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语境下的生态阐释

2022-04-07 20:17黄胤辚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形态范式文明

黄胤辚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结晶,蕴含丰富、优越、超前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新方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所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坐标,归纳、厘清、总结生态文明的新内涵,是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要义。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新内涵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新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阐发,亦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实践的综合概括。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范式里,生态文明的内涵旨趣在现实与理论的双重维度都得到充分的拓展与完善。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演进历程,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向和谐的复归。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3]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征目标,这充分凸显“生态文明”的价值地位。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与生态建设实践的不断融合,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更具有思想的深度、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南。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新内涵体现在人与生态关系、主体的生态理念、生态建设三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生态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粹。在人地关系方面,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经济与生态的联动发展应协同并进,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立足于大历史视角,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6]不难发现,辩证的生态哲学向度表征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新阐释。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范式里,讨论人与自然关系之创新,是与其纵向、横向的关系形态对照、比较、研析之下,从而明晰其重构之维度。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不只是语境的转换,而是关系的全面重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建设自始至终秉承防治结合的总体生态建设思路,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最根本的客观基础,善待自然,便是善待人类自身。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7]因此,回归自然本身,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革新传统发展模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理论指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8]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方向指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人类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

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理论指向,是兼顾生存、发展、生态的多维并进,最终实现共赢,并将共赢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以生态造福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态体现,将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果切切实实惠及人民。生态保护的核心就是人与生态的共存,在于人与生态的和谐。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协调人地关系皆是立足于人民的立场。

(三)新发展路径的生态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生态建设路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实践以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为依据,切实合理开展。具体来说,新发展路径的生态实践体现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构建、系统发展的宏观指南。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创新。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9]为前提,充分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法论,开辟绿色发展的新道路。

其次,人与自然共同体的构建。实践表明,人与生态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联动关系。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0]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11]的重要论断。依此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人与自然的共同体,融合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的经验,是对生态发展路径指南的更新,以全新的关系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最后,系统发展的宏观指南。整体的宏观视角下,统筹发展的现实路径。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系统发展的宏观生态指南亦是如此,以“万世”为时间坐标,以“全局”为立场,统筹人与生态的平衡,推进新发展路径的生态实践。

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新内涵,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实践,阐释了生态向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涵盖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理论指向、新发展路径的生态实践三个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新内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前行方向,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建设提供新示范。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的满足。生态亦是不可或缺的畛域,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态诉求,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依此而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担当的时代使命,一方面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另一方面是完成人民赋予的时代之职责,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因而,从哲学维度、战略维度以及发展维度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脉络,明晰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整体向度。

(一)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生态践行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生态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体系的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在生态向度对实践活动的指引作用尤为明显,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叙述生态的文明演进、系统治理、整体保护。首先,我国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整体构建,是以唯物史观为分析视阈,将“人——生态——社会”作为平行整体,分析其整体演进顺序的脉络,并对其进行分析、联系、总结,廓清叙述结构,从而形成生态文明演进的叙述方法。其次,我国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以系统治理为综合引领,强调生态治理的系统化,避免生态防治分散化、个体化、零乱化。最后,生态保护的整体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实践,重新定义生态保护的范畴,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结构整体保护,有效避免单一、局部、片面的保护。

其二,辩证法在生态领域的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出辩证思维,在理论架构、理论践行、理论发展皆蕴含辩证法思想。具体而言,“两山论”生态思想彰显辩证思想的精髓,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作为辩证转换,强调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协调共生,不以发展为理由去牺牲生态环境,而是以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实践前提,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不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联系紧密,文明的兴盛与发展亦是如此。从辩证法的实现角度来说,人类的活动与自然的保护互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其三,赓续“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有机融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历史表明,马克思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进行结合,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4]“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作为整体审视的方法,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实践指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语境中,“解释世界”指涉对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改变世界”则是生态建设实践的实践,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复归。

(二)战略维度:国家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有效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包含生态指向。概括而言,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富裕,是全方位的整体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裕、文化富裕、生态富裕等综合的总体富裕。

从战略层面的指向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义。将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深度结合,从而搭建生态保护战略的桥梁,有助于完成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的总体布局。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始终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推进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不断推动生态现代化与生态理论体系的联系互动,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有机融合。

(三)发展维度: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生态建设的智慧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5]全球生态治理是当代的重要现实命题,只有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双重角度,深入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应用与实践,才能完成全球生态治理的总体生态联动。实践表明,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肩负大国的担当,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为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要以人与自然的联合来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价值观念契合,也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在生态向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的着力点,更是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方向遵循,兼顾人类活动与自然保护的和谐统一。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实践秉承绿色发展的基调,重塑人与生态的关系价值,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嵌入人类社会的生态基本向度,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践行。依此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经验,并以新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生态绿色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方向、新模式。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态的时代命题急需科学回答,即生态文明应往何去、生态建设的路径指向何方、生态文明应如何契合生态实践。正是基于生态的时代命题,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方向指引,在生态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生态思想的精髓,为实现共同富裕愿景中的生态富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进路。具体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离不开生态文明实践架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经历实践考验的正确认识,是历史与实践的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生态领域的拓展与应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分为阶段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最终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基于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考察。而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则是实现我国文明建设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生态建设实践。

