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2022-04-07 20:03张静尼玛拉姆王欢
关键词:思政课抗疫思政

张静,尼玛拉姆,王欢

(1.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6;2.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力度空前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和阻击战。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不是偶然的,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生动的实践诠释。在这场抗疫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典型事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自2020年初至今,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下简称教育部),下至每一个思政课教学课堂,都在探索如何将抗疫元素与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以期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抗疫故事的价值引领和育人效能。基于此,本文拟从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厘清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挖掘什么抗疫元素→如何挖掘抗疫元素→如何激发抗疫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三个维度分析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应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拟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期让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场抗疫阻击战所反映的深刻道理,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促进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同步提升。

一、价值逻辑

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进程中,要努力做到课程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将抗疫元素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能够以改促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能够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借“时代样本”之力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促进其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同步提升。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题中之义

2019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高校育人功能,思政课是关键,要求思政课不仅要讲知识、理论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同和信服。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一直是思政课的重中之重。

通过讲好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故事,去消解同质化的认知困境,提高思想的洞察力,影响其行为改变,这些教学方式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3]。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化危为机,将疫情危机转化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充分发掘并运用疫情中涌现的感染人、打动人的鲜活资源[4]。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利用好新形势、把握好新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问题,坚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减少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抗疫元素包含抗疫精神、抗疫行动、抗疫舆情等,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谱系,最为典型的时代样本,也是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将抗疫的鲜活素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抗疫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传递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3]58。通过对比国内外抗疫中国的行动和选择,传递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能够发挥抗疫元素“共情”和“行动”的力量。当前,教育部、各高校和思政课教师都在探索将抗疫元素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的融入多是举例式的分散融入、“自娱自乐”式融入,融入的深度、广度、高度、密度、黏度等有待继续强化。要想真正发挥抗疫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与解读,找准其与不同思政课的衔接点,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要讲出抗疫元素背后的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增强抗疫元素的思想性、理论性,提升思政课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二)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内在要求

“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5]。数字化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等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和特色性,也要有融入时代元素的自觉,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需求。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疫情防控这本鲜活生动的实践教材,把抗疫精神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阐释全面、阐释深入、阐释透彻[6]。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这场抗疫阻击战的见证者、亲历者,有的是一线医护者,有的是疫情防控的志愿者,有的是新冠病毒疫苗实验者。将抗疫元素有效融入思政课中,讲好抗疫故事,讲青年学生身边的抗疫故事和英雄人物,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诉求,使当代青年学生对这场抗疫斗争伟大实践的大量事实和完整过程形成深刻体悟以及更加全面、系统和清晰的认识。当前,一方面,思政课仍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时,知识仅停留在表层,不仅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没有发挥出抗疫元素的价值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对抗疫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仅停留在“理论掌握群众”的知识灌输环节,而要以抗疫精神为立足点,实现理论灌输和实践养成的有机结合,不断激活和满足青年学生关心时事的思想理论需求和政治参与需要[6]115。将抗疫元素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采用探讨式、启发式、参与式、讲述式的沉浸式融入,借助抗疫元素回应学生关切和时代问题,进一步缩小思政课与时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学生要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强化学生对抗疫精神与抗疫行动的认同,其树立更加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认同。

(三)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价值的客观必然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旗帜,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人民主体、人民至上等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革命的主体和历史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7]。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唤醒了普通民众,使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具有了现实内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历经百年探索,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并始终牢记和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2021年,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切为了人民,一切都要依靠人民是新时代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党要始终坚守的初心和本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代价果断按下经济发展“暂停键”,全力抗击疫情。作为全国疫情防控斗争的重中之重,武汉总体治愈率达到94%,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不放弃任何希望[9]。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积极开展援外抗疫行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先后提供医疗物资、派遣医疗专家组、提供疫苗援助等,为世界抗疫贡献“中国力量”。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在抗疫过程中得到充分彰显[10],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样本和时代样本,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载体和阵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契机,结合抗疫元素讲好、讲透、讲深、讲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彰显这一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问题逻辑

将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需要解决抗疫元素的资源挖掘问题,即抗疫元素是什么、如何发现和怎么使用的问题,所以需要从“挖掘什么抗疫元素→如何挖掘抗疫元素→如何激发抗疫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三个维度,构建抗疫元素的资源挖掘体系,为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实践支撑与依据。

