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习力:智能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转向

2022-04-07 15:41王伟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创造性人工智能大学

杨 倩 王伟宜

(1.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11; 2.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当今社会,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促使被智能机器取代工作岗位的“新无用阶级”(1)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16.产生,人类遭遇全面技术性失业的风险可能随时来临。在此背景下,大学培养适应工业大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已无法满足智能时代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和突破,只有以当前智能时代对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为着力点,变革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的现代化。

一、创造性学习力:智能时代劳动者生存和发展要求

(一)智能时代劳动者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改造外部世界的水平空前提升,人的智力也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快速发展。(2)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9.但智能技术进步过程中人们操控外部世界力量逐步增强的同时也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以及遭遇科技颠覆的危险。具体来说,其一,社会生产环境和个体职业生涯的波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智能时代的每一个过渡都伴随着新生产方式的孕育和新行业领域的滋长。与以往不同的是,智能时代以生产出具有相似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为特征,而智能机器的持续升级会逐步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劳动者排除出直接的生产过程之外。尽管技术变革造成机器取代人工的同时也会催生新行业、新领域、新岗位(3)玛雅·比亚利克查尔斯·菲德尔.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核心概念与基本内容[J].开放教育研究,2018,(3):27-37.,但由于智能时代以知识和科技为基础,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速率的加快促使社会生产方式更新迅速,行业更迭周期大为缩短,这就决定了人们要随时理性应对不断变化的生产环境,并不断进行职业的合理判断和选择,才能降低失业和发展受限的风险。其二,外界环境充满了史无前例的复杂性。以往任何时代人们所要面对的无非是“人-人”共处以及“人-机”共处,而智能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必然,人们同时面对和调整“人-人”共处、“人-机”共处、“人-机-人”共处已经是一种现实,这就意味着人只有具备超越传统读写算的更高层次内涵的素质,才能有效识别和处理自身与多样化外部环境的关系,实现与外界的协调融入。其三,伦理问题急遽升级。智能技术开启了人脑活动的机器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知识深度学习实现了自主的知识创造,这个过程并不受伦理的限制,不仅使人类的生产生活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预防歧视等不可回避的伦理问题,也容易使人类社会遭遇“科林格里奇困境”。其四,人的主体地位遭遇危机。智能机器通过模拟人的思维逻辑及自主学习进行智能化知识生产,产出原本需要通过认知、实践和顿悟才能得到的知识,这不仅使人的知识学习越来越依靠虚拟场景,改变了人对外部环境的多样性适应,把人变成了同一性知识产品的附庸,打破了知识多样性,更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突破技术的工具属性,挑战人与技术的主奴边界,动摇人-机之间的主奴关系。同时,硬件、技术与数据成为智能时代人们所面对的主要客体,特别是数据会超越土地和机器成为新的稀缺资源(4)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73.,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理性审视、判断、使用和掌控技术与数据的能力,否则将无法客观地把握多样化的外部世界,最终有可能为技术和数据所主导和控制,导致主体地位的丧失。

(二)智能时代劳动者素质结构具有多维性

智能时代职业转换、技术异化、社会关系异化等都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5)张学敏,周杰.技术变革下“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新时代马克思核心教育思想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6):7-17.,决定了劳动者素质结构的多维性。其一,高度开放趋动性。智能时代人的素质结构是高度开放趋动的,因为只有如此,人们才能根据时刻变化的社会生产要求去超越自身和环境的限制,实现与外界的再融合,而封闭的素质结构将人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严格限定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工作和活动领域的封闭性,无法满足社会的快速复杂变化要求。其二,丰富多维性。人的素质结构本身就是包含了生理、心理与思维等素质的丰富多样的综合体,智能时代则要求这个综合体及其每一层面素质的内容和类型都更具层次性、具体性和独特性,以从容而理性地面对日益多元复杂又变化多端的社会生产环境,而单调素质结构的限制使人难以超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实现自我和社会的协调共生与发展。其三,终身建构性。智能时代生产生活环境的动态多变需要劳动者凭借自身开放多元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学习和自我调整,在与外界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完成社会的建构以及自身建构,这一过程是劳动者为满足自我发展需求终其一生都在实践的过程,因此是一种终身的建构。