(一)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制度的系统化、现代化、立法化、科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重要向度,也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路径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充分契合生态的时代之意,更好地阐释着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旨趣。正如习近平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16]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是生态现代化的文明体现,并包含制度、现代、立法的生态因子,这与往昔的生态文明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整体建构,是基于现实状态的适应,是顺应客观存在的转换,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前提,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推进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在于系统化、现代化、立法化、科学化,使得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具有多维的兼容性、前瞻性、科学性。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制度的系统化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整体性前提,并以生态整体系统作为展开视阈,进而统筹局部、规划全局、相互联动;生态文明制度的现代化,即制度体系适应当代的生态状况,具有现代化的张力;生态文明制度的立法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关键,为生态实践筹划实践方向、实践路径、实践范畴,规范我国生态实践的建设路径,为我国生态实践指明建设方向,从而解放生态实践的桎梏;生态文明制度的科学化,是指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依据于科学、指向于科学、落实于科学,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整体建设提供正确的科学指引。

(二)中层筹划: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宣传、生活的维度

人类文明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是以新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7]为引领而展开的生态实践活动,这相较于“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以及“牺牲自然,发展经济”等旧式落后生态理念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具体而言,其不同之处体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新形态下的生态文明理念追求人与生态关系的健康、和谐、兼容,在包容共存的关系中,不断推进生态保护与持续发展。因此,将新生态文明理念注入教育、宣传、生活,可以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地传播新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的践行,平衡人与生态的关系,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生态教育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意蕴,并涵盖多个教育层级,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要将生态学的理念、思想、价值融于教育互动过程,从而激发社会形成正确生态观念,为生态文明的构建夯实思想基础。

其次,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宣传。生态宣传是生态建设实践的重要环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有效、快速、简洁地传递至主体,从而在宣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主体的观念、思想、行为,使主体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落至实处。因为,思想理念的诞生、更新、发展,不仅需要实践的检验,也需要合理、正确、有序的宣传,使思想理念的光芒愈发熠熠生辉,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指引效能。

最后,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活。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主体日常生活的基本向度,有助于主体观念、思想、行为的总体革新,使其真切地体会到日常生活的生态性和人与生态联系的紧密性。生态文明理念嵌入主体日常生活,是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阐释,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应用。

(三)底层逻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长线思维,构建人与生态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曾鞭辟入里地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8]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相互并存、荣辱与共。尤其当代,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的重大命题,正如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9]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已经渗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联系也充分地体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的助力,自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人类社会的呵护。

随着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日常联动也愈发密切,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与自然界的保护更是息息相关。因此,构建人与生态共同体是人与生态和谐共存基础上的实践拓展,将人类与自然置于同一基本维度,形成人与自然的合力,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人类社会、自然界三者的关系。

当然,人与生态共同体是广泛且明确的概念,广泛之处在于构建的生态共同体是包括自然界里的各种具体生态形态,而明确之处在于共同体是涵盖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人与生态共同体的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彼此之根基。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着力架构人与生态共同体的现实路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然要义,也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向度。具体来说,架构人与生态共同体的路径指向,一方面在于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于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立足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深入地阐发生态文明意涵,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具时代的阐释力。

(四)潜层规律:绿色发展新范式对资本逻辑旧范式的超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断,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范式,立足于自然与发展和谐共生的辩证维度,打破了西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元对立思维,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推动发展范式的革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创造的绿色发展新范式,是对生态建设实践的深度汲取,开辟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实现对资本逻辑旧范式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2]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新范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

在哲学层面,绿色发展新范式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构建成一个整体,深刻地阐释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这一范式立足整体角度,在把握整体性的基础上,协调整体与部分之间共生,实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联动。

在发展层面,绿色发展新范式创新了发展的模式、路径、方法,革新了发展思维,将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者进行协调联动,实现生存方式的转型。显然,绿色发展新范式实现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效益。

在生态层面,绿色发展新范式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重要综合考量,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作为基本遵循,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与经济发展最大化的有机平衡。由此可知,绿色发展新范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实践的创新,也是对以往发展范式的超越。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制度的设计、生态文明理念的阐扬、人与生态共同体的构建、绿色发展新范式的推进四个方面的生态文明实践,有力阐释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效益之间的有机关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案。

猜你喜欢
新形态范式文明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请文明演绎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漫说文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