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盆泉小学 卢 曦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素质培养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是推动学生形成审美能力与美术表现素养、促进文化素养与创新素养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做好学生素质培养的引路人。
在素质培养背景下,要求小学美术教师深化素质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首先,美术教师应深刻理解美术欣赏教学的内涵意义,重视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重要性,转变教学思想,明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及艺术文化素养,在开展欣赏教学课程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理论讲解与实际赏析的合理分配,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感;其次,学校应鼓励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促进培养美术教师教育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同步发展,做好学生艺术观念及综合素质培养形成的引路人。
教学情境与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有着重要影响,轻松愉悦的美术欣赏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实际意义,能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及效果。在素质培养背景下,教师应积极创设愉悦轻松的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情境,同时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辅助美术教学,规避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下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交流机会的同时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品味美术作品的意境,深刻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例如,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动物王国》作品欣赏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疯狂动物城》引出主题,通过节奏感强烈的、直观的视觉与听觉刺激的音频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积极性,做好作品欣赏准备工作;其次,展示仿真动物道具及相关题材的作品吸引学生,通过创设“动物王国大聚会”的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提出“同学们觉得作品中的动物分别有何特点?喜欢哪一种动物,为什么喜欢这种动物?”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深入情境之中欣赏感受动物的形象美、色彩美且发现不同动物的特征;进而通过观赏动物的版画、欣赏艺术家有关动物的美术名作,在良好的欣赏氛围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表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观点沟通,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观念的融合,打破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隔阂。愉悦的美术欣赏情境及良好的欣赏氛围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降低学生参与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枯燥感与迷茫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美术欣赏教学的效率及实际意义,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流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与文化,是创作者从直观角度出发对自身思想及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属于直观的视觉艺术,美术作品的欣赏需密切结合文化与实际生活。在素质培养视角下,要求美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欣赏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美术欣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类。例如,将《漂亮的建筑》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等作品归类为人类伟大建筑文明的展现;将纸版画、石膏版画等作品归类为珍贵传统艺术的展现;将《拾穗者》和《向日葵》等作品归类为人类审美艺术的享受等,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分类欣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不同艺术作品的理解,为学习美术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作品是提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能力的重要环节。对美术作品主要内容、整体构图、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等外在因素以及对作品传达的情感价值及主要思想的内在含义的整体赏析是欣赏美术作品的两个关键要素。在传统美术欣赏教学中,往往因只注重美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因素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在素质培养视角下,美术教师应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作品,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在掌握作品欣赏技能的基础上,将美术作品欣赏与创作文化情境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传达的思想,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风格,了解美术学习的重要意义。
例如,在进行“青花瓷”欣赏教学课程时,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青花瓷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运用多种方式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课上,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向学生展现青花瓷作品,刺激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在直观的、形象的展示中感受品味青花瓷的艺术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向学生介绍青花瓷的历史及价值,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引出“青花瓷的装饰有何特点?同学们了解哪些青花瓷的纹饰题材?”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初步感受青花瓷的特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自己喜欢的青花瓷,加深学生对青花瓷特征的理解;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感兴趣的青花瓷形象,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
在素质培养与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同时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沟通,通过丰富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意义;同时,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作品不应局限于教材,基于素质培养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美术作品欣赏方式,拓宽学生的美术欣赏渠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引导学生深入认知美术作品的构建与创作过程,促进学生美术表现力与创意能力、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带领学生参观书画博物馆、美术馆及著名的建筑设计等,带领学生参观名家作品,感受榜样的力量,通过组织美化校园环境、校园书画展等校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构建良好的艺术创作欣赏氛围,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审美能力对塑造人格及发展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丰富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美术欣赏教学渠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创作热情,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硬性的评价标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素质培养视角下,要求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积极创新,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际教学,依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不断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我点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实现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与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实效性的意见及建议,使学生在交流中发挥自身见解,推动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学生进步,提升学生参与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及学习的自信心;其次,美术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评价标准,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不同学生的特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有利于促进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持续有效性,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唯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创新,不断探索优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才能持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