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

2022-04-07 18:22:43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气骨气底气

陈 伟

(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志气、骨气、底气自古以来就是镶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民族的希望。志气、骨气、底气决定隐性教育的方向,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符合培育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特点,是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有效途径。

一、隐性教育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关系

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隐性教育,既能丰富显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又能让抽象的志气、骨气、底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网络阵地建设、社会实践活动、革命精神弘扬等隐性教育方式走向具体。基于隐性教育视角下开展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需要明确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与隐性教育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契合性。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等显性教育手段不同,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隐蔽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者不对教育过程加以焦点关注,教育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在实施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学习有机结合,激起受教育者潜在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容易出现的厌倦想法和情绪,使受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主动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和学科背景。其次,教育者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地将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专业背景、就业前景、全方面素质提升等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接纳隐性教育模式,不再认为自己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应该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显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实现全面育人。

(二)志气、骨气、底气的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气”关联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孟子·公孙丑上》),道家的“欲静则平气”(《庄子·杂篇·庚桑楚》),唐代韩愈认为“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送浮屠文畅师序》),等等,都认为“气”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状态和气度。志气、骨气与底气展现的亦是一个理想人格应有的精神状态,只是其内涵侧重于不同方面。首先,志气与志向、理想相关,展现的是破釜沉舟、抱负不凡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阐述了志与气的关系,认为志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第一位,气处于第二位,心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其次,骨气与品格、意志相关,展现的是铮铮铁骨、刚强不屈的精神气质。孟子认为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文天祥在国难当前抒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于谦借吟石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表达不避千难万险,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忠诚清白品格的可贵精神。再次,底气与信心、信念相关,展现的是胸有成竹、志得意满的自信心态。回顾革命斗争历史,毛泽东写下了“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言壮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全党“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3]。随后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都强调了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分别体现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精神风骨和能力与自信方面。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念,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武装自己,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基础上,树立理想,坚守人格操守,坚定必胜的信心。

(三)隐性教育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契合性

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潜隐性等独特品性,通过将理想信念、精神品格、自信教育等内容融入到生动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锤炼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信心和信念。

1.教育方式统一

隐性教育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教育方式统一,主要体现在渗透性。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其形式上的寓他性和内容上的融合性。首先,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不以实体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开展,而是把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隐性教育寓于其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普遍存在的,为人们所普遍感知的,而其本身的存在是相对潜隐的。换言之,实践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单一的,而内在的目的、意图、内容却是多重的[4]。其次,开展隐性教育,要在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植入隐性教育内容之魂,达到教育与其他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相融合,而不是僵硬地融入,为相关的实践活动“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是“灵魂”,相关的实践活动是“躯体”,“灵魂”与“躯体”在隐性教育中是高度一体化的。

2.教育内容相符

隐性教育和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均强调在生活中习得教育内容。隐性教育把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即教育从生活出发,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一是隐性教育的生活性体现在“大处”与“小处”的相统一。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着眼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培育高尚情操、增强自信心,着手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小事,把“大道理”与“小事情”有机结合,凸显了教育的生活性。二是应然与实然的相统一。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寓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教育,指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因此,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既从理论的应然中开展,用理论指导生活,也以现实生活的实践阐释理论。三是情、理、行的相统一。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要以理服人,亦要以情感人,以行导人。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融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信息的交流,在共同参与中深化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感悟。

3.教育实施协同

隐性教育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相互协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二者实施的开放性。隐性教育的开放性一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开放性。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具备“全天候”的特点,使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成为处处可做、时时可为的常态化活动。二是教育实践形式的开放性。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展现,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氛围体现、新媒体平台显现,如志气、骨气、底气教育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渗透,可以通过图文、音视频、AR、VR等形式呈现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寓教育于各种新媒体技术之中。

4.教育过程互通

隐性教育的潜隐性主要表现在施教过程的潜隐性和受教结果的潜隐性。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把教育目的、内容等渗透到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中,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深刻表现隐性教育与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过程的互通性。另外,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没有明显地感受到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实践存在。因此,大学生在参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会被暂时的遮蔽,不会即时地表现出来,而是具有滞后性。

二、隐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现实困境

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从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实效性,但仍需要辩证地看待开展隐性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教师主导性弱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5]。因此,在以隐性教育视域下开展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掌握施教的主动权。目前,许多教师在高校开展隐性教育时存在弱化主导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形式化。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部分教师未能巧妙地将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开展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带学生看电影、听音乐、参观教育基地等,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教育内容,忽视了潜在的教育效果,不能实在地让学生长志气、增骨气、厚底气。二是教师话语权降低。教师在显性教育过程中具有明确的主导权和高度的话语权,单一导向教育内容,传播形式呈现单向传播。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未能直接显现,教育形式多样化,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呈现多元化,甚至有歪曲教育内容的现象。另外,当今社会信息化让学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师的话语权。

