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生
(淮北师范大学 安徽 淮北 235000)
北京冬奥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之际,“两个大局”背景下举办的一项重要标志性国际活动。举办冬奥会之际,国际时局复杂多变,全球新冠疫情还在跌宕起伏。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排除万难、克服阻力,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承诺,如期举办2022北京冬奥会,对于中国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体育赛事价值作用,即北京冬奥会社会效应的多样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一性。因此,北京冬奥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更重要的国家财富,既加快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又为中国展示大国形象提供契机,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信心和力量。
体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北京冬奥会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奥运盛会,盛会背后凝结着中国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汗水,广大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共同搭建了国际奥运舞台,诠释了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一起、共筹共办,展示了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心和信心。北京冬奥会是在世界变局以及疫情防控双重叠加背景下举办,困难之大、局势之艰的程度史无前例,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受住艰难困阻的考验。举办北京冬奥会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统一民族意志、凝聚民族力量,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凝聚成有机整体,向世界各国人民宣示中华一体、坚不可摧的国家意志。
北京冬奥会是检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与否的国际舞台,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搭建了重要平台。北京奥运舞台上的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中国意象,无不蕴含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家国认同感;北京冬奥会为中华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提供舞台,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幕式上56个民族汇聚一堂传递国旗、共唱国歌,用手手相传的方式以及心心相通的行动,展示了中华儿女拳拳爱国心,赤赤中国情,生动诠释了中华一体的血脉联系;奥运盛会不但是为体育赛事搭建的国际舞台,更是展示中国人民团结一体的平台,从申办、筹办,再到举办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人民协同合作、精诚团结,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共同缔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1]的北京冬奥精神,同时也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动力和活力。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办好北京冬奥会的基础保障
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共识,它是集共同家国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认知观为一体的集体感认同,并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心理认知的一致性和共识性,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2],它是一种中华民族在历史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整体归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申办2022冬奥会关键之际,习近平通过视频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3],举办冬奥会,特别是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更是加剧了举办2022冬奥会的艰辛程度。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艰难万阻,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前往一线考察调研,多次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一项大事,不仅要办好,还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卓越、办出非凡”[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求“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而且也在实践上促使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外化于行动,指导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如期完成筹办建设工作,如期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各国人民兑现中国承诺。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北京冬奥会工作的现实之需
人民创造历史,团结乃生力量。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都不是哪一个人或是哪一个民族完成的,而是在中华一体的国家认同理念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挥作用。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家国”意识情感,在重要的历史关头,都会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奋身投入到家国建设发展中。用心做事,真诚干事,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民族、融入到国家的需要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极强集体荣辱感以及自觉的爱国情怀[5]。举办冬奥会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尤其是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严峻的新冠疫情,也给顺利举办北京冬奥会带来巨大的阻力,任务之艰、难度之大,能否办好冬奥会,不但维系着国家形象,更是对中国综合实力和能力的一个巨大考验。因此,倡导“全民参与,人人维护”办会宗旨,集民族之力办好冬奥会。冬奥开幕式舞台上56个民族汇聚一堂,传递红色国旗,托起五环之旗,凝心聚力、缺一不可,展现了“浓浓中国情,深深家国味”。冬奥会展现的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中国式浪漫”、赛场上的“冰雪速度与激情”,更是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伟大力量,从基建工人,到医护人员,再到后勤保障人员,每个中华儿女都在冬奥会的各个平凡的岗位上做着非凡的工作。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讲好北京冬奥会故事的应有之义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决定了“荣辱与共”的基本要求,个人荣辱和民族兴衰都与国家休戚相关,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铸就的共同体,各民族既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也有代表先进民族文化的中国故事[6],作为共同体的一份子,胸怀大局意识、集体意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根本遵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北京冬奥会是展示中国形象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讲述感人肺腑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讲好北京冬奥会故事,宣扬中国优秀文化,透过北京冬奥会,让世界全面地了解中国、真实地认识中国。讲好北京冬奥会中国故事,感受大国团结力量,体验中国发展速度,尤其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冬奥会开幕式上56个民族代表齐聚一堂,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怀故事,冬奥赛场上的“冰丝带”“雪游龙”“雪如意”、雪花中国结以及吉祥物“冰墩墩”,每个实物都富有丰富的中国元素,奥运村中的中国美食、中国医药、中国武术等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友人的关注。此外,还有很多发生在医疗团队、消防安全团队、志愿者团队及其各个领域的服务团队,牺牲个人利益,服务国家,服务冬奥,服务人民,书写了一幕幕的感人故事,正是由于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怀揣激荡的“爱国精神”,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正能量影响他人。
民族关系问题关乎着国计民生,关乎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团结是促进民族内部发展和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法宝,尤其是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里,每一个民族都与其他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构成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促进民族团结,就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应像石榴籽一样相互拥抱”。北京冬奥会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舞台,从维吾尔族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担任冬奥会火炬手,到开幕式藏语歌曲响彻国家体育场,再到开幕式舞台上的56个民族同歌共舞,56个民族代表参与国旗传递,56个民族再次触及红色旗帜,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强化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整体性。
族本无界,团结乃生力量,民族团结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把民族团结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愿同世界各族人民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国际奥委会通过一项重要决议,为奥林匹克格言增设“更团结”,既是体育发展之需,也是人类共建、共享美好地球村之求,搭建好北京冬奥舞台是每个中国人的担当和使命,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向世界各族人民兑现的承诺,精诚团结、奋力拼搏,从志愿者、媒体、运动员以及其他的众多的参与群体,无论在台前或是幕后,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形成同担当、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关系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和谐共生,北京冬奥会是展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窗口,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带来持久的活力。
