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2-04-07 09:19:00杨绪强蒲恩灿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自治县共同体中华民族

杨绪强,蒲恩灿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就是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①“四个与共”理念指“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022 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这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并将其纳入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目标任务体系。近年来,广西12 个自治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实践。

一、八桂实践:区内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广西各自治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围绕“五个聚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政治引领,推动各民族共同落实民族政策

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纵深开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领导班子考核、纳入县委巡察内容、纳入党校主体班教学计划和基层党建、意识形态责任制、创建文明城市等重点任务清单,构建县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宗部门履职尽责、其他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二是落实自治县自治条例,争取政策支持。广西12 个自治县全部制定实施了自治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罗城、巴马、金秀、融水、都安、隆林、恭城、富川、大化、龙胜、三江等自治县对自治条例进行了第二次修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正在进行修改。各自治县认真落实自治条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比如都安瑶族自治县按照自治条例有关规定,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尽可能地实施税收减免;富川瑶族自治县在落实自治条例关于民贸民品企业优惠政策方面的规定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给予民贸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对民贸企业网点建设贷款进行财政补贴;龙胜各族自治县出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施意见》,全县建起平安壮寨等30 多个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民族关系和谐的特色村寨。三是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壮大工作队伍。在干部选拔中,要求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其民族人口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适应或略高于其人口所占比例,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多岗位锻炼渠道,并实行动态管理。此外,还注重在村(社区)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注重壮大村(社区)的民族工作力量。四是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居住生活,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比如金秀瑶族自治县上坪村中由不同县份不同民族组成的“联合体家庭”,就是各民族互嵌融居的一个典型缩影;再如2010 年6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陈双村出现首对族际通婚(毛南族青年与苗族姑娘),及至2021 年初陈双村已有10 多对族际通婚的夫妻,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约占该村总户数的19%[2]。此外,各自治县还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

(二)聚焦经济赋能,推动各民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一是用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举措,发展特色产业。比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瑶族医药立法,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全县民族医药生产企业达20家,获得4 个院内制剂批文,246 种瑶药饮片纳入自治区医保目录,“金秀瑶浴宝”获得地理商标,金秀瑶族自治县获评为广西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国家级瑶医药特色康养示范基地、中国瑶医药之乡、自治区中医壮瑶医养生保健示范基地等称号。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脱贫攻坚中立足产业全覆盖、地域全覆盖、技术和政策全覆盖,突出“特色、生态、绿色、安全”理念,以政府引导、企业牵头、贫困户参与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模式,长中短期相结合,在抓好核桃产业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油茶、毛葡萄、桑蚕、甘蔗、旱藕、瑶山牛、都安山羊、“跑山鸡”等八大产业。二是改善民生。各自治县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兴县富民的奠基工程来抓,如2022 年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高中桐木校区建成使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各自治县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各类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营造安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聚焦文化浸润,推动各民族共同构筑精神家园

一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实施“推普乡村行”等相关系列活动,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二是打造“线上+线下”宣教矩阵。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面向领导干部、党员群众、青少年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发挥《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广西政协报》《华声晨报》以及统战系统微信公众号等主流媒体作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弘扬各族群众“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的优良传统。三是促进文化互鉴。注重保护和传扬民族文化,多种形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侗族二月二大歌节,推动“戏曲”“刺绣”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2021 年12 月到金秀瑶族自治县调研时,对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给予高度肯定。此外,发展民族节庆文化,增进各族文化交流,如壮族的三月三、毛南族的分龙节、苗族的苗年等节庆已成为各族群众共享的节日。目前,龙胜各族自治县已形成了“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的“民族百节之县”,此外还立足自身文化资源,对红军岩、红军楼等革命遗址重新进行修缮,建设“万人界长征体验区”等红色传承载体和广西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列馆”。

(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一是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各自治县通过地方立法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等,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比如,金秀瑶族自治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源头示范县、珠江流域最主要的水源地,是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是广西唯一的第三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 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7 个乡(镇)、60 个村荣获自治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称号。二是打造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各自治县突出独特地方文化资源,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此外,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比如,2021 年桂林吉福思罗汉果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竣工投产,预计5 年后该企业将实现农业产值6 亿元以上。