(一)设计抗疫元素挖掘框架

有效识别和确定抗疫元素是将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条件。在抗疫的不同阶段,抗疫元素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侧重点是不同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不同思政课与抗疫元素的“接口”也是不同的,需要合理设计抗疫元素挖掘的框架与结构。抗疫元素是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多层次的,它以抗疫精神为中心,包括抗疫奇迹、抗疫理念、抗疫行动、抗疫过程、抗疫成效、援外抗疫行动、抗疫舆情,以及抗疫中的大国担当、志愿者精神、社会舆论等,都是抗疫元素的重要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从国内到国外,从实物到虚拟等,都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比如抗疫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的理念,依法统筹疫情防控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等,要以理论观照实践发展,挖掘出更多能够引领学生价值判断和塑造的“知识硬通货”[11]。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的重点,有理有据地挖掘具有思政属性的抗疫元素,释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产力[12],并将其有效地体现在教学的知识点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各门课程各有重点,在将抗疫元素融入其中时要坚持体系化、系统化,在深度、高度、精准度和丰富性上做好功课。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广泛,相关素材和资源的存量丰富且分散,与青年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要重点挖掘以抗疫精神、抗疫榜样人物和英雄人物、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技抗疫的实践等抗疫资源,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创新精神、法律精神培育等方面着手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史料为主,教学资源相对固定,要通过重点挖掘抗疫过程中显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相关内容,以史为鉴,坚定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政治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强知识性、强理论性、强逻辑性,资源存量固定、集中且厚重,要通过挖掘抗疫行动、抗疫过程和援外抗疫行动等,通过中外对比的方法,帮助青年学生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与本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资源丰富且分散,具有强知识性和强逻辑性,与社会发展实际密切联系,要重点从抗疫过程中的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依法统筹疫情防控的实践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等挖掘相关内容,讲好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优势,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国家认同。在此基础上,不同课程之间也要实现联动协同备课,体现思政课程的内在关联性,形成体系分明、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可操作性强的抗疫思政元素库,避免抗疫元素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的浅显化、重复性、遗漏等问题。

(二)明确抗疫元素挖掘原则

鉴于不同课程教育重点的不同以及抗疫思政教育资源和内容存量及其可拓展空间的不同,思政课挖掘抗疫元素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尤其是一些课程中含有抗疫元素较少的课程,要挖掘有效元素,实实在在能够与课程相衔接的元素,不能为了挖掘而挖掘。要“去伪存真”,不能为了宣传抗疫成效生硬地将无效元素与思政课程结合,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必须要体现抗疫元素资源与各课程的内在关联性。

二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习近平强调,思政课要“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青年学生是这场抗疫阻击战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简单的故事和案例不一定能满足其需求。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做到“供与需”和“教与学”相契合,了解学生需求,回应学生关切。将思政课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认识抗疫元素背后的制度逻辑、理论逻辑和思想力量,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3],保证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三是坚持协同融入原则。抗疫元素上接基本原理,下接时代问题,找准教学“接口”和学术“接口”,是各门课对抗疫元素最生动最全面的诠释。不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有相似性但也有独特性,要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构建“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各门课程之间、课程与抗疫元素之间的多元协同,实现多课程、多主体、多形式的协同联动,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地挖掘抗疫元素资源,抓重点和关键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准投放。

四是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要结合地域、学校、学生、专业等特色和优势等,在抗疫元素挖掘过程中确保资源挖掘的丰富性、全面性、独特性和针对性。在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要确保融入内容、方式与手段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与价值。

(三)有效融合抗疫元素与课程

将抗疫元素与思政课有效融合的方式就是激发抗疫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统一。通过讲述抗疫故事,将中国抗疫奇迹的实践行动与时事热点问题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国家认同。将抗疫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深层次融入,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抗疫元素中所包含的中国元素和社会元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层层递进、逻辑一致的方式确保融入的有效性。不能只将抗疫元素作为课堂吸引学生关注的“噱头”,也不能只是简单列举,不能流于形式,要在学理层面,要挖掘抗疫元素背后的深层逻辑、道理和规律,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关切和社会问题,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和价值。在政治层面,要结合抗疫元素回答和讲述好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尽量挖掘抗疫元素背后更深层次关于人性、价值、发展战略等价值意蕴,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与认同。

二是实质性融入,将以理服人与以事实为依据相统一。抗疫元素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要素决定了二者存在关联与耦合的可能性。在将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不能是“自娱自乐”式、蹭热度、盲目跟风式的融入,也不能是“走过场”“吃快餐”“两张皮”式的无效融入。要将抗疫元素的具体内容与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实现无缝化衔接、精准化融入,做到不错位、不异位、不越位、不缺位,以抗疫行动与实践为事实依据,结合思政课相关理论与知识点,有效融入与衔接,将以理服人与以事实为依据相统一。在提高学生对抗疫事实认同时,也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三是全方位融入,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不同思政课程之间要打通抗疫元素的挖掘、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从宏观上统筹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程的方式方法,推动不同课程形成协同效应,避免在教学上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抗疫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出现机械性的简单重复或者既定存在事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真空地带。同时,各门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调整抗疫元素融入教学的策略与路径,在统一的基础上突出课程特色。

