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萍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而实现文化强省建设是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省际落实。福建作为文化大省,理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更多力量。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这为福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6月,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提出推动优秀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11月,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提出今后5年的任务,其中包含要“加快精神文明和文化强省建设”[2]。基于此,2021年底,福建提出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3]。在“十四五”期间,坚持推动优秀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能力提升工程,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成为福建文化强省战略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八闽文化,也称闽文化,福建文化。八闽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八闽文化是八闽文化中最为精华、最为核心的构成部分。优秀八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诸如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等典型地方特色文化交融互动,形成了优秀八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优秀八闽文化特色鲜明,极具个性,具有多元性、包容性、海洋性、革命性等突出特征,深刻展示了福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筑福建文化强省的精髓及关键。
优秀八闽文化经过悠远的历史沉积,影响深远。如妈祖信俗文化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扬名于世,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海丝文化提倡“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成功申遗,进一步加强了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支撑;福州马尾船政文化延续了40多年,积淀了中国近代先进工业、高等教育、传播翻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忠心报国、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此外,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优秀八闽文化还具有“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文化优势[4]。总之,优秀八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了福建文化强省的底气,搭建了福建文化强省的根与魂。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和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要在“在精神上强大起来”[6]。福建以优秀八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省,为筑牢意识形态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优秀八闽文化是福建文化强省战略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福建文化强省战略需要以优秀八闽文化助力文化建设。除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之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和闽南文化等优秀八闽文化亦享誉世界。朱子文化起源于福建武夷山,孕育着讲信义、重伦理、明道理、尚节制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7];闽南文化的精髓在于“敢拼会赢”,凸显出爱祖恋乡、崇尚拼搏、重视教育的品质[8];客家文化承载着爱国爱乡、艰苦奋斗、穷则思变的品格[9]。这些最终凝结成“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福建人民运用地方文化资源,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福建的生动实践,使得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重要指示为传承发展优秀八闽文化指明了方向。在新征程新发展上,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0],传承文化基因,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再转化。近几年,福建以文化强省为目标,不断助推优秀八闽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和汲取优秀八闽文化中的精华并进行创意转化和科技提升,使优秀八闽文化从内而外 “活化”,实现由“量”到“质”的高效转化,从而成为福建高质量文化发展的 “助力器”[11]。经过不断努力,福建通过“互联网+”“旅游+”“绿色+”等方式,持续推动优秀八闽文化的再创造、再转化,走出了一条符合福建发展、具有鲜明福建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使优秀八闽文化展现时代风华,发挥以文化人、以文悦人、以文富民的作用[12]。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等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整理,积极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努力打造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不断推动优秀八闽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十三五”以来,福建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搭建了文化公园、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参与打造了大量广受观众喜爱、体现福建人情风俗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山海情》《绝密使命》等影视作品,以及《福:中国传统的福文化》《八闽文库》等文字作品,这为进一步传承文化基因、讲好福建故事和传播福建声音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福建已推出32个党史教育基地,并接收3000多万市民预约参观(数据截至2021年底)。用好福建红色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对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具有积极意义。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不断推动优秀八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福建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优秀八闽文化再创造、再发展,并不断总结地方工作实践经验,形成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21年底,在顺利举办世界遗产大会的基础上,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提升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实施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朱子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福建文化品牌,兴盛福建文化产业,让更多福建文化“走出去”。
“福”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及人生态度。 “福”字不仅代表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蕴含了优秀八闽文化中“福人居福地、招徕福人游”的美好愿望,更有学者认为“福”文化是八闽文化的精神内核[13]。“福“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不仅是文化标识,还是福建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精神结晶。“福”文化蕴含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内涵和重实践、重实效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观是相通的。“福“文化立足于福建省情和实践发展,为文化传承注入生机与活力。弘扬“福”文化,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传统、守正创新,实现福建人民奋斗造福、生活幸福、一生享福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4],而两岸的“乡愁”集中体现在对“根文化”的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岸同胞的精神归属,传承优秀八闽文化精华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福建地处沿海,是全国著名的侨省。全球华侨以广东人、福建人为主,福建华侨总人数约1580万人,占41%[15]。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文化同造,具有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的“五缘”优势[16],是深化闽台文化交流、凝聚海峡两岸人民情感的纽带。“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17]。加强优秀八闽文化传播,有利于加强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及民族认同,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近几年,两岸不断深入挖掘优秀八闽文化中的特色教育资源,以通促融、以情促融,支持祖地文化、闽台文化走进校园,运用校园新媒体讲好祖国大陆发展和闽台融合故事,增强师生民族情感及文化认同,唤醒闽台大学生对“根文化”的重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福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两岸文化共识、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主旨,打造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等两岸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夯实两岸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这对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推动闽台文化交流迈向多层次、宽领域、大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接近70%的省份陆续发布了文化强省战略的规划与目标,整体呈现出东部先于中西部,经济发达省份建设较快的趋势。