(三)创造性学习力成为劳动者素质的核心

智能时代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来及时适时地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调整与自我超越,以满足时刻变化的社会生产要求,这个过程充分彰显了劳动者素质结构向度的多元性。劳动者素质结构的开放、多元、建构的特性向度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耦合,从而促使各自特性向度在一定程度上变异以更好地应对充斥各种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学习力则是各素质特性向度赖以扩张的核心维度,是劳动者获得多元、开放、终身建构的素质结构的内在源泉和动因。但与工业社会的学习不同,智能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的综合性、开放性、复杂性、变化性使得学习本身所蕴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求大大提升,是学习者以知识、技术和经验解决不确定的、未知问题的“创造性学习力”。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智能时代社会环境持续变化,劳动者通过解析自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进行自我判断和调整,以实现与环境的再融入,已经从非经常性发展为经常性。劳动者再融入的过程本质上是人自觉发挥主体性、主动反思和积极探索的过程,是充分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第二,劳动者的素质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中逐步提高和完善的,是人自觉发挥能动性在不断的创造性学习中逐渐建构的,因此,智能时代的学习本质上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断建构的过程。第三,劳动者的素质结构是在自我与环境的协调中建构起来的,这一过程中个体如何审视自我、环境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个体就会如何选择与外界相处的方式,而这与充满差异性的个体经验累积和知识获得密不可分,因此是一种富有个性和独特性的学习创造过程。

综合来看,创造性学习力集中反映了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人的特有品质“自由个性”。本质上,个性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持续增长的过程。机器作为人从事生产劳动的产物,其制造和使用是人类劳动独有的特征,承载的是人的意志。(6)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7-198.传统机器到智能机器的变化,开启了从生产自动化向智能自动化的转变,但说到底,仍未改变其作为“对象化的知识力量”的本质。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劳动者应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获得创造性学习力,它是劳动者得以推动社会进步并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最应具备的最有价值的核心素质。

二、创造性学习力:大学人才培养的传统与变革

(一)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历史维度看,每一次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兴起都带来社会生产和教育的重大变革,而大学回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大多以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为逻辑起点。中世纪大学在“探索真理”与“获得实际训练”之间保持着适当张力(7)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欧洲大学史(第一卷)[M].张斌贤等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2.,其培养的人才既具备追求真理的能力,也满足了中世纪社会对医生、律师、教师、牧师等专业人才的期望。文艺复兴后,大学通过引入修辞学、希腊文、历史、诗歌等课程进行普通教育,以培养身心和谐、凭借“闲逸好奇”探究真理、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绅士,之后发展为培养自由教育人才,并使牛津和剑桥等古典英式大学合法化。到19世纪,为满足国家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需求,德国大学通过推行单学科教授和高度专门研究完成大学改造,依靠追求“纯粹知识”培养拥有从事任意专业和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的人才,英国新大学历经“工人讲习所-技术学院-大学”的过程迅速成长,美国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赠地学院则更有意识地培养专门的农业技术人才以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提供自由教育为初衷的牛津、剑桥、哈佛和耶鲁大学等老牌名校遭受猛烈冲击的同时,也深刻意识到国家、社会和市场的作用,从而不得不作出改变。20世纪以来,“威斯康辛思想”处处开花结果,大学通过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重要需要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

大学自中世纪发轫直至卷入社会中心,一直在不断通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与自身形式满足特定社会与历史时期不同程度的需求来获得合法性地位,从单纯地探究真理发展到探索科学、揭秘自然、促进人类社会和国家进步,从专注于学生理智训练发展到培养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其社会属性和社会功用不断得到彰显,合法地位亦更为坚实。倘若大学固步自封,社会不能从大学中获得它所需要的东西,其他机构将在大学之外产生并将大学取代,(8)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大学也会逐步走向没落。这由牛津和剑桥等古典大学最初拒绝新科学和科学研究从而间接促使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社(1657)、英国皇家学会(1660)等大学外科研社团的兴起可见一斑。因此,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探索的核心阵地,应及时回应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对劳动者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主动变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从而帮助劳动者实现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形成。