三、实践逻辑

抗疫元素是一个完整而丰满的谱系,要找准其与各门思政课的衔接接口,突出问题导向,将抗疫元素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让其从“有形覆盖”转变为“有效覆盖”。通过剖析抗疫元素的内容,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与不同课程或不同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抗疫元素理论化,讲出抗疫元素背后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学术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大学生在知识体系和信仰上同步提升。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让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化,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温度、广度、深度与高度。

(一)教育主管部门搭平台促交流

2020年3月,教育部举办“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这是挖掘抗疫元素思想政治教育效力的典型。同时,北京组织专家录制30期“老师请回答”疫情防控特别电视节目,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打造17堂形势与政策课。辽宁以“讲战‘疫’故事 铸强国使命”为主题,请湖北战“疫”一线归来的工作人员讲述战“疫”故事。各地各高校针对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系列成绩,但成效参差不齐。不同课程抗疫元素与内容的重复使用与讲述、同一课程的抗疫元素融入方式与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获得感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有整体性思维,要重视顶层设计,对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要有系统化的安排与战略部署。纵向上来看,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资源沟通与共享。通过思政课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范例演示等多种形式,遴选优秀抗疫元素教学案例,并发放至各省份的思政课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主要起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作用,提供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同时也要鼓励各地区各高校,结合各地情况进行创新,突出特色性和差异性。在横向上来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各学会也要积极举办各类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比赛,以赛促教。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全方位探讨挖掘抗疫元素,提升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二)校院两级加强制度建设

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贯彻落实还需要学校和学院层面的支持推进以及保障配合。首先,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机制的建立。推进抗疫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高校党委的核心作用,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师工作部和校团委等多个部门,通盘考虑,做好做实抗疫元素的全面挖掘、全方位融入,并确保融入的价值性与有效性。其次,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打破思政课的课程壁垒,实现课程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抗疫元素内容及其融入路径:一方面要完善思政课之间的资源交流机制,各课程组在资源挖掘本课程相关抗疫元素及其融入方式的基础上,要通过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不同思政课之间的交流合作,各课程有重点地融入不同的抗疫元素,尽量避免资源重复或遗漏,打造“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各课程要明确挖掘抗疫元素的重点,明确抗疫元素与课程结合的知识点,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还要讲“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交流,将抗疫元素中较专业的内容,如疫苗研究等,通过与专业课教师交流,深化对抗疫元素的理解,更好地帮助思政课教师挖掘抗疫元素内容。最后,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基于校院两级听课制度,通过领导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对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对融入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和实践性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和反馈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感觉和课堂效果,不断更新抗疫元素的内容及其融入方式,确保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三)教师强化资源挖掘与使用

真正做好抗疫元素全方位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得靠教师、靠学生、靠课堂。需要一支业务水平精湛、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讲清楚抗疫元素背后的理论知识、制度力量和实践逻辑;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与老师一起讲好思政课堂中的抗疫故事,共同挖掘抗疫元素。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挖掘抗疫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将理论知识与抗元素相结合以及挖掘抗疫元素的自觉,能够根据中国抗疫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梳理,保证抗疫元素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以确保思政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吸引力,以提高学生获得感。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抗疫元素背后的基础理论知识,挖掘抗疫元素的学理性与政治性。教师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抗疫元素背后的制度力量、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赋予抗疫元素具有说服力的学理基础,将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信仰。最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协同合作挖掘抗疫元素,讲好抗疫故事。高校学生大多是抗疫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而且抗疫各环节高度透明,互联网信息公开全面,学生对抗疫行动与实践了解较多,也有自己的理解。一方面,要根据时代要素和学生特征,挖掘与学生需求和专业等相关的抗疫元素,确保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的精准性和特色性,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要协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增加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挖掘抗疫元素,既确保了抗疫元素资源的丰富性与全面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凝成一条心”,形成了全民参与、全面布控的抗疫格局,创造了中国的抗疫奇迹,取得了抗击疫情阻击战的胜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需要铭记这段历史,也要深刻认识这段历史。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需要将抗疫元素全方位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理论的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将抗疫元素仅仅融入思政课是不够的,抗疫元素是一个丰富的谱系,内容多维多元,也需要借助课程思政的力量,将抗疫元素作为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丰富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另一方面也会提升抗疫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多管齐下更好地弘扬抗疫精神,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抗疫的时代价值,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与信仰,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思政课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