文化强省的指标可分为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制度体系,创新转化能力和传承人等[18]。从这些指标考察,福建在实现文化强省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19]。优秀八闽文化曾在历史长流中大放异彩,泉州海丝文化在宋元时期作为海洋文化的代表昂扬于世界之林。如今,福建省拥有文化馆97家,博物馆40家,公共图书馆94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5A级景区10个,旅游示范城市(区)2个,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但从总体来看,福建省文化产业呈现寡而不优、散而不强的特征,亟待改善。具体表现在:(1)文化产业效益不容乐观。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GDP达4.88万亿元,但文化产业产值不足全省GDP的5%,低于全国平均值(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占GDP的10.41%),远远低于云南省的10.3%[20]。而北京市、上海市、云南省、湖南省、山东省等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早在2011年就达到5%。(2)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略显不足。从财政支出情况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基本上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左右。而我国2019年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45%,不足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其中,福建省文化事业支出不足全国比重的2/3。(3)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21]。目前,福建的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不够丰富, “云”文化领域产出有限,优质作品较少。从整体而言,福建的公共文化资源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还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优秀八闽文化更多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创新与转化后劲不足,发展欠缺活力。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许多年轻人并非对传统文化不“买账”, 而是表示“看不懂”“欣赏不来”[22]。一方面,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式样接受度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优秀八闽文化的创新与转化不足,其传播与流行多局限于福建省及周边地区,很少“走出去”。受这些因素制约,优秀八闽文化的传承发展陷入价值保守主义的困境。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八闽文化需要做好对外传播、提升文化创新与转化。
优秀八闽文化传承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人才培养工作遇到瓶颈,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断层化现象。首先,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目前,福建省国家级文化传承人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他们坚守初心,将祖辈的技艺传承至今,尽管已经白发苍苍,依然在一线进行创作和传播。其次,传承人断层严重。许多传统文化往往以师徒制、家族制、衣钵制方式传承。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承人的预备人才改变了职业选择,放弃了传承人身份,成为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甚至出现了“传承人不带徒弟,带的徒弟不是传承人”的现象。虽然有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与学校建立合作教学关系,但真正有天赋且适合传承的学生并不多,就算有的学生资质不错,能否坚持下去又是一道难题。以闽南布袋戏为例,目前仅有漳州一所布袋戏专业院校每3年培育招收一届,6年才可出师。布袋戏对技艺传承人要求极高,要求十几岁的学生每天必须练“童子功”6小时以上,只有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出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莆仙戏名旦王少媛坦言,曾为学校培养35名学员,最终仅有1人留下从业。总之,优秀八闽文化老一辈传承人在一定岁月后或停业或改行,且长时间没有招收到合适的传承人,文化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文化建设要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2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21]。近几年,福建省将文化建设立于关乎全局发展的关键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及赴福建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扎实推进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工程。
在文化强省战略下推进优秀八闽文化高质量发展,既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又要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文化产业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做大、做优、做强福建文化产业;聚焦文旅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增强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治理等热门议题和领域的关注[24],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持续打造“福”文化IP,讲好福建“福”文化故事,既实现文化的薪火传承,又实现文化本身的时代更迭;坚持高质量的文化发展理念,既要“撒芝麻”更要“摘西瓜”,加强宣传保护力度,加快传承发展步伐,坚持以质取胜,兴盛文化产业,使优秀八闽文化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5]。“两创”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为福建文化强省战略下推动优秀八闽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今后福建省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福建省应紧扣时代,以“两创”理论为指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深耕不辍,深入挖掘优秀八闽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创新,让优秀八闽文化展现出恒久魅力和时代光华;同时,将优秀八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福建具体实际深度融合,促进优秀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福建样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6]进入新时代,应以科学严谨又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优秀八闽文化,持续推动优秀八闽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激发优秀八闽文化的生命力,促进福建省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跃变。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福建省经济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福建大力打造“三坊七巷”、船政文化等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品牌,深入挖掘“福”文化主题精品线路,持续传播优秀八闽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优秀八闽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了优秀八闽文化由挖掘到利用的高效转化。优秀八闽文化深刻体现了福建人民“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以及实现“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的责任和担当,充分展现出福建人民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从“数字福州”“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福建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着力打造文化交流品牌,增强文化输出能力,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27]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现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福建人民作为优秀八闽文化的创造者和发展者,也是最为有力的时代推动者和践行者。“创新的根本在人才”[28],在传承和发展优秀八闽文化过程中,要重视优秀八闽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做好文化传承人的“传、帮、带”,尤其是“技艺传承人”“文化关键人”的培育。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扶持传承人培养,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优秀八闽文化人才的保障及激励政策,重视传承人的实际需求,从生存、温饱到发展等环节去考虑人才的接续培养问题,让传承人有业可就,无后顾之忧。如此,标本兼治,使优秀八闽文化“后继有人”,从而缓解传承人老龄化、断层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