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伟
253700惠民县人民医院内科,山东滨州
因脑供血突发中断而发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被称为急性脑梗死,是脑卒中常见类型[1]。近几年脑梗死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疏通早期阻塞的脑血管,并对缺血、缺氧损伤的脑组织进行修复等,临床主要治疗方案以早期积极溶栓为主。溶栓治疗方式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其中静脉溶栓由于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势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是溶栓治疗的首选。阿替普酶是第二代溶栓药物,能选择性激活血栓中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其安全性高,不会发生纤溶亢进。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用于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新药,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引起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2]。本文主要研究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2月惠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2 例。对照组男39 例,女33 例;年龄54~76 岁,平均(63.11±4.51)岁;病程0.5~4.5 h,平均(2.51±0.49)h。研究组男40 例,女32例;年龄55~75 岁,平均(62.34±4.35)岁;病程0.5~4.4 h,平均(2.49±0.65)h。对两组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3];②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4.5 h;③无治疗禁忌证;④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加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脑卒中病史;②有颅脑外伤史;③合并存在肿瘤疾病;④有脑血管畸形;⑤有出血倾向;⑥近期有重大手术史。
方法:接诊患者后,积极给予吸氧、降压、维持水电解质、保护脑细胞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0.9 mg/kg 阿替普酶(生产厂家:勃林格殷格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0 mg;批号:803461)静脉溶栓治疗,首次给予总剂量10%静脉注射,10 min 内完成,其余90%采用静脉泵入,60 min 内完成。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其中阿替普酶使用方法同对照组相同。治疗后6 h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生产厂家:恩比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100 mL;批号:618180537)静脉滴注,100 mL/次,输注时间60 min,2 次/d。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 周。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 周后,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水平。(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采集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S100B)、内皮素-1(ET-1)的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的含量。(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①治愈:患者治疗后恢复良好,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分值的下降程度>90%;②显效:患者治疗后NIHSS分值的下降程度45%~90%;③有效:患者治疗后NIHSS 分值的下降程度18%~45%;④无效:患者治疗后NIHSS 分值的下降程度<1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L-2、IL-6、CRP、TNF-α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比较(±s)
组别时间IL-2(ng/L)IL-6(pg/L)CRP(mg/L)TNF-α(ng/L)对照组治疗前21.39±2.3175.26±9.7631.29±5.420.36±0.10治疗后14.98±2.4343.64±7.2215.98±2.830.22±0.08研究组治疗前21.08±2.8474.14±8.6331.46±5.130.37±0.11治疗后9.44±1.1635.27±5.138.90±1.130.13±0.05 t/P对照组组内9.084/0.00020.096/0.00016.254/0.0006.026/0.000 t/P研究组组内13.228/0.00026.584/0.00021.498/0.0008.496/0.000 t/P治疗后组间6.113/0.0008.294/0.0006.592/0.0003.039/0.00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的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SE、S100B、MDA、ET-1 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的比较(±s)
组别时间NSE(μg/L)S100B(μg/L)MDA(μmol/L)ET-1对照组治疗前19.12±2.365.78±0.4214.29±2.3948.03±7.73治疗后10.58±1.122.98±0.538.99±1.1233.84±5.06研究组治疗前19.09±2.885.72±0.5114.21±2.3147.92±7.21治疗后7.65±0.892.01±0.156.59±0.8325.59±4.23 t/P对照组治疗前后4.396/0.0003.112/0.0006.938/0.00015.441/0.000 t/P研究组治疗前后6.115/0.0003.995/0.0008.498/0.00019.306/0.000 t/P组间治疗后3.894/0.0002.869/0.0003.092/0.0009.115/0.000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多,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以颅内动脉急性闭塞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将造成严重威胁。
急性脑梗死在4.5 h 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是抢救的最佳时机,可及时疏通梗死血管,恢复梗死灶血液供应。本次研究收治的患者均为时间窗内收治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为基因重组型溶栓药,对血栓纤维蛋白有一定选择性、亲和性,对纤维蛋白丰富的血栓位置纤溶酶原有激活效应,从而促进血栓溶解;同时对纤维蛋白匮乏区域纤溶酶原无激活作用,不会造成纤溶亢进,资料安全性更高;阿替普酶还能有效抑制凝血因子激活,促使凝血时间延长,进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4]。
脑梗死的治疗中,对神经元的保护、恢复非常重要。脑梗死发生形成的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存在,故部分血液可流动和少量神经元存活,若尽快恢复血量,使脑部代谢正常,则有逆转损伤的希望。溶栓治疗后,缺血缺氧得到纠正,脑细胞的直接损害因素被祛除;但缺血缺氧后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等毒副代谢产物的大量生成仍能造成脑细胞的继发性损害,因此单一溶栓治疗患者后期预后有一定的限制[5]。丁苯酞是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常用药,能够参与抑制多个和脑梗死相关的病理环节,有利于改善缺氧、缺血造成的脑组织代谢异常,使发病后脑细胞凋亡降低,从而恢复存在异常的神经元[6]。同时,丁苯酞也可以对脑血管病造成的认知障碍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
阿替普酶是临床常用的基因重组型溶栓药物,通过静脉用药可以对纤维蛋白丰富血栓纤溶酶原有激活效应,促进血栓溶解;同时阿替普酶对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达到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小板聚集,避免再次发生栓塞。丁苯酞属于神经血管保护药物,用药后利于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脑血流,可以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减轻自由基损伤,下调局部炎症反应,进而保护神经细胞、保护血脑屏障[7]。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炎性控制增加,神经损伤标志物有效降低;NSE、S100B 在急性损伤期间会大量释放,MDA、ET-1 是自由基攻击细胞脂质后的产物,对继发的脑梗死损害程度进行反映;研究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对神经损害有积极的改善作用[8]。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应用于脑梗死治疗,对血清炎性指标降低作用显著,且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也可显著降低,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