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宁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在2021 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实践作了“九个必须”的科学凝练,其中强调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是党对宗教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于妥善解决我国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我国宗教健康传承,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信教公民近2 亿,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1],“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14.4 万处”[1]。我国的信教群众绝大部分分布在基层,宗教领域的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大部分宗教事务产生于基层,党的宗教政策则主要落实在基层。当前,我国基层宗教工作呈现多面向、多领域、深层次的变化。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活动愈演愈烈,基层成为抵御渗透的最前沿。另一方面,我国国内涉及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宗教领域的违法非法活动层出不穷,各宗教存在不同表现形式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发生于基层,因而基层成为及时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的最前端。此外,广泛分布在基层的信教群众仍表现出老龄化、女性多、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较低等特点,基层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整体上也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宗教学识参差不齐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我国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法治化”治标,“中国化”治本,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学界给予更多关注。研究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深入分析基层宗教工作部门在支持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弄清基层宗教界在坚持中国化方向道路上面临的难点困境,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微观视角看,各地各宗教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具体实践不尽相同,问题也各有侧重。但从宏观角度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相似,课题组结合调研情况,将一些共性问题概括如下。
1.部分基层党政干部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认识有待深化。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之初,一些基层干部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有的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回事,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中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有的觉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务虚工作,重在宣传,说得多、做得少,重在形式而忽视内涵;有的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理论内涵理解不到位,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工作往往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原则性的要求上,具体落实起来总是觉得没有抓手、无所适从。
2.基层党政部门指导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能力有待提升。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涉及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制度、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等在内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也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进行长远规划,也要基层党政部门立足本地区实际、结合本地区宗教特点提出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操性的具体部署。但目前一些地方关于这项工作的思路还呈现碎片化状态,未能概括本地区宗教情况的特点,进行系统谋划、总体安排,习惯于跟风随潮、零敲碎打、浅尝辄止[2]。有的地方基层党政部门作为“引导”“指导”“支持”主体,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主观能动性不足;有的地方对宗教事务和宗教内部事务的界限认识模糊,没有认识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践行主体是宗教界,实践中常常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没有把重点放在调动宗教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有的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在指导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的能力不足,对相关标准、条件掌握不充分,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工作举措过于单一。
3.基层宗教工作机制不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实践要求。基层宗教工作具体是指县、县级市以及城市中相当于县级的区和街道,包括乡镇、街道对其职责范围内宗教事务的行政管理,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也应依法履行协助人民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职责。基层是宗教工作最基础的层级,是涉及宗教工作各项政策最终落地的责任领域。当前,基层宗教工作还存在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如基层宗教事务管理主体承担的管理事项、职责与掌握的管理权限、资源不匹配问题,传统的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重责任轻权限,导致“要不要管”与“能不能管”之间的矛盾。
1.一些宗教界人士和部分信教群众存在认识误区。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之初,在部分基层宗教组织和信教群众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认识误区。比如,有的认为佛教是各宗教中中国化程度最深的、成效最显著的,佛教俨然就是中国佛教了,因此“佛教中国化”的任务不是十分紧迫;有的认为道教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不存在是否“中国化”、要不要“中国化”及怎么“中国化”的问题;有的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内涵、初衷目的、提法做法存在思想误解和一定的担心顾虑,认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同化”宗教,彻底隔断国内宗教与国外宗教的联系或是去除掉一些宗教的特色;等等。
