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2022-04-07 09:19:00柳鸿志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之大者大者心怀

柳鸿志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和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围绕“何为国之大者,为何要胸怀国之大者,怎样践行国之大者”的理论和实践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关于“国之大者”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理解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凝聚全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时代逻辑

习近平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1]63“国之大者”是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为回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出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现实针对性。

(一)践行“国之大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一方面,心怀“国之大者”,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与“势”,对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空条件和发展机遇做到心中有数。“时”即时机,亦指发展的阶段。我们要清醒而自信地认识到,新中国成立7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物质积累和制度探索,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锐意改革,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可理解为发展的有利态势和依靠条件,包括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广泛深入的群众动员、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等,这些条件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底气。另一方面,心怀“国之大者”,要对发展瓶颈和风险挑战了然于胸。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3]。

心怀“国之大者”,要求我们用整体性思维和战略性眼光看待“全局”,把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与势、危与机结合起来考察,将科技创新、收入分配差距等制约全局发展的问题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科学统筹解决。同时,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塑造和扩大发展优势。心怀“国之大者”为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民族和国家的宏观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强化领导干部整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践行“国之大者”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并主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是我们制定内政外交政策、做好自己事情的基本前提,也是心怀“国之大者”的题中之意。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12顾名思义,“大变局”意味着整个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具体体现为: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历史性演变;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来,创新能力成为经济结构和世界格局重塑的突破点。“百年未有”则体现了“大变局”的历史性和重要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前所未有之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战略机遇和现实可能。

心怀“国之大者”,必须明晰大变局下“我们怎么办”的问题。第一,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眼中有大视野。要把握世界发展形势的大方向,顺势而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第二,领导干部要常常“放眼量”,胸中有大格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愈演愈烈。对于外部势力的施压和挑衅,领导干部要置之于“两个大局”中思考,要有处变不惊的大气度,不能被一时一事所困,掉入敌对势力设置的拉锯战陷阱中。第三,领导干部要着眼于“谋要事”,心中有强大定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经济政治秩序重构的变局,也是科技力量对比变化的变局,而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变量之一。我们要积极参与前沿科技创新的角逐,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发展上下功夫,积极解决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三)践行“国之大者”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新时代课题。习近平指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4]心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目标追求,就是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为人民群众“谋根本,谋大利”。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谋大利”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此,领导干部要在谋发展中将人民之事作为“国之大者”,着力解决收入差距大和住房、医疗、教育成本高等影响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不谋私利”。“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5],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同腐败观念和行为说不,坚决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斗争,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其次,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把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到“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7],中国共产党历来敢于承认人民群众的伟力,善于依靠人民群众成就伟业。当前,人民群众能够成为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有着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我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完整的制度链条、多样的民主渠道和丰富的民主形式,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智慧转化为国家政策。从主观上讲,人民群众有强烈的政治参与热情和政治参与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约59.3%的首都居民参与基层特别是社区公共性事务的意愿比较强烈[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

