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莉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对这类文体的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机械,学生学得生硬的现象,一切归因于教师心中缺少了文体意识,导致教学策略不科学。如何转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在结构、语言、表达三个方面深挖掘,巧展开,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果。本文对基于文体意识,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说明文 文体特征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20
说明文是一种文章体裁,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说明文以说明方法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说明某一种道理或某一种客观事物。说明文分为两大类: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说明文在文体特征上,讲究科学性、条理性、生动性。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和《鲸》都属于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朴素,简洁、明了,对某一事物进行科学介绍。而《松鼠》一文,则具备文艺性说明文的特征,在言语表达及说明风格上,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由此,本文结合《松鼠》一文,基于文体特征,对教学策略进行梳理,探究其言语表现手法,增强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的理解。
一、抓住说明文文体特征,明晰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来看,说明文以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成因、功用等为主要内容,语言具有科学性、准确性特点。对说明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顺序、结构、说明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特色。说明顺序,体现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及逻辑顺序上。比如,在学习《花钟》时,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为我们呈现了以时间为序的说明文。在学习《太阳》时,该文分为两大部分,先介绍太阳的特点,“远”“大”“热”;再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太阳为地球送来温暖和光明,才有美丽的世界。
说明结构,主要是文章所描写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比如《太阳》一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而《花钟》采用递进式结构。
说明方法,主要是对事物特征的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等。比如,在《太阳》一文中,列数字、作比较方法的运用,让说明文语言更准确。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体特点,注重教法的灵活运用。一方面,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入手,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每篇说明文,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对于《松鼠》一文,主要描写了松鼠的外形、活动、行为、动作、窝和生育等内容。全文分为五个自然段,各段介绍相应的内容。再如,读《赵州桥》,“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过渡句,接着开始介绍赵州桥的具体特点。另一方面,要梳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比如,在《太阳》中,文中写道“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阳”,“因为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两句话,一个说明太阳大,一个说明太阳距离我们远,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另外,关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语言简练、生动、优美,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鉴赏力。
二、结合文章体裁,设定教学目标
说明文体裁的课文,在小学阶段教学中,问题较多,效果不理想。说明文的言语表达有其自身特点,教师要抓住文体特征,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依据体裁,挖掘说明文的教学价值,让学生从中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品读说明文的人文含义,把握说明文言语表达的逻辑关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要从说明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说明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法上,要结合学情,善用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情境的构建,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意识的培养,抓住说明文文体特征,让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思维。
对于《松鼠》一文,主要介绍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等特征。激发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在语言表达与说明方法上,注重形象化描写,抓住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以比喻、拟人的手法来生动传神地刻画松鼠。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与《鲸》有所不同。不能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目标,而是要关注《松鼠》一文的说明文特点,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感知说明风格的多样性。同样,在字词教学中,正确书写“松鼠”“玲珑”“梳子”等词语;对课文内容提炼上,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对松鼠介绍了哪些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与《太阳》相比,让学生把握说明文“说清楚、讲明白”的语言。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如引入课外资料,开展手抄报活动,增强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三、创设教学情境,感知说明方法
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梳理,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来合理分配,不能面面俱到。说明文教学,也要有主次、有重难点,教师要研读教材,了解学情特点,分清教学的侧重点。对《松鼠》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图片、表格来提取有效信息,能够根据课文,提炼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感知说明文通俗、有趣的语言特色。难点是,结合说明文了解语言表达的风格,感知科学小品文的多样性。因此,从课堂情境创设上,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快速引领学生走进说明文。五年级的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要有阅读的主动性,通过布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现问题。