(二)智能时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变革

由于社会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规格和质量不可避免地处于变化之中,有时甚至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时大学人才培养只有主动回应这些变化才能保持合法地位,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如果忽视其自身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逻辑,为外部的即时需求所困,就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迷茫又无序的发展困境。大学在社会力量牵引下走向社会中心的过程中,其通过培养人来保存和发展知识的目标和使命,亦在工具理性的强力支配下,受到功利主义、技术主义与职业主义的深刻影响,逐渐放弃价值理性和认知理性的导引,发展失衡,突出表现在专业教育繁荣而普通教育式微、科学教育兴盛而人文教育薄弱、个性化教育缺失等方面,虽然能在较短时期内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历史来看,英国的城市大学和多科技术大学、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等大学的兴起是回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其产生之初均强调实用的职业技术训练及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逐步摆脱单纯的职业教育性质,转而向传统大学靠拢,体现出对高深学问的价值追求,并从注重专业教育到强调自由教育,从而能以深厚的人文底蕴闻名于世。这进一步展示了大学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自身成长逻辑的制约,即与满足社会的即时需求相比,对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的探求更为重要(9)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8.。当今智能时代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相应地,大学就要抓住根本性的变化,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的核心能力“创造性学习力”为导向驱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重视现代化人才培养中普通教育、人文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价值,为学习者学会创造性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使劳动者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取得可持续发展,这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智能时代大学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范式

(一)建立创造性学习人才培养范式

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新的议题,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议建立学习型社会,强调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重要责任,2016年其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进一步将“学习”进行升级和重新定义,突出了学习与环境、过程和集体等要素的紧密联系。(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40.“学习”内涵升级背后的本质意蕴是学习是创造性的。具体而言,现代人的学习与他人、智能机器、整体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变化具有紧密的互动生成关系,现代人需要从根本上发挥独立自主性、能动性来理解和运用这些关系,从而实现创造和创新。这一过程是人的主体性持续增长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建构的过程,最终将促进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多元向度素质结构的形成,促进学习者创造性学习,使学习者由“工具人”走向“主体人”,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这个角度看,创造性学习力是学生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集中体现,大学需要以创造性学习力培养为逻辑起点来驱动人才培养范式根本性革新,这是大学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重任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现代化变革的前瞻理念和根本责任。

大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是一种“教学范式”(11)Robert B.Barr and John Tagg,“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hange 27,no.6(November-December 1995):12-25.,大学是作为提供教学的机构来培养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责任和学习过程。智能时代的关键能力集中反映在彰显现代人“自由个性”特有品质的创造性学习力上,而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把学习权交给学习者,把大学变为真正促进学生产生创造性学习的机构,这就需要逐渐消解教的体系,重塑支持学生“自由个性”养成的学习体系,建立一种“创造性学习范式”。从传统标准化教学范式到现代创造性学习范式的嬗变,不仅反映出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已经由知识传授进阶为能力培养,更反映了社会环境与知识生产传播方式的变化。工业时代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工业经济所需要的是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具有规定知识技能的标准化劳动者。与此极为不同,智能时代的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并且充斥着各种伦理问题和主体性危机,同时,知识生产传播的速度与途径发生了改变(12)蔡宝来.人工智能赋能课堂革命:实质与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19,(2):8-14.,知识数字化成为鲜明的特征,这些变化都昭示着标准化教学的社会基础和知识基础均不复存在,智能时代所要求的劳动者多元、个性、创造的素质特性无法再通过以往生硬的、冰冷的、僵化的标准化教学来养成,而只能经由柔性的、灵活的、富有创新思想的创造性学习才能获得。在创造性学习范式下,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存在,教师和学生在学术共同体内进行有关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个性化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独特个体,由此,大学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学习评价都需要进行重新定义和建构。