最后,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造福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旨归,必须将造福人民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价值追求和干事创业的最大政绩,不断探索共享发展成果的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共建共享,而非“福利国家”的分配形式。其一,要壮大实体经济,提高就业的质与量,这是亿万人民共建发展的基础。其二,要探索相互协调的三次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这是亿万人民共享发展的前提。其三,健全城乡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提升直接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战略策略思想的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直接提出“国之大者”概念,但他们在领导无产阶级运动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战略思想。其中,“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的观点为习近平“国之大者”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1850 年3 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一文中分析了1848—1849 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运动的形势,指出“首先必须使工人以俱乐部的形式独立地组织起来并集中起来”“迅速建立各个工人俱乐部之间的联系”,并强调“这是加强和发展工人政党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9]。恩格斯在《美国工人运动》中论述了美国工人阶级“组织一个具有自己的纲领并以夺取国会大厦和白宫为目标的工人政党”的历史使命,并把制定体现工人阶级共同利益的纲领看作是“运动中最重要、最困难的这一步”[10]。列宁在他的革命生涯中始终非常重视对于革命形势的把握和当前重要工作的研判。早在1902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之前,列宁就在《怎么办?》一书中分析了当时的建党条件,指出了创办全俄报纸是建党关键环节。1922 年,他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细数了1917 年以来历年革命的“关键环节”并总结道:“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和关键的论述是其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习近平结合时代条件观察“国之大者”提供了思维范式。习近平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战略思想,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12],“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13],等等。由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战略思想为习近平考察世界大势、国之大局、国家大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是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理论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4]。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独特的政治文化传统,积累了大量治国理政经验,形成了以“政有小大”“操其要于上”理念为代表的国家大事观,为习近平“国之大者”重要论述提供文化根基和深厚底蕴。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对“国以何为大”的问题进行了思索。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域中有四大”的概念,即认为“道、天、地、王”是支撑一国存在和发展的四大因素。《左传·成公·成公六年》载,“夫山、泽、林、盬,国之宝也”,说的是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国家的宝藏,这一思想将国运兴衰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管子·牧民》中,管仲将“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并强调了国之四维对于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意义:“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这充分体现了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在国家发展中的精神支柱作用。西汉贾谊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指出了粮食安全对于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汉代以后,人们开始从政教的角度解释《诗经》的“风、雅、颂”。唐代学者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有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这说的是政务大小是划分“大雅”和“小雅”的标准。南宋时期,陈亮在《中兴五论·论执要之道》中提出了“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的观点,主张当政者不应在纷繁复杂的大小事务中迷失自己,而应该抓住要害和关键。

概言之,无论是对“什么是国之大事”进行具体讨论和阐释,还是对领导者“操其要于上”、抓大放小的规劝,都体现了古人试图在繁多政务中寻求最关键、最核心、最根本的环节进行重点把握,以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作用的政治智慧,表明了抓大事、抓要事思想是植入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将古代政治智慧融入现代国家治理之中,分析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的“国之大者”,譬如“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5]。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是对古代“国以何为大”讨论的新时代阐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抽丝剥茧出一系列举足轻重的大事,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

三、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的价值逻辑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旨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善于从政治上领悟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有利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为领导干部看问题、作决策提供了宽阔视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凝聚最大共识、汇聚最大力量的大智慧。

(一)有利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党员干部牢记“国之大者”是讲政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不讲政治概括出了“七个有之”,即“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16]。这“七个有之”是党员“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的简约概括[17],本质上是部分党员干部“以个人得失为大,以一地一隅为大,以特殊利益集团为大”价值观念的外化。

破解“七个有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其一,心怀“国之大者”有利于坚定政治信仰。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核心价值,也是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根本所在和党性所在。其二,心怀“国之大者”有利于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根本的要求是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就是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和关心的大事要事为重,在思想上以核心为大,在行动中以核心为宗,这是做到“两个维护”的落脚点。其三,心怀“国之大者”是提高政治能力的关键和应有之义。“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锻造坚强政治能力,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强政治意识、把握政治方向,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8]。只有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清醒认识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方向的大事要事,才能练就透过复杂现象判断政治问题和政治风险的慧眼,才能心领神会党中央关心和强调的事中蕴含的政治立场、政治内涵、政治要求,才能在政策执行中完整准确符合党中央要求、满足人民需要。从这个层面看,心怀“国之大者”本身就是干部政治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为领导干部看问题提供大视野

习近平关于“国之大者”重要论述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体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为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提供了全方位立体性的大视野。第一,心怀“国之大者”,既要“向上看”也要“向下看”。“向上看”就是要向党中央看齐,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捍卫“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19]。“向下看”则要求领导干部将人民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在工作中将人民之事视为“国之大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第二,心怀“国之大者”,既要“向后看”也要“向前看”。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向后看”要求领导干部熟悉历史,积极学习党的历史、部门历史、行业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增强走向未来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自信心。“向前看”要求领导干部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善于“在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进行谋划,将工作做在前面,未雨绸缪;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按规律办事,踏踏实实做好工作。第三,心怀“国之大者”,领导干部既要“向左看”也要“向右看”。不仅要善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工作,看到不同工作的相互促进,不同领域的相互贯通,不同部门的相互协作,还要善于将本职工作放到全局,将一地一隅的得失放在全国通盘考量,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20]。