(五)聚焦现代化治理,推动各民族共同维护平安和谐

一是坚持依法治县。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颁布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二是注重德治先行。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程,发动各族群众开展清洁环境、清理河道、帮贫扶弱、捐资助学等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深入开展。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工作中,各有关学校结合民族特色文化,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国学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和学生心中扎根。三是用活传统文化。金秀瑶族自治县传承《大瑶山团结公约》民族团结精神,成立“瑶老同”调解队,将法律法规和“石牌律”有机结合,用好瑶族“石牌律”,推动“石牌头人”参与调解,用“瑶言瑶语”化解矛盾纠纷。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移风易俗“一找二倡三管四制”模式①“一找二倡三管四制”模式,是隆林各族自治县针对乡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等陋习,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切实减轻群众负担的实践探索,具体内容为“一张清单找陋习、两类对象抓倡议、三大措施严监管、四项制度促长效”。 参见《国家乡村振兴局简报肯定百色隆林移风易俗“一找二倡三管四制”模式》,载《右江日报》2022 年7 月8 日第1 版。,得到国家乡村振兴局简报肯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农村建立了“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制度,运用各族群众共商共治传统协商邻里关系。

二、他山之石:区外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际,主要通过“三个抓”,即抓发展、抓宣教、抓“三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相关做法值得借鉴。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保障各民族发展权利聚人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各地党委自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明确了通过发展经济作为物质基础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干部人才培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中。比如,新疆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中,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作为新时代好干部的判断标准;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着力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人才,其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76.1%[3]。二是把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新疆的自治县设有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一部分用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比如,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把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和援疆资金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扎实推进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全等重点惠民工程[4];宁夏近年来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将中央民族地区补助费、支持地区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西藏进一步提高边民补贴,已定国界边境一、二线乡镇边民补助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5 000 元、4 500 元,未划定边界的分别提高到6 000 元、5 400 元[5],让各族群众在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过上了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幸福生活,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宣教活动聚共识

文化记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能唤起各族群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记忆。一是制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宣教规划。比如,新疆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西藏颁布《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出台《关于城市民族工作标准的试行意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的试行意见》等文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搭建多层面、宽口径的平台。此外,新疆还明确提出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和“滋养度”;宁夏下发专门文件明确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宣传教育活动品牌”[6]。二是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宣教活动。如西藏挖掘“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援藏精神等,讲好各族群众团结奋斗、英勇拼搏、守望相助的故事,拉近各族群众的心理距离;2021 年内蒙古通过建立盟、旗、乡、村四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创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开展“石榴籽同心筑梦”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并通过媒体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等专栏专题,形成主流舆论传播态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英吾斯塘乡阿瓦提村成立了农民合唱团,广泛传唱《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云南基诺山乡通过景区、村寨、学校、医院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以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主题街道、主题广场等为载体强化宣教。历史文化资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紧密联系,以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搭桥,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故事,也是这些地区开展宣教活动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三交”聚力量

一是促进各族群众语言相通、互相尊重。推动各民族群众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促进各族群众适应多民族语言氛围,尊重彼此风俗和通婚。比如新疆塔城五六个民族以上的家庭较多,两个民族的家庭更加普遍[7],其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文化的包容性。二是推动邻里守望结对子。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是促进“三交”的重要理念。新疆在脱贫攻坚战中,每年选派7 万余名干部,充分发挥了“访惠聚”①“访惠聚”活动,全称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是新疆从立足自身实际提出的密切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该活动从2014 年开始。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作用,帮助贫困户理思路、立项目。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结亲,开展互学文化、互学优秀文学作品、互学技能、互学语言“四个互学”活动,累计开展联谊活动12 万余场次、“邻里节”活动900 余场次[4]。三是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党建”模式。如内蒙古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党建”活动,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党徽照耀石榴红”等党建联合体品牌,推动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社团组织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社区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做好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合力。

三、广西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主要短板

近年来,广西自治县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标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署要求,各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存在发展基础偏弱、宣教实效偏弱、“三交”力度偏弱等短板,亟待补齐。

(一)发展基础偏弱,以发展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吸引力不够大

一是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瓶颈。各自治县大多处于山区,脱贫攻坚之后,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自身底子薄,部分群众经济上抗风险能力不强,村级屯级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少、功能不齐全,与幸福生活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乡土人才外流,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不愿意“留乡”,选择去城市发展。“留乡”的人才,专业技能结构主要集中在农、林、水等领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如某自治县近年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不少政策和措施,但仅吸引到50 余名人才回乡创业,人才“增量”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匹配。三是发展存在路径依赖。受当地土地资源、资金以及人才资源等要素限制,个别地方项目运营思维和习惯固化,难以满足市场体验需求,服务标准和能力有待提高。四是部分群众对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群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还存在“慵懒散”“等靠要”的想法,对共享发展成果的心理认同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同。