2.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主动性不够。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地方的基层宗教界对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实践敷衍推诿、应付了事,或是“在推进过程中简单复古、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走向庸俗化、低俗化”[3]。一些基层宗教组织不能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与自身实际、与宗教生活相结合,多是被“推着走”“拉着走”“拽着走”。基层宗教界自身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也使得“宗教中国化”的践行主体发生偏离,甚至本末倒置,一些地方基层宗教工作部门成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主角”,无形中增加了基层宗教工作部门的工作负担。
3.在宗教思想层面深度中国化的实践呈现乏力。宗教思想的中国化是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核心任务,宗教思想中国化的程度决定着宗教中国化程度。目前,各宗教在建构中国化的宗教思想体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少数基层宗教活动场所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个别地方的佛教界、道教界一定程度上存在戒律松弛、追名逐利、追求奢华、场所管理混乱、商业化等问题,这不仅严重侵蚀佛道教肌体,也侵害了教职人员的思想,进而影响到推动佛道教思想现代化转型;伊斯兰教部分教职人员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理教义进行中国化诠释的能力不足;天主教“在教会礼仪上,中国化的成果较为丰富,但在神学思想方面,天主教中国化的思考还缺乏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处境出发的原创性探讨”[4];基督教个别教职人员,对神学思想建设重视不够,更热衷于传教讲道,忙于教务,无暇对神学思想中国化进行深入思考。
4.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是人才培养不足制约“宗教中国化”深化。宗教人才是宗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主要依靠力量,没有中国化的人才就没有中国化的宗教。总体上看,当前各宗教都不同程度存在人才培养滞后问题。宗教人才匮乏,宗教界代表人士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宗教团体负责人换届人选难寻,宗教教职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宗教学识欠缺、思想状况复杂等问题在基层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基层宗教团体自身建设跟不上,影响“宗教中国化”的推进。目前,从全国到地方再到基层宗教团体呈现逐级弱化的“倒三角”状态,越到基层问题越突出。从全国范围看,仍存在基层宗教团体设置不健全的问题。一些地方由于没有成立基层宗教团体,宗教界在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实践中缺乏具体的组织主体,全国性宗教团体直接进行指导推动也往往感觉“力不从心”。一些地方虽设有基层宗教团体,但在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许多基层宗教团体处于“三无状态”,履职能力不足,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还有的地方基层宗教团体自身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存在“官僚化”的工作作风,不能深入信教群众中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深刻内涵与本宗教的教理教义相结合进行宣讲。
5.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深度不够。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宗教界对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在文化层面如何系统深化还存在“不得要领”、重表象而轻内涵的现象。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基层宗教界更多的是开展一些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为主题的书画艺术展、武术表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等,大多是停留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性的认知、了解和宣传层面,满足于对经典文本的传统解读、诠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讲经、解经方面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度”把握上,始终面临着“保持基本信仰”与“适应时代要求”之间的张力。
1.提升基层党政部门指导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水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提升基层党政部门指导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能力水平,就要深化基层党政干部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理论认识。要以“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标准,加强基层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使广大基层党政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工作实践。要加大对基层宗教工作“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等课程持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党政干部理论水平。
2.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持续解决好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基层宗教工作干部要适应宗教工作体制机制的变化,深化对宗教事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学习,提高政策把握能力,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在日常管理中,抓住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管、基层宗教团体规范化建设以及宗教活动日常监管等关键环节,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局面。例如,地方宗教工作部门在审批新建、重建宗教的场所时要把好宗教建筑风格关,既要重建筑安全,也要注意建筑风格,防止宗教建筑风格的“逆中国化”“去中国化”倾向[5]。要持续妥善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宗教领域出现的“逆中国化”“去中国化”倾向和苗头。
3.基层党政部门要结合各地区实际,指导宗教界不断创新实践举措。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都需要不断发展。各地区、各宗教中国化的程度、重点任务、痛点难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基层宗教工作部门结合当地宗教工作实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本地区宗教情况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宗教界不断创新实践举措。基层党政部门既要清楚本地区各宗教中国化的优势资源所在,充分利用起来;也要找出本地区坚持宗教中国化的枢纽环节、关键节点和主要短板,着力解决制约“宗教中国化”推进的诸多问题。在指导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过程中既要有整体性、一致性要求,也要允许有差异,鼓励有创新,不能“一刀切”和完全要求步调一致、齐头并进。基层党政部门既要善于引导,也要乐于服务,充分调动宗教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成为宗教界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
1.思想路径方面,推进深化宗教思想中国化。宗教思想建设是宗教中国化的核心内容,是宗教其他因素中国化的基础和思想理论支撑。宗教思想建设的中国化就是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基础礼仪制度的前提下,研究教义教规,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品格的宗教思想体系。
一是党政部门要加大对宗教思想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宗教界积极探索宗教思想中国化的有效途径。对宗教界开展的相关活动,如佛教的讲经说法、道教的玄门讲经、伊斯兰教的新编“卧尔兹”、天主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必要指引。