(二)教育环境复杂化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场域在多元环境的影响下,从社会的现实空间延伸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更加复杂了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环境。一是不良思潮的渗入。信息多样化的新时代开拓了多元文化信息的交融贯通,给不良思潮创造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无节制地歪曲中国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弱化了大学生的志气、软化了大学生的骨气、分化了大学生的底气。二是网络泛化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支撑了网络泛化,给消极网络内容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直播泛化、网络思潮泛化、网络舆论泛化”[6]通过新媒体平台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腐蚀了大学生的远大志向、消解了大学生的坚毅品格、锈蚀了大学生的过硬本领。比如网红为了博取流量,不惜一切代价“卖惨”“扮丑”,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不利于大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三是资本市场的涌入。资本市场捕捉大学生的心理,迎合大学生的心理诉求,推出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消费产品。比如,媒体公司制造流量明星,游戏公司开发沉迷游戏软件,网络公司打造获利直播平台。因此,多元的信息也造成环境的复杂,各种未经筛选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正在慢慢地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增加了困难。

(三)教育效果不明显

当前,隐性教育与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已经得到融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二者融为一体化的程度还不高,从而影响了隐性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开展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实际效果。原因有三,一是教师未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未从思想层面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缺乏主体自觉性。另外,部分教师的人文社科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未能得到有效融合。二是校园宣传的体量与学生的需求不符。在校园文化宣传中,虽然有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和官方网站都想营造教育氛围,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但是推出量极少,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和广泛宣传,学生受文化氛围的感染力度不大,因此很难实现隐性教育渗透的实际效果。三是高校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体系。高校中的各个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联动,使隐性教育的育人潜力没被激发,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三、隐性教育在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等[5]。高校应结合教师主导性弱化、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校园舆论导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方法和手段,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真正地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挖掘隐性教育资源:革命精神

教育主体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隐性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主要方法和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证明,青年是造就伟大革命精神的青春力量,丰富的革命精神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根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锻造的革命精神彰显着青年的志气担当、精神风骨、底气自信。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要在弘扬革命精神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弘扬革命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为新时代大学生指明前进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奠定情怀根基。高校可以通过在教室、图书馆、寝室楼等地张贴革命英雄、革命事迹挂图,定期展播革命精神故事、开设革命精神文化讲坛等,寓教于景、寓教于物、寓教于事,营造极具志气、骨气、底气元素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革命精神文化的潜在的、无形的教育能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精神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强化。

(二)运用隐性教育载体:新媒体元素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时候可以善用新媒体元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推进新媒体与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实际效果。一是用新媒体理念打造主流阵地。以新媒体的“用户思维”“场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让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吸引大学生的注意,融入大学生生活。把大学生放在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开展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让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二是用新媒体信息充实教育资源。新媒体融入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有效方法是坚持内容为王,要充分发掘和遴选优质的教育资源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等。三是用新媒体素养提升实际效果。教师作为开展大学生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主要力量,教师要注重自身新媒体素养的提升。在价值观方面,教师要强化新媒体理念;在知识方面,教师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在技能和技术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四是用新媒体载体拓宽传播平台。要搭建好新媒体教学平台、利用好新媒体社交平台、构建好新媒体监管平台,形成“载体合力”,切实提升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建构隐性教育课程:课程思政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的其他专业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资源,这些课程中蕴含的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爱国思想等隐性教育元素,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课同等重要的意义。高校必须加强利用专业课程进行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研究,充分挖掘隐藏在这些课程中的宝贵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资源,尤其要加强与提升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隐性教育的意识与水平,真正使“课程思政”成为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能力与技巧,既要考虑到思政价值的正确引导,也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结合。二要激发“思政育人”的潜力、彰显育人特色。教师要在保持课程知识体系专业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把课程打造成潜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又要结合所在地域的特色内容、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育目标、学科专业的实际,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召力。三是要正确评估“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结。隐性教育视域下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内容的同时,能够感悟到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内涵,从而在学生身上体现教育效果,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则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四)拓宽隐性教育途径:社会实践活动

志气、骨气、底气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意识,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外化出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加深对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理解和认同。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己,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奉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坚强不屈的精神骨气,增强实现伟大梦想的底气。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志气、骨气、底气内涵的感知力度;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要对志气、骨气、底气内涵有理性的认知,进而升华为精神意志;人生历程中,大学生要从自身的人生历练中感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意义,在新征程中不断践行理想信念。

青年大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殷殷嘱托。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在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不仅要把握志气、骨气、底气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也要直面在开展志气、骨气、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挖掘革命精神作为教育资源、运用新媒体载体、建构课程思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长志气、增骨气、厚底气,进而成长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志气骨气底气
企稳的底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华人时刊(2020年19期)2021-01-14 01:17:00
人小志气大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2
盖叫天的骨气和风格
朽木颂
老友(2020年2期)2020-03-08 14:25:40
心底无私底气足
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 08:51:30
为政底气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0
欲望与志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42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