(二)宣教实效偏弱,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识力不够强

各自治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下了较大的功夫,但是预期和实际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少数领导干部认识深度不够。例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的认识不够到位,在宣教工作中潜意识地将中华文化与汉族文化、儒家文化划等号等。二是宣教针对性、系统性有待提升。对领导干部而言,有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宣教工作重视不够,存在碎片化学习的现象;对各族群众而言,特别是一些住在边远山区的群众,由于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法治观念薄弱,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活动缺少兴趣。三是宣教活动地气不足。个别地方宣教内容亮点重点不突出,载体和形式未做到贴近生产、贴近生活,也难以做到入脑入心并转化自觉行动。

(三)促进“三交”力度偏弱,以交融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情力不够足

一是县域民族文化成为增强发展的工具性元素,忽视了文化本身在各族群众“三交”中的作用。比如个别自治县民族节庆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流于形式,侧重于娱乐性,缺少对民族文化完整和本真的表达,只是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事项或表象进行开发利用,很难达到真正保护和传承的效果。此外,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力,个别自治县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逐渐成为时代的记忆,更有被遗忘的风险。二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抓手不多,村规民约落实不够到位。比如一些村屯已设立红白理事会,但作用发挥不明显,时而存在因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导致吵骂、大打出手,甚至存在拒绝赡养老人或是将老人赶出家门等现象。三是一些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各族群众融入当地生产生活有难度。搬迁户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民族语言、生产生活条件等不尽相同,在新的环境中的交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一些搬迁户经济收入仅够维持家庭生活开支,与“能致富”的要求有距离;部分搬迁的年纪偏大的群众对城镇生活不适应,在交通出行、购物支付等方面难于融入社区生活。

四、优化广西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从全国和广西自治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来看,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点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开展宣传教育和促进文化互鉴,赋予所有改革发展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2022 年5 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中提到,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结合广西工作实践,借鉴区外做法,广西自治县应着力念好“改”“育”“文”三字经,系统地、创新地、有序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改”破难,积微成著

将自治县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保障,是自治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共识。面对各自治县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应突出一个“改”字,累积每一项改革小成效,最终汇聚推动经济发展的大能量。一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修改完善自治县自治条例。在原自治条例中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化民族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等内容,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等为自治县人大和政府的职责。各自治县应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等部署要求的着力点,注意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并在自治条例修改中作出衔接性规定。二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投入,优先发展教育。将县庆项目支持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更多地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倾斜,特别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找到推动自治县发展的新机遇。比如自治县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旅资源,可以考虑与发达地区结对,打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金石榴”联盟,以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等。三是完善人才机制,汇聚发展智慧。完善引才、用才、育才和留才机制,在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以及公务员招录等方面给予帮助;实施自治县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坚持分类培训、按需培训,切实提升自治县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和能力素养;完善人才考评、发挥老专家作用、优秀人才奖励等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二)以“育”释惑,一以贯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一以贯之。从实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重在“育”。“育”是一个唤醒和引导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一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澄清部分领导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误区。比如要明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抓手,厘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要明确纠正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视为推行民族同化的错误认识,明确纠正将中华文化与汉文化、儒家文化划等号的错误认识,明确纠正中华民族就是56 个民族机械相加的错误认识等,进而避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流于形式、内容空泛等现象发生。二是持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将宣传教育纳入党的宣传工作内容,结合县域实际情况,编写不同受众群体的学习宣传读本,尤其要加大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宣传力度;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创新形式在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三是用“育”的思维发挥好家庭、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个主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育”之于平常,“育”之于细节。

(三)以“文”润心,和合圆融

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润滑剂和黏合剂。各民族在大流动中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最根本的落脚点在“融”,融的本质在于文化互鉴、美美与共,以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即“和合圆融”之态。一是探索开展“文化润县”工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深挖县域富有特色的民族节庆文化、民族风俗文化、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本真内涵,善于找到各民族文化的情感链接点,促进各民族互相学习借鉴,实现传承和发展,比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文庙、武庙就是儒家文化与瑶族文化融合比较好的例子。二是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建”模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强化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理念。开展党员干部与易地搬迁各族群众、边远山区各族群众认亲结对子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增进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此外,在条件成熟的社区特别是易地搬迁社区,可借鉴新疆“邻里结对子”的好做法,探索开展“邻里一家亲”活动,为邻里交往交流搭建平台,增进了解。三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将镜头聚焦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中的“微举动”“微心愿”“微帮助”,积极宣传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

猜你喜欢
自治县共同体中华民族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8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实现良好开局
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8:06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以青海省海西都兰蒙古族藏族自治县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为例的应对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