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2-04-07 18:22刘芳丽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史大学生教育

刘芳丽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是时代的召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为奋斗目标,勉励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和勇气,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新辉煌[1]。

(一)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精神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的政治素质、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和价值取向等直接关系到党的百年基业永续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如期实现,关系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引领力。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精神,是党和国家之大计,学校之大任。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是一部践行理想信念的奋斗史,是用爱国精神铸就的华彩乐章。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没有爱国精神的激励,就没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立足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远离低俗、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培养爱国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党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让大学生从腥风血雨中回顾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有利于大学生倍加珍惜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党史是最好的励志片,让大学生从世纪沧桑巨变中感悟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责任担当,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国梦孜孜奋斗。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让大学生从党和国家的繁荣兴盛中追溯共产党人的运筹帷幄和伟大壮举,有利于大学生汲取智慧和力量,厚植爱国精神,积极践行强国志。

(二)追寻奋斗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腥风血雨中发展壮大,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愈挫愈勇、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爱国精神,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族谱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唱今朝、历久弥新的精神宝藏。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追寻党的奋斗足迹,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和伟大创造,深化对党的全面认识,破除一孔之见的片面认识;对每个奋斗足迹背后故事的深入学习和深度挖掘,有利于大学生自觉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滋养奋斗精神。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了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光荣传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摸索前进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些优良传统与作风是党永葆政治本色和旺盛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是再创新辉煌的动力源泉。让大学生在党史学习中领悟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利于培养对党忠诚、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优良政治品质。红色基因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光芒万丈,是永不过时的精神宝藏。大学生是赓续革命精神血脉的主力军,传承红色基因,大学生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三)感悟思想真谛,强化使命担当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2]。思想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政治坚定的前提。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感悟真理魅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信”至关重要。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兴盛,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大学生深入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自觉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社会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拨云见日,解开思想迷雾,善于甄别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干扰,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只有在正确理论的熏陶下,大学生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守政治本色。大学生在党史中感悟思想真谛,汲取智慧和力量,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觉担负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勇立潮头,追梦铸魂,在不懈奋斗中为民族复兴大业倾尽全力,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涵养品格意志,激励成长成才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以来,在不同发展阶段涌现出了大批人民英雄,他们高尚的品格、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好的精神养料。通过党史学习,大学生从刘仁堪、杨靖宇、彭雪峰等革命烈士的壮烈故事中学习他们为革命理想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坚贞不渝的革命气节和英勇奋战的伟大斗争精神,激励大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勇往直前;从焦裕禄、王进喜、杨善洲等社会主义建设者模范代表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难困苦、科学求实、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伟大奉献精神,激励大学生求真务实、不惧困难、顽强拼搏;从航天英雄、劳动模范、大科学家等身上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激励大学生发奋图强、增强本领、奉献社会。百年党史中鲜活的革命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伟大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涵养大学生品格意志、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动力源。铭记英雄、学习英雄的光荣事迹和崇高品格,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崇德修身,培养敢于吃苦、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形成坚韧不拔、永不言弃、愈挫愈勇的坚定意志,砥砺大学生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二、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党史教育取得的成绩

1.开设了党史教育相关课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倡导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继往开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等学校开设了中共党史相关课程,对军队干部、进步青年学生开展党的经验、教训、重大决议等相关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史学家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胡华编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国革命史讲义》成为当时各高校的主要党史教育教材。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对党史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197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开设中共党史的目标、重大意义、内容等进行了新定位。1985年,全国大多数高校用“中国革命史”课取代“中共党史”课,该课一直到1998年被“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取代[3]。2005年,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筑牢理想信念堡垒,各高校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课(以下简称“纲要”),让学生了解党的奋斗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护党的领导,为国家新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2015年,根据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在与时俱进原则指导下,“纲要”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涵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内容,成为学生党史学习的重要教材。部分高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党史教育相关选修课,夯实了大学生党史教育。

