容结构体系,共同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教材优势向整体育人优势转化。
思政课教学须秉承时代变革的理念,聚焦融入着力点,推进实践载体范式更新和方法策略转换。第一,以红色资源为抓手,推动效能利用最大化。借助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联系当地实情,充分运用历史资源与本土资源,深挖整合史料资源,将《决议》学习融入红色文化传承中,依托鲜活生动的资源“素材”来诠释繁复抽象的理论内容,使学生在行走的历史情境中领悟《决议》思想真谛。第二,以主流应用为纽带,拓宽文化传播新途径。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以及微电影等“微渠道”,把《决议》内容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微语言”,打造吸引学生眼球、贴合学生观念、唤起学生情感的精品力作,引发思想共鸣,增进情感交融。第三,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构建多元学习新“矩阵”。运用“互联网+思政”的教学思维,创设“《决议》辅导百问”专题学习网站、搭建网络主题知识竞答平台、打造百年党史系列“翻转课堂”,将《决议》学习有机负载于各类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推动实现由被动式“理论灌输”向主动式“精神会餐”转变。第四,以虚拟技术为补充,激发感官协同浸入感。利用AR、VR及MR等全息化的呈现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语境和信息传递机制,将党的百年奋斗主流价值观及话语体系柔性嵌入其中,消弭思政教育的距离感,增强情景体悟的即视感,使学生在沉浸体验与场景融入中直观化、具象化感知百年大党雄浑激越的伟大成就。
[1] 李贞. 网友热议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三国 友谊之旅合作之旅 开拓之旅[N].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19-03-29(05).
[2] 李栓久. 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N]. 学习时报, 2021-11-08(02).
[3] 张玉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着力点与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5): 109-113.
[4] 何怀远. 历史决议: 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关头凝神聚力的重要形式[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01): 18-24.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 人民日报, 2013-07-22(08).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 人民日报, 2021-11-17(01).
[7] 王光森. 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J]. 人民公安, 2021(23): 26-29.
[8] 黄正平.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J]. 党建, 2021(12): 19-20.
[9] 杨仁忠, 周贞平. “两个确立”的科学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01): 7-13.
[10] 刘志明, 朱思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经验[J]. 江西社会科学, 2021, 41(06): 5-14+254.
[11]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党建, 2021(04): 4-11.
[1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19(02).
[13] 吕薇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及其历史经验[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12-09(02).
[14]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15]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5(02).
[16] 魏四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J]. 红旗文稿, 2021(17): 23-25.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Party History: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Third Historical Resolu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ZHU Weihao, ZHENG Yuchen
(School of Marxism,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100 years since its founding. It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continuous struggling, to achieve great changes from standing up, becoming rich and then becoming str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integrating the third historical resolution of the part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practic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strategic need to promote the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effective action to empower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third historical resolution of the party is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an play the role of casting the soul and educating people together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soul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political judgment of “two sets of establishment”,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ith with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ree leaps”, and forge the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riginal inten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summary of “four periods”. In practical teaching, we must aim at the key points of integration and grasp the main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point, enrich the mai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focus, and constantly innovate the main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historical resolu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connotation, connotation mechanism, realistic approach.
D641
A
1672-4860(2022)05-0090-08
2022-04-15
2022-08-13
朱崴浩(1998-),男,汉族,福建平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郑育琛(1980-),女,汉族,福建东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社科西部项目:“农村贫困女性教育扶贫政策效应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XSH007。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