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桂芳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将“减负提质”落到实处,摒弃低效练习。基于此,教师可从语文教材特点出发,从学生学习起点出发,从学生年段特点出发,设计“融学作业”。所谓“融学作业”,指的是融入学习全过程的作业,具体可分为预学作业、辅学作业、拓学作业三类。教师通过预学作业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教学起点;通过辅学作业展开教学,聚焦语文要素,突破教学重点;通过拓学作业,巩固拓展学习内容,拓宽教学视点。
一、以预学作业为导向,找到教学“切入点”
以预学作业为导向,从单元导语、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入手,可帮助教师在备课时找准突破口,捕捉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重难点,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案例1】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那么问题从哪儿来呢?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预学作业:“认真默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请你提出1~2个你最想提的问题,写在横线上。”学生完成后,教师对作业进行了梳理,发现学生最想提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灰雀到底去哪儿了?(62%的学生都提了这个问题)(2)灰雀不见了,列宁和男孩对话时心里在想什么?(47%的学生提了这个问题,与课后第二题相似)(3)列宁和男孩都很爱灰雀,但他们爱的方式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学生提了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问题)(4)列宁明明知道男孩抓走了灰雀,为什么不批评男孩,而对着灰雀说话?(有4个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
以上四个大问题就成为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真实起点。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在了“带着问题默读—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中解决问题—读懂课文意思”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辅学作业为支架,找到教學“深化点”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编写作业,把作业当作支架,推动课堂教学,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关注表达,积累语言,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在教学中可利用图式,帮助学生寻找思维支点,呈现思考路径及思考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也可以借助表格,凸显人文主题,发掘思维的深刻性;等等。
【案例2】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教师借助课文插图,设计了这样一道辅学作业(如图1)。
作业中融入了课文的四幅插图。这些插图按事情发展顺序编排。结合插图,学生就能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图文对照,聚焦课文的主要内容。此外,作业把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用概括性的语言做了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在提取信息后,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四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四幅图分解后与关键词一一对应,学生能很快厘清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个梳理、概括的过程也是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真正让思维可视化。
三、以拓学作业为载体,找到教学“延伸点”
如果将作业作为学习任务融入课堂,让学生深入文本,能使其更好地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展开深度学习。例如,根据课文内容,联动阅读,从一篇走向多篇;根据统编教材编排上注重读写融合的特点,把“练笔”作为教学的延伸点,联动练笔,从习得走向运用;根据单元主题,联动综合性学习活动,从单一走向综合。
【案例3】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在学生学完四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学作业。
活动一:读作品,谈感受
我读了鲁迅的 ______________等作品,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是______________ 。我读了之后,最大的感受是: ______________ 。
活动二:观电影,品作品
我看了与鲁迅作品有关的电影
______________ 。看完电影,再读作品,我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更欣赏《 》的表现方式:
活动三:(自定)
本作业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用自主搜集、小组探讨的方式层层深入文本。拓学任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拓展阅读范围,深入思考,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立足学情,关注阅读要素的落实,以“融学作业”作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目标。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小学 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