在《松鼠》中,我们提出问题:生活中,你熟悉的小动物有哪些?请说明一下小动物有何特点?对于小猫、小狗、蚂蚁等,学生也能够说出一些。接着,我们导出本节课的话题“松鼠”,出示一张图片,请同学们猜想这是什么动物。观察该小动物,有何特点。尖尖的嘴巴,与小老鼠很相似;绒毛很长、很密,还有一只粗大的尾巴。这个小动物生活在森林里,平时最爱吃松子。有学生快速回答:“松鼠。”教师板书写下“松鼠”,然后请同学们读课文,了解松鼠的具体特征。通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我们来梳理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都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段落,分析段落大意。第一段,总体描写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和讨人喜爱。第二段,以松鼠的生活习性为主,在树上、在夜晚,介绍其驯良的习性。第三段、第四段,重点写松鼠的乖巧,如“有人触动大树”,反应很警觉;储备粮食过冬,很聪明;蹦跳动作很轻快,不高兴时发出怪叫声。最后第五段,介绍松鼠生育、换毛、爱洁净的特征。对说明方法的运用,多以比喻、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极具文学色彩。
四、抓住文体特征,提取关键信息
语文新《课标》强调,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要增强学生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说明文的讲解,要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松鼠》为例,该文信息量较大,引入表格法,认识松鼠,了解松鼠的习性和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对说明文进行归纳和整理,感受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表格法的运用,结合学生分组,给予学生自主性,使学生在合作中互帮互助,获得自我效能感。《松鼠》一文的表格制作,从阅读中找出描写松鼠的几个方面。如松鼠的外貌、松鼠的动作、松鼠的活动时间,等等。结合具体的写作要点,细读课文,并完善对松鼠的介绍。如对于松鼠的“外形特征”,主要从“面孔”“尾巴”“体型”三方面进行描写;对于松鼠的“生活习性”,主要从“活动地点”“活动时间”“食物”“搭窝”“孕期”“其他行为”进行描写。
说明文在阐述事物时,往往从不同方面来写,对于小学生,知识点相对较多,筛选信息时,需要整合文本内容,提取关键点。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征,逐步感知说明文的脉络。总体而言,对于说明文的结构,一是可以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从题目来细化文章的说明对象,细化说明内容。在《松鼠》一文中,说明的对象是“松鼠”,文章是围绕“松鼠”展开的,指导学生对各段大意进行梳理,找准写作要点。二是结合说明内容展开。如对于每个段落,提炼段落首句、中心句,尝试制作表格,梳理说明文的主旨,厘清文本的结构与逻辑顺序。
五、对比说明文体,感知语言风格
对说明文的教学,要抓住文体价值。《太阳》为平实性说明文,而《松鼠》为文艺性说明文,两者在语言风格上具有差异性。平实性写法更加注重言语的严谨性、科学性。如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筑巢,以干枝条及杂物构成,直径约50厘米。该段话与《松鼠》一文中相关句段的对比发现,平实性写法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多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而在《松鼠》一文中,“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以叙述性手法,融入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善用修辞手法,来介绍事物。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平实、准确,可以是有趣、易懂。结合不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感知说明文的阅读乐趣。
读《松鼠》,了解对松鼠的写法,如打比方,写松鼠不躲藏在地下,而是像飞鸟一样,满森林跑;列数字,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举例子,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缝隙里,留着冬天吃。对比《太阳》,让学生体会两者语言表达的差异性。说明文的语言,既要把握严谨性和条理性,还要体现说明文的风格特点。《松鼠》作为文艺性说明文,作者在遣词造句时,语言趣味性强,表达自然,修辞方法较多,形象地刻画了松鼠的特征。在《太阳》中,作为科学小品文,对太阳的介绍更加突出语言的具体、通俗、准确和说服力。如太阳离我们很远,单纯用“很远”是无法将“远”的特征说明清楚的,所以引入“一亿五千万公里”这个数字,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进行准确说明。接着,这个距离如何直观地让学生感知“远”的特征?文中写道:“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显然,从语言的描述中,运用具体的数字,结合不同的比较,增进学生对“远”的理解。这样的说明,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六、注重多种评价,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语文课堂评价的运用,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多鼓励,多激发,多肯定,少些批评,多些理解,让学生从评价中增强学习自信。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评价要逐步变换方式,多鼓励学生间的互助评价。通过引入小组互评,指引学生对文本进行辨析,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松鼠》学习中,对松鼠的认识,我们引入多媒体,呈现松鼠玩偶,让学生真切观察松鼠,结合文本,尝试去讲解松鼠的习性和特点。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对松鼠的认识,可以展开小组介绍活动,各组对松鼠进行说明。选择一种说明方法,生动、有条理地讲解松鼠的特征。当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评选最佳“解说员”,以“松鼠”讲解为题,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方式,为大家讲解与松鼠有关的内容。
结合对《松鼠》的学习,联系《鲸》的表达,请同学们说一说,两种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对松鼠的描写,以形象化手法为主,语言风格及观察视角多样。对于《鲸》,着重对鲸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进行说明。为了调动学生对《松鼠》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拓展与松鼠有关的科普资料。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素材,介绍松鼠的习性、特征。结合课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谈谈松鼠的外形有哪几个部分。结合第三段,请同学们说一说松鼠是如何搭窝的。从中抓住“先、再、然后、还”等顺序词,由读拓展到仿写,让学生试着写句子。说明文教学,教师在运用课堂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上,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關注文体,把握不同文体的教学重点,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立足学情,创设课堂学习情境。结合说明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感受说明文的智趣、严谨和理性之美。同样,读说明文,要指导学生提取关键点,注重语言表达方式,习得说明方法。不同的说明文体,要强调学生的文体意识,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感受说明文的写法,彰显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围绕文体特征,解读语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体知识的显性化教学,结合课文、新《课标》,分析研判学情,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对于说明文文体,重点是揭示说明方法。想要介绍一种事物,怎样让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怎样让事物的介绍更生动、更有趣?说明方法的选择,要与说明对象相适应。在《松鼠》一文中,语言活泼、生动,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描写特点。在说明方法上,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等,也让松鼠的特征、习性更加易懂、有趣。
参考文献:
[1] 王龙飞《科学素养的发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研究的新视野》,山东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李友军《依“体”而教,彰显说明文魅力——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说明性文本教学策略探寻》,《江苏教育研究》2019年第14期。
[3] 袁卫金《文体特征:说明文教学的本真追求》,《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