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木李学区杜集小学 刘长红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学区中心小学 高 娜
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蔡元培先生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育任务,这皆能说明,德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初期,德育的效果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基于德育的重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带领学生挖掘美术作品、美术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文化要素,以便将其转化为学生的优良道德素养、人格品质,以此完成“播种美,收获‘美’”的任务,让“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根植于美术教学中。
为了促进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领悟美术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遵循新课标的课程要求,以“欣赏·述评”的艺术实践为主,带领学生品鉴和分析美术作品、理论知识,从悠远清新、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形体优美的美术作品中,感受艺术家的工匠精神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人文元素。
教学活动1——“端午节”:于艺术赏析中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端午节”一课选自“绘画中的节日”拓展综合活动课,其教学目标为“通过鉴赏端午节的特殊手工艺品,溯源端午节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鉴赏的平台,在美术课堂教学上集中展示香囊、艾叶、粽子等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物品,创建以“粽叶飘香的端午味儿”为主题的班级展览,将香囊等物品盛放在透明玻璃或者旋转展示盘中,让学生从它们的外部形态、配色等进行品鉴和分析,初步了解其外形特征,如针对“香囊”,学生可从其襟头、丝布、五色丝线等基本构成要素中了解其配色、用料特点,并从“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图形中明确其外形特征,以此对节日文化下衍生的物品展开初步赏析。在初步观赏过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粽子、香囊等物品的文化象征意义和寄寓的深厚情感,从而启发他们的文化意识,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准备。
在“端午节”这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民俗艺术品的外部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重点解析其文化象征意义,感悟它们的深层内涵。以“艾叶”为例,民间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时节,人们将艾条和菖蒲插入门楣中,或是将其编织为花环戴于头上,这与中医学上“以艾入药”的理论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悬挂艾叶的方式,寄寓自身“除病驱魔”的美好愿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端午节的相关背景信息,他们会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材料和人工制造的民俗艺术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习俗和文化深厚底蕴,并在此基础上阅读与“屈原”相关的历史资料,体会其身上具备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在“欣赏·述评”板块中,除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之外,教师也可以引进专业的美术作品,以“端午节”这一节日主题为中心,选择《雍正十二月景行乐图》——《五月竞舟》作为深度鉴赏的材料,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典绘画作品中的布局、色彩搭配、阴暗变化等方面,尝试分析其审美特征和包含的节日文化,让他们自由表达和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并结合以上两个环节中获得的感悟,通过述评的方式体会艺术作品中深含的文化要素,借此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力和文化感知力,将德育思想与美术教学紧密融合起来。
“造型·表现”是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基础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习得美术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平面、立体和动态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细心观察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明确其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从而于视觉艺术中渗透德育思想,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度挖掘绘画、手工艺品等美术作品中的道德教育元素。
教学活动2——“奇思妙想”:于艺术创造中感悟民风与民俗
“奇思妙想”是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它旨在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视觉敏感度以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他们体会到民间美术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意愿。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各地区以其民族文化为特征,创造了造型各异、形式丰富的民间玩具,反映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悟玩具中的民风与民俗,将德育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创建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展示我国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民间玩具,如风筝、面人、七巧板、鲁班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将这些玩具的实物呈现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触摸实物的方式,欣赏不同民间玩具中包含的造型艺术,从平面图片和立体实物等素材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地大物博、风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使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成为民俗文化的继承人和弘扬者。
在“造型·表现”的教学板块中,当学生对民间玩具的造型有所了解之后,便可进一步培养其艺术素养,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表现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在“奇思妙想”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泥巴、彩纸、竹子、糨糊等美术道具,让他们仿照民间泥玩具、风筝等展开手工活动,在和土、塑性、上色等流程中感受民间玩具的造型美,锻炼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用双手创造审美元素的意识,深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应牢牢把握“设计·应用”教学板块,将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链接起来,让他们将美术作品的审美性和务实性相结合,以此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使其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储备实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教学活动3——“变垃圾为宝”:于创新设计中契合时代发展需求
“变垃圾为宝”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设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环保思维。
当今时代,资源紧缺已然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从这一话题入手,创建美术项目活动,内容如下。
以“旧”换“新”
——“变废为宝”美术设计专项任务
【活动目标】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手工艺品或者生活用品,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绿色环保理念。
【活动素材】废旧矿泉水瓶、废旧纸壳、麻绳、卫生纸芯、易拉罐、玉米芯和玉米须等。
【活动流程】寻求灵感—绘制草图—动手操作—实物展览。
从上述“活动目标”“活动素材”“活动流程”出发,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可供现实生活使用的花瓶、置物器等,将他们创新性想法融入设计活动,以此培养务实型和个性化的人才,体现出“立德树人”理念对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驱动作用。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启示和影响,为增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教师应指引学生在观察生活、艺术鉴赏等环节中,挖掘和提炼美术作品与相关知识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解读和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特色和风格特征,而且他们的艺术品鉴能力、深度解析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皆能有所提升,这也恰好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