2.党史教育内容日渐丰富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党史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拓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新能量。新中国成立初期,专科以上学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在资源有限的年代为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素材。改革开放前夕,新设的“中国革命史”课程让学生多视角、全方位了解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和革命成果,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后,在“实事求是”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必修课,使大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党的光荣奋斗史、走过的弯路、经受过的挫折、取得的伟大成就。随后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都是对中共党史的补充,为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时期党的重大决策、方针和政策,客观评价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历史素材。随着党中央对党史教育的高度重视,党史研究硕果累累,党史文献、革命人物传记、回忆录、革命影像等党史资料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详实资料。新时代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的重要讲话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材料,使党史教育更加生动、鲜活,增强了党史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党史教育形式日趋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党史教育由现实课堂向网络平台、实践活动空间拓展和延伸,使党史教育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当前,课堂仍然是进行党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同时注重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线下通过网络媒介融声像色于一体,进行绘声绘色地党史理论讲解,为大学生掌握党史理论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线上建立党史教育专题网站,为大学生推送知名学者关于党史教育的专题讲座、革命著作赏析、党史人物评论及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大多数高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辟了党史教育的实践课堂,通过党史知识竞赛、党史演讲比赛、红歌比赛、读书会、党史专题讲座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深化党史学习,感悟思想真谛;通过播放革命影片、红歌、画展等让学生在时空隧道中追溯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体悟伟大革命精神;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苦岁月,了解党的发展历程。一些高校将党史教育融入重大节日、纪念日、庆典等活动中,为学生敲响警钟,勿忘历史,铭记革命烈士,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奋发有为中为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党史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

通过教育部、科研机关、高校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改革,大学生党史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党史教育不够重视,没有明确的计划、目标、任务和教学大纲,党史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呈现出边缘化现象。二是缺乏专业的党史教师,部分兼职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党史知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党史课枯燥无味,难以吸引学生眼球。再加党史课工作量大,大堂课难以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导致党史教育效果甚微。三是由于受西方文化、网络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对党史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党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

2.党史教育实践机会少,缺乏规范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实践机会较少,且缺乏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较少。党史教育活动局限于学生社团在清明、“七一”、“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的缅怀、纪念活动,参与者以社团成员、学生干部为主,学生参与人数较少,党史教育普及性和覆盖面较低。二是党史教育活动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性。许多高校党史教育活动缺乏统一部署和安排,学校各部门、社团按实际需求各自开展活动,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出现教育资源浪费和重置的现象。三是党史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主义明显,实效性不强。由于时间、场地、经费、师资队伍等因素制约,党史教育实践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形式主义表现突出,活动落实不到位,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四是实践活动以参观、缅怀、祭奠等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以点盖面,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3.党史教育与新媒体融合度较低

当前,党史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下,实施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育人为辅的育人模式,党史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现实中,党史教育与网络媒体融合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滞后。部分高校疏于网站管理和维护,党史教育网站建设止步不前,党史教育网站内容陈旧、更新慢,缺乏吸引力。线上与线下教学互补性、互通性价值得不到充分彰显,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党史教育进程。二是教师媒体应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部分地区高校互联网教育技术相对滞后,教师新媒体应用能力弱,导致党史教育与新媒体融合度不高,党史资源挖掘不充分,使党史教育效果欠佳。三是网络新媒体在党史教育宣传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抖音、快手、微博、短视频APP等媒体已成为人们学习、获取信息和记录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有些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断章取义,播放娱乐化党史视频和短片,容易混淆主次,给党史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4]。