二是鼓励学界与宗教界进行合作、形成共建机制,为深入推进宗教思想中国化提供智力支持和具有实操性的合理化建议,力争形成一批能够指导实践的高质量理论成果。
三是高层级宗教团体要发挥好带头组织、主导推动的作用,密切与基层宗教团体之间的联系,提升宗教主体自上而下的指导能力和自下而上的创新能力,将基层作为宗教思想中国化创新的源头活水。基层宗教界既要成为落实宗教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者,也要成为推动宗教思想中国化的参与者。
四是宗教界要及时将宗教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进行实践转化,运用到基层宗教人才培养和基层宗教活动的开展中,落实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实际行动中。宗教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只有在基层得到真正的传承、发扬,宗教中国化才可能走得更远更久。
2.历史路径方面,总结汲取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从历史上看,外来宗教传入我国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各宗教也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当下,需要进一步梳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认真总结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规律,继承优秀成果,弘扬优良传统。
一是高层级宗教团体要牵头组织、收集整理不同历史时期“宗教中国化”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会同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系统的宗教中国化历史研究,编写出版坚持中国化方向丛书,包括各宗教中国化历史书籍、基础教材和普及性读物。将研究成果作为各级宗教院校、各类宗教教育培训的教材,在基层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广泛推广和学习宣传,增进基层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责任感。
二是基层宗教界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不仅要学习“宗教中国化”视野下的宗教史,还要开展“五史”学习教育,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思想觉悟。
三是党政部门和高层级宗教团体要指导和支持基层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好各地各宗教“中国化”的重要资料和文物的收集展示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在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内布置一些小规模的“宗教中国化”陈列展,发挥基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3.实践路径方面,强化基层宗教主体多层面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际效果体现在基层,创新动力也来源于基层,因而推进宗教中国化的着力点也应放在基层,要固本培元、夯实基层宗教主体。
一是要加强基层宗教团体建设。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党政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有针对性地协调解决基层宗教团体办公场所、人员及办公经费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为基层宗教团体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要根据相关法规及全国性宗教团体内部的规章制度要求,指导基层宗教团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涉及财务、资产和会计方面的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执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培养锻炼将一批政治素质强、宗教学识较高、有实干精神的宗教人才充实到基层宗教团体;指导宗教团体换届,产生一个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提升基层宗教团体履职尽责能力。提升基层宗教团体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组织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的责任心和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理顺基层宗教团体、基层宗教教职人员与基层宗教活动场所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宗教内部传统管理体制与现行民主管理体制的关系。
二是加强基层宗教人才培养。宗教人才的培养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所在。要把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贯穿到宗教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无论是现代宗教院校教育,还是各宗教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都要体现宗教中国化的精神。从人才培养教育内容来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政治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宗教人才教育中,注重发挥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在宗教人才政治素质教育、共识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层面人才需求角度看,高层级宗教界需要培养研究型、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基层宗教界则应侧重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各有关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级宗教界的人才需求。从宗教人才的选拔使用来讲,要建立健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旗、市区)三级宗教界优秀代表人士档案和资料库,制定长期培养计划,有重点地培养爱国爱教的中青年宗教界代表人士,将他们输送到基层宗教团体、重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锻炼,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下一步选拔储备人才资源。
三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要重源头,新建场所的设立审批、登记等程序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批建过程中,宗教工作部门要严把建筑风格关,宗教界也应在宗教设施的建筑风格上自觉体现中国特色。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化管理要重日常,要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理顺团体与场所、场所民主管理委员会与场所主要教职、场所与所属街道办事处等方面的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引导信教群众依法依规开展宗活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以开展“四进”活动(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为抓手,提升广大信教群众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参与度,实现“宗教中国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是提升基层宗教界的社会参与能力。“宗教在护佑家庭幸福、护佑社区安全、维持社会道德秩序等方面,承担着维护社会关系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稳定剂’‘黏合剂’和‘缓冲剂’的作用”[6]。要引导基层宗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主动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升社会参与能力;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更好地顺应社会、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