国家认同是共同体的基本要求。没有对国家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就无从谈起。“多元一统”的共同体属性,要求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北京冬奥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舞台,中国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9金、4银、2铜的骄人战果,位居金牌榜第三位,创造了中国参加冬奥会以来最好成绩,带动了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冬奥颁奖仪式上,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让每个中华儿女“爱国之心、之情”由自发性到自觉性地升华,赤诚的爱国之心表露于外,从北京冬奥会中汲取磅礴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北京冬奥会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举办“双奥历程”也给国家和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国际奥委会倡导的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不单是奥运群体宣扬的主流精神,对于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团结相处、和平共处、友爱互助才能生发巨大的能量,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体,才能汇聚力量。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团结的整体,团结协作、储能蓄力,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冬奥会舞台上充分展现和释放;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形成离不开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运动员之间的团结,到民族之间的团结,再到人类的团结,不但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冬奥会对中华儿女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象征着拼搏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燃爆了奥运赛场之内和赛场之外。北京冬奥会上每一个瞬间都牵动着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心,都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精神层面的“破防”,颁奖台上,中国奥运健儿身披国旗、背靠五环,当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泪目,赛场之外,布依族代表周忠垚在触及国旗的一刻爱国之情瞬间破防。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体育精神,正如“双奥导演”张艺谋所说“无畏、乐观、不放弃、不蹉跎,是改变中国命运最初始的动力和最珍贵的情感”[8],这样一种情感,在体育中生动地勾画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鼓舞着、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进步,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正是秉承着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坚持不懈、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中国奥运军团取得了历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取得丰硕成果。
北京冬奥会中国军团在赛场的竞技表现生动地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冬奥国际舞台不仅仅是奖牌的争夺、技艺的高低,更是触及中国人民深层次灵魂的触碰,一边为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拿下首枚金牌的骄子自豪,一边又关注着那些“落后但不放弃”的运动员,以及见证这一精神而肃然起敬的中国人民,正是这些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中国军团以及背后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关注,中国体育健儿和中国人民才能勾画出自强不息的中国脊梁。争金夺银固然重要,但更让人折服的还是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体育精神,不怕输、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是中国前进的持续动力。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共同体要求其成员内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认识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也就是说,高度的“认同”是构成共同体的基础,否则,共同体就乏善可陈、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9],“五个认同”作为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明确了正确处理个人与共同体、民族与共同体、国家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统领社会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本有纲。
激发动力,汇聚合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亲身经历、体验冬奥会的实践中,民族团结更加坚固,民族友谊更加紧密,各民族之间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更加稳固和坚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本身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的认同、最好的诠释,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的巨大力量,也加快深化了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对“五个认同”的认识,国际奥运舞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演绎到极致,也极大地发挥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北京冬奥会中的中国元素与视觉冲击,有力地论证了对“中国认同”,赛场上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国军团,以及每个中华儿女见此情景“爱国主义”油然而生,生动诠释了“血脉相连、情寄心牵”的家国同心;中华民族通过冬奥会大舞台加强交往交流交融,万众一心、共享奥运;赛场内外的中国元素加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绩,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握指成拳、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维护好、保护好“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共建共享民族共同体大家庭,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成事,不断推进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0],提出“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的整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思维和全局性理念,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出发,不断深化民族团结合作意识,谋求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中华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化为一体,同舟共济、同进共退、同甘共苦建设好民族大家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举办北京冬奥会,既取得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功,又收到“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之效,把个人意志服务于民族、国家利益的整体利益价值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家国生死存亡观以及“同舟共命,共赴未来”的整体命运观,诠释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利益大局、荣辱价值之道、民族发展之理以及前途命运相关的共同体理念,尤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共识与共鸣,不是机械的情感渲染,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宣泄与表达。举办北京冬奥会,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使中华民族“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得到凝练和升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1]。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课题,围绕“团结协作”“互利共赢”这一人类发展主题,进而实现“人类一家,天下大同”的梦想[12]。北京冬奥会宣扬的“团结、友谊、和平”奥林匹克精神,从根本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致的,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契合的,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凝聚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冬奥会中付出的努力和贡献赢得国际友人的称赞,奥林匹克杯也是在致敬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北京冬奥会不但是体育交流竞技的舞台,更是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催化剂和助推剂。
体育精神是增强并且能够推动民族团结、协作进取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与中华体育精神具有内在文化的统一性,更与奥林匹克精神相映生辉,在与国际友人相互交流、相互交往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并诠释富有活力的体育精神。举办北京冬奥会,既为弘扬奥林匹克体育精神提供舞台,凝聚起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之力,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举办北京冬奥会,是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京冬奥会中的体现和展现,也是进一步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冬奥会是在新冠疫情下举办最为成功的国际重要赛事,双奥之城留下的丰厚奥运遗产,对于中国发展、对于世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舞台,切实深化“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思想,让北京冬奥精神触及中华民族内在灵魂的激荡与认同。奥运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互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要求,北京冬奥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终点”,更是铸牢和铸就的“起点”。团结协调分歧,友谊和谐争端,和平促进发展,依靠中华民族共同体演绎出的大国力量和大国速度,为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团结而奋勇前进,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