(二)以高阶素养为具体培养目标

高阶素养,指应对复杂环境、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是超越传统读写算的素养,包括人文素养、复杂思维素养、技术与数据素养等。注重高阶素养对人的生存发展所可能产生的深刻社会意义在智能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首先,人文素养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彰显了人文、人性以及人类共同的伦理原则,(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5.为人们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进行独立自由的思考、理性交流、价值判断和批判性思维等创造性学习思维和活动提供源泉和动力,可帮助人们形成理性的情感和价值观来识别和处理自身与多样化外部环境的关系,亦有助于人们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对人的异化或者超出伦理边界等问题。其次,复杂思维素养一般包括批判思维与系统思维等,能够帮助人们对概念、信息与观念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及运用,有利于从全局性视角、整体性视角、发展性视角处理复杂系统中的问题与关系,从而摆脱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为创造性学习、人的主体性地位坚守、人工智能理性发展及其超越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再次,技术与数据素养指掌握机器软硬件的操作、理解机器的运行机制和原理(14)刘爱生.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解读《不惧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9,(1):46-52.、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及拥有理性的技术与数据意识,这可为智能技术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尤其是理性的技术与数据意识可帮助人们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导和规训面前保持理性的警惕,防止因意识滞后带来的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规范数据所有权和运行机制,从而合理发挥人工智能为人们谋福利的理性价值,以防人工智能如“显微镜”一般窥探、控制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而不自知、不作为。

概言之,高阶素养能帮助人们理解智能世界的构成,赋予人们使用和掌控智能技术以及最终超越智能技术的力量,是智能时代劳动力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为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提供基础支持。学生只有具备了高阶素养,才有可能理性理解、判断、选择数据与技术,并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才有可能运用技术与数据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思想和观念,而正是这种创新才充分体现人在人工智能面前的主体地位,使人能够面对各种前所未见的转变,应付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种不确定性。由此,当前大学需围绕高阶素养的培育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促使学生智能展现与人工智能截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从根本上推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

(三)构建多元开放的现代化课程

智能时代学生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与高阶素养的培育,都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联系性,《反思教育》则把知识重新界定为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态度(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8.。这就意味着大学的课程体系要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提供开放、包容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条件。需要以创造性学习力培养为导向,以高阶素养培育为基本目标,构建多元开放的现代化课程体系,以应对社会变革要求。

具体来说,现代化课程建设应凸显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加强开发跨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由两个甚至多个相关知识领域构成,但不是相关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真实生活问题解决、学科议题研究为核心的问题解决学习或项目学习,学生通过整合运用多学科思维、知识与方法进行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培养复杂思维素养、创新精神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凸显人文主义课程。人文主义课程应涉及哲学、个人发展与社会关系、人类与环境、艺术、媒体素养等主题,侧重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包括道德、环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思维与能力。智能时代人文主义课程要素应渗透在每一门课程中,尤其应与人工智能课程相融合,侧重通过实践案例使学生建立与外部世界的有意义联系,激发学生反思、理解、再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支持融入个性化课程。丰富的个性化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保障。个性化课程设计应逐步深入拓展,分阶段进行,初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帮助学生探索兴趣与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学术写作等通用能力,中后期可与跨学科课程相融合,围绕社会问题、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开展项目研究。四是开设系统的人工智能课程(16)张海生.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问题与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2):37-43.。人工智能课程不仅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必修课,也应是各学科专业领域的通识课。应系统开发有助于不同学科领域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知识、方法与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核心课程。这些要素在课程体系中渗透,进一步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跨学科个性化课程等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突出基本技能课程、人文主义课程、人工智能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均根据年级融入相应的项目或主题,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研讨课、主题课、活动课等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及高质量的问题解决。多元开放的现代化课程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广度、深度和延展度,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多元学科背景、拥有跨领域和跨行业理解力和整合力的创造性人才,更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对智能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水平,使学生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具备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他们的核心专业领域的能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合理应用。

(四)融入设计思维与智能技术探索现代化教学方式

智能时代的学习生态圈样态应是充满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个性化学习,它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内驱动力、促进创新能力生成为目的。具体来说,其一,注重个性发展,强调以学生兴趣为中心,通过融入具体的问题解决,使学习过程实现个体兴趣与研究主题、社会实践的最优结合,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差异化和个体化;其二,由学生主导和推动,学习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因而它是基于内部驱动的意义学习,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其三,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开展创新性实践,有利于创造能力培养。显然,个性化学习是从根本意义上践行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全部意涵,其结果也自然指向了创造性学习力的养成。为此,大学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惯性,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探索。

