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珍 陈艳
【教材解读】
《军神》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叙述了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痛,完成眼球摘除手术,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刘伯承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的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钢铁般顽强的意志。
本文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体悟提出更高的要求。
【磨课过程】
● 第一稿
一、关键习题
1.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二、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预学反馈,重点学习“龄”“衷”等易错词。
2.借助《语文作业本》第二题,梳理课文脉络。
3.通过联系上下文、圈画关键词句、补充资料等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及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
三、学习设计
活动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检查《语文作业本》第一、二题,指出易错字。
2.学生自行批改、订正。
活动二:自读课文,梳理脉络。
活动三:关注沃克,了解原因。
1.交流从文章哪里发现沃克医生知道了刘伯承是军人。
PPT出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2.补充有关伤势的资料。
3.探讨文中哪里体现了刘伯承的从容镇定,关注问诊时的对话。
4.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体会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情感变化,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
5.反馈、交流,总结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活动四:聚焦刘伯承,感知形象。
1.关注描写刘伯承的句子,做批注。
(1)关注神态描写,感受刘伯承表面的平静。
(2)关注动作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关注手部细节)。
(3)关注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感受刘伯承的伟大形象。
3.完成《语文作业本》第四题。
活动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四、学情反馈
1.教学内容庞杂,教学强度过大,一节课完不成预设的学习任务。
2.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理解和体验有一定的难度。
● 第二稿
一、关键习题
1.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2.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二、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预学反馈,重点学习“龄”“衷”等易错词。
2.借助《语文作业本》第二题,梳理课文脉络。
3.找出描写沃克医生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并能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三、学习设计
活动一、活动二同第一稿。
活动三:研读沃克,走进内心。
1.借助描写,研读沃克。
(1)交流从文章哪里发现沃克医生知道了刘伯承是军人。
PPT出示“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2)补充有关伤势的资料。
(3)探讨文中哪里体现了刘伯承的从容镇定,关注问诊时的对话。
(4)关注沃克医生的反应(不平静),体会他对刘伯承的情感变化。
(5)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
(6)找到句子后,圈圈画画,做做批注。
(7)出示课本,反馈批注。
2.借助图画,感知军神。
(1)提示学生画示意图是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
(2)交流。
(3)找到描写沃克医生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关注沃克医生的情感变化,画心理曲线图。
(4)关注沃克医生心理变化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任选心情,写内心活动。
(5)反馈。(评价标准:有没有联系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连起来说说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活动四:根据黑板上的曲线图,讲述故事。
四、学情反馈
1.未给予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革命文化背景下的事与人。
2.课堂沉闷,学生学得费劲,发言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
● 第三稿
一、关键习题
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
◇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二、學习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通过关键词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2.圈画描写刘伯承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发现表面平静、内心波澜起伏的反差写法,体会刘伯承的内心。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感受主人公身上军神般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
三、学习设计
活动一:研读课题,知晓背景。
1.直接揭题。
2.出示刘伯承的人物介绍。
活动二:了解内容,梳理脉络。
1.自读课文后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相机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二题。
3.梳理文章脉络。
活动三:关注细节,感知形象。
1.出示描写“军神”的句子,学生自主提问。
2.默读课文,聚焦句子,进行感悟。
(1)看穿动作背后的人物内心。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通过动作,看懂内心(同桌交流想法)。
(2)听懂语言蕴含的内心情感。
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3.谈感受,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作业,摘录印象深刻的词语,揣摩刘伯承的内心。
(1)学生填写。
(2)反馈、评议。质疑:刘伯承在手术中是否真的有这么多想法?
活动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出示示意图,思考正面描写为什么如此简练,讨论侧面描写的好处。
四、学情反馈
1.问题的解决靠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完成,学生自主探究,学练结合。
2.整堂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得有滋有味。
【团队研讨】
(参与研讨人员:县名师A,县骨干教师B、C、D,执教者E)
A老师:本次语文研讨围绕县教研室“关键习题学习设计”课题进行,锁定课后习题,对接《语文作业本》,关注学习的起点,遵循学情,通过调整对关键习题的选择,改变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引下如何优选关键习题?优选关键习题后,课堂发生了哪些变化?
B老师:如何优选关键习题?我认为应该先学会正确解读习题,透过文字,发现本质,从而实现优选。《军神》一课有4道课后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指向的是朗读能力的培养。第二题“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题“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和第四题“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都指向单元语文要素。显然后两题都是本课的关键习题。《军神》第一课时最终只选取了第三题为关键习题,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我们请E老师谈谈。
E老师:本课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进行设计。第一,观照整体,定位要素的生长点。解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需要了解它在全套教材中的定位。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提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本文所在单元是对它们的延续。另外,同一单元内,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及习作彼此关联,因此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能促进学生有序发展。第二,承前启后,寻找要素的衔接点。在前一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我们把课后第二题“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作关键习题展开教学,学生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这为《军神》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认为《军神》第一课时可以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样,从人物的正面描写切入,引导学生抓住刘伯承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他的内心,与前一课进行有效衔接。这样能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实现能力的迁移运用。第三,关注学情,明确学情的起始点。革命文化主题类文章年代久远,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从学情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情及品质,这是本单元落实语文要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学习能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C老师:从学习任务看,三次学习设计,学生一次比一次学得充分。最初我们设计时采用双线结构,刘伯承、沃克医生同步展开,结果一课时容量过大,教师上得急,学生学得浅。于是,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内容上的缩减,把课后第二、四题作为关键习题,分课时完成,一课完成一道关键习题。基于本课侧面描写较为突出这一特点,我们首先选择沃克医生作为关注重点,发现文章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无法走进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第三次设计选择关注刘伯承,添加各种资料,以课后第三题为关键习题,并加入《语文作业本》中的两道习题,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主人公,课堂学习目标也得到有效的落实。一课一得,凸显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D老师:第三次学习设计以一道关键习题为抓手,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依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加上适时的资料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刘伯承眼伤的严重程度,与他的平静、淡定、忍耐形成对比,突出了刘伯承高大的形象,使学生感悟到他的顽强意志。最后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习题还原刘伯承的真实想法,學生的猜测较为丰富。把这一次教学与之前几次相比,可以发现学生真正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平静的外表下有着波澜起伏的内心活动,体会到他坚强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刘伯承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留在了课堂上,亦留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A老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不断地制造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探索追问,并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因此,在第三次学习设计中,我觉得有两处亮点。如对刘伯承手术中的想法产生了疑问:文章说刘伯承为了将来继续指挥战斗,面对一刀刀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这样的手术,坚持不用麻药,并默默地数刀数,这不合常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业产生质疑,学生在独立的思考中,自觉地分析与判断,有了更适合的答案。另外,学生发现虽然刘伯承是主人公,但全文八百多字,描写他的内容却只有两百多字,剩下的都是关于沃克医生的。这样“顾此失彼”又是为什么?不局限于内容上的理解,而是从写法上提出疑问,这也是一种进步。这个环节设计在课的结尾处,教师并没有对沃克医生的部分展开过多解读,而是留待下节课深入学习。这是结束,也是开始,相信学生会非常期待第二课时的学习。
E老师:本次呈现的三个学习设计,是我们团队基于学情,优选关键习题进行教学思考的实践样本,还可以做进一步探讨研究。当然,团队研讨只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教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教学才会日臻完美。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新港小学 31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