(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大智慧

“国之大者”不但为领导干部想问题看事情提供了大的视野,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凝聚最大共识、汇聚强大力量的方法和智慧。聚焦“国之大者”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鲜活经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国之大者”。我们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大扶贫格局作为一种充分调动不同社会主体积极性的机制,为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仍然有许多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完成,仍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克服。一方面,要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共识和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定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磅礴力量。譬如,在新征程中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通过形成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工信部、国家林草局与沿江11 省(市)联动的工作布局和“五水”联动的大保护布局,为实现长江经济带永续发展注入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践行“国之大者”的实践逻辑

心怀“国之大者”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其落脚点在于将“国之大者”由执政理念向实践形态转化,成为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物质力量。为此,党员干部必须正确把握什么是“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做到“守土有责”;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待之有备”。

(一)心中有数:在知行合一中持续深化对“国之大者”的认知

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的认识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知行合一的动态过程。“知”是“行”的先导,“国之大者”是习近平在长期实践中对国家根基命脉、党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工作进行哲学反思和理论审视后得到的关于“国以何为大”的理性认识。党员干部首先要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国之大者”,以知促行,为“行”提供原则、方向和方法,增强干事创业的自觉。一方面,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其中,“十个明确”集中体现了各个领域的“国之大者”,必须做到烂熟于心。此外,还要不断跟进学习党中央最新精神,对党中央的最新判断和部署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学习党的历史,从党史中汲取“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经验,把握“国之大者”的一脉相承与历史变迁,加深对于“我们正在做的事”的理解。

其次,党员干部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化对于“国之大者”的认知,以行促知。一方面,在推进工作中将“知”与“行”统一起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思考“国之大者”与本职工作的结合点,“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21]。另一方面,在“行”中检验和提升“知”。领导干部要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在落实“国之大者”的过程中不断对标对表,找出执行偏差,认真反思认识误区和行动误区,提高政治执行力,把对“国之大者”的认识推向新的高度。

(二)守土有责:在强化使命担当中勇担“国之大责”

勇于担责、善于作为不是对哪一级哪一部分党员干部的特殊要求,而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普遍要求。习近平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22]当前,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刚刚起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初见成效但仍面临挑战,全面从严治党仍任重道远。“‘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23]。重责之下,一是需要党员干部做到知责于心,“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24]”;二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担责于身,拿出饱满的热情、高度的重视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既担现在责,也担未来责,勇挑重担;三是需要党员干部履责于行,拿出干事创业的决心和毅力,解决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老问题”,直面阻碍事业前进的“新问题”,回应群众反响强烈的“急”问题。

(三)待之有备:在坚持底线思维中预防“国之大患”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对党和人民重要的“国之大事”,也要时刻防范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国之大患”,这是胸怀“国之大者”的逻辑延伸。习近平指出:“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25]心怀“国之大者”,预防“国之大患”,要树立底线思维,提高甄别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补齐可能发生隐患的短板弱项。例如,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底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在经济上,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是底线。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金融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6]。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石,习近平强调要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在文化建设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底线,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建设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底线[27]。除此之外,还要警惕“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事情,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创。面对世纪疫情,我们既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又要坚持扩大内需,加快构筑国内统一的市场和国内大循环。

猜你喜欢
国之大者大者心怀
心怀感恩
光明少年(2023年8期)2023-04-29 13:55:53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闪亮科技人
脚踏实地,心怀高远
习近平强调的“国之大者”是什么
新传奇(2021年5期)2021-02-26 02:58:30
心系“国之大者”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0
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求知(2020年10期)2020-10-30 10:03:27
常怀国之大者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7:48
胸怀“国之大者”把握两个大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求知(2020年8期)2020-08-19 13:00:03
把握“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
前线(2020年7期)2020-07-30 14:06:51