当前问题与项目式教学是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比如如何开展才能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祝智庭认为设计思维方法有助于实际问题解决。(17)祝智庭,李锋.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1):83-88.设计思维方法是一套用于问题解决的方法论,强调以人为本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观察、可视化、方案构想与原型设计、主动探究,(18)Roy Glen et al.,“Teaching Design Thinking in Business School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13,no.2(May 2015):182-192.核心是不断重新思考和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艺术、管理等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后被引入课程设计与教学领域以回应智能时代的要求。融入设计思维方法的课程教学,更加强调从学生个性需求的角度开发有意义的项目、主题与问题,注重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

现代化教学方式不仅包括融入了设计思维方法的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也包括积极尝试智慧教学、混合式教学、交互式学习等融合了智能技术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主动将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8)等文件均强调利用智能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当前疫情之下,我国大学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尽管这是由于疫情带来的被迫变革,属于“无奈之举”,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与能力都未做好充足准备,但却为所有大学师生提供了在线教学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师生对技术的认识,增强了通过技术与教学融合实现教学深度变革的信心,为疫情后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从被迫到主动、从偶然到常态的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总之,大学应主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探索,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均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力为导向,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关键,从根本上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培养个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品质,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利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创新智能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关系到大学能否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和学的内容与方式都将发生巨大转变,学习是蕴含更多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学生评价应从纯粹注重学习结果转至目标和过程的有机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活动参与质量、实践操作、项目报告等学业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评价具有天然的优势,不仅可以分析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对以往纸笔测验难以评价的复杂能力和素养进行分析,(19)田爱丽.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时代学习评价的变革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09-113+121.更有利的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把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提供更具体的、紧贴学习情境的、交互性的、及时的反馈,(20)桑德拉·米丽根等.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习评价方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4):45-57+185.促使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学习的形成。可以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使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形成性评价的生成过程,(21)Bill Cope and Mary Kalantzis,“Big Data Comes to School:Implications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search,”AERA Open 2, no.2(April-June 2016):1-19.从而终结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同时,学生在与评价主体的强化互动中,不断调整与选择学习和评价内容,使评价本身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评价能力,推动真正有效学习过程的生成。

当前,大学应在遵循教育和研究基本伦理的前提下,慎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学习评价的尝试,因为这是人工智能与大学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及人才培养精准化的必然选择,也是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下构建大学教育新生态的关键诉求。同时,大学在进行学习评价创新实践的同时,也应着重考虑大数据的数字痕迹能否有效地反映学习成果。换言之,过程数据只有包含了能解释学习必要因素的充足信息,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可靠且有效的判断。因此,确保评价工具的质量亦成为大学进行精准评价与个性化评价的关键。

四、结语

智能时代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挑战,劳动者的素质结构特征只有呈现多元向度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创造性学习力是劳动者各种素质赖以扩张和增长的内在源泉和动因,成为劳动者素质结构的核心维度。当前大学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主动自觉地进行变革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力。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大学只有以创造性学习力培养为逻辑起点来驱动人才培养范式的根本性革新,才能理顺大学人才培养与智能社会发展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大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范式”,通过建立“创造性学习范式”来进行整体的人才培养范式变革,从而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变革的重任。创造性学习范式要求学习权回归于学生手中,师生共同进行有关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交流与合作,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创造成为具有自主创造能力的独特个体,由此大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产生创造性学习的机构。创造性学习范式的重构需要消解教的体系,重塑学的体系。为此,大学应紧紧围绕创造性学习力的培养,将人工智能融入大学变革的诸核心要素,重建以高阶素养培育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开放的现代化课程,探索融入设计思维方法与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智能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总之,通过构建创造性学习范式来推动学生创造性学习,既是人们终身发展以及应对技术、环境、认识进步等诸多挑战的需要,也是大学改革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有机融合的内在要求,是当今大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创造性人工智能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