4.党史教学系统性不强,教育机制建设滞后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和完善,党史教育成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列入必修课,这两门课包含了党史教育相关内容,对普及党史知识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党史内容所占比例较少,政治性较强,且重理论阐述轻历史叙事,党史教学系统性不强,学生掌握的党史知识呈现出碎片化、零散性等特点。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学生党史学习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复习、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考研考公政治学习过程中,平时很少积极学习,功利化思想明显,党史学习停留在表面,且呈现出局限、呆板、碎片等特点。由于党史教育缺乏长效机制,以应试为目的的党史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党史学习难以入脑入心,教育效果不佳[5]。同时,校园党史学习宣传以传统的广播、影像资料、征文、画展等为主,新媒体应用不足,停留在重大纪念日,党史学习常态化、生活化不足,缺乏健全的校园党史学习宣传机制。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媒体和制度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载体,确保党史教育硕果累累。

(一)以课程教学为依托,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高校是党史教育的主战场,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是培养大学生爱党情、报国志、强国行的主要举措。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必须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打好红色底色。一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公共课中增加党史教育比重,把党史教育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通过讲解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让学生深化对党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党,在行动上愿意跟党走,做到知史爱党。二是开设线上、线下党史选修课,通过讲解党的重大事件、党史人物和赏析党史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革命先烈的伟大爱国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做到知史爱国,积极践行爱国理想。三是邀请中共党史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学生做党史讲座,通过理论升华、知识拓展、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党史熏陶,在与专家互动中解开思想迷雾,推动党史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四是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思想观念,自觉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授课水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增强党史教育实效性。

(二)以实践活动为桥梁,彰显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习近平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6]要紧紧围绕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上好“党史课”,充分彰显红色资源资政育人功能。学校利用三下乡、夏令营、红色之旅等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观、瞻仰、考察红色教育基地,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思想升华,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在“七一”“八一”“一二·九”等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话剧表演、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了解党的历史,深化思想认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与丑化党、抹黑党的反动言行作斗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在重要人物诞辰、重大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通过举办各种悼念、祭扫、参观活动,缅怀先辈,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立志为国家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7]。同时,学校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社团、党团等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党史教育资源,通过党史书籍读书会、党史宣讲、知识竞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党史学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史教育。

(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构建党史教育新平台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超越时空界限、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点,是当前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新时代,高校必须因势利导,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优势对大学生开展党史教育。第一,建立党史教育网站。在坚持主流价值观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建立党史教育网站,设计富有吸引力的网页,开设重大历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成果等专栏,配备相关党史图片、纪录片、影像材料、漫画、音频、文字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在现党史故事,吸引学生眼球,提高网站的利用率和价值。第二,利用电视媒体强化党史教育效果。通过推荐或组织学生观看党史题材电影,如《大渡河》《红旗漫卷西风》《大会师》,让学生在赏析中接受精神洗礼,在畅谈观后感中互学互鉴,增强党史学习效果。第三,搭建党史教育新平台。利用微信、QQ、快手、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创建党史教育新平台,扩大党史教育覆盖面、渗透力和传播力。把红色故事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讲好党的故事,提高党史普及率,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

(四)加强教育机制建设,为党史教育保驾护航

制度是人们办事的行动遵循,是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强化党史教育成效,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史教育机制,为党史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逻辑遵循。一是建立健全党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着眼全国党史教育现状,建立统领全局、普及性的党史教育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无缝对接、同向而行,确保党史教育全覆盖、无死角。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党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因地因校制宜,深入挖掘、整合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编制党史教育教材,丰富党史教育课程内容。二是建立高效化部门协作管理机制。高校要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加强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教务、学工部、校团委等优势,凝聚各部门管理智慧,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党史教育稳步开展,取得实效。学校出台党史教育协作管理方案,细化流程,压实责任,确保党史教育取得实效。三是建立全方位校园宣传引导机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新闻、微信和抖音平台播放党史教育宣传片和红色歌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党史文化,渲染党史学习氛围;通过展栏、文化长廊、艺术展品等以文字、图片、漫画形式定期展示、更换党史故事、党史人物事迹,形成党史教育长效机制。

恰逢百年党史之际,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筑牢党的根基、开创新的时代辉煌。广大青年学生要以党史学习为契机,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兴盛积极贡献力量,在奋发有为中谱写新的历史华章。

